“間隔年”(Gap Year)是一個舶來語。
西方國家非常流行“間隔年”,青年在規劃或者畢業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用一段時間放下腳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探索未知的領域,從而啟示內心,回來后更好地融入社會。
“蘋果”創始人Steve Jobs、“神探夏洛克” Benedict Cumberbatch等都在年輕時選擇過間隔年的經歷。 許多歐美高校也非常支持間隔年,希望學生能夠通過間隔年來體驗不同的生活,獲得難得的人生經歷和內心啟悟。
為什么我們提及“間隔年”,在這樣一個不適合鼓勵外出和旅行的時間點?——因為,我們正在經歷我們的“間隔年”。如果我們仔細解讀“間隔年”的內涵,“年”更多的只是一個時間的范疇,“間隔”才是這個概念的關鍵詞。
“間隔”的意思是停頓,跳出既有的狀態融入到另一種生活狀態。這樣的間隔可以讓人們通過生活狀態的轉換,用一種新的視角和方式去定義自己的時間,用多一個維度解讀自己或有的可能性或未曾意識到的潛質,通過增進對自己的了解,更好地定義自己未來的方向和人生的意義。

“間隔年”試圖以一種“間隔”當下生活的方式,實現更好地融入當下社會的目的。如果我們拆“年”換“月”,不難發現為什么我們將“間隔年”引用于當下。
疫情就像一場間隔,一場不期而遇的間隔。它不像間隔年一樣,是人們的主動選擇,但它跟間隔年一樣,間隔了當下的生活方式和狀態,讓我們跳脫了一段習以為常的生活。
在疫情初期,它讓我們每日行進的生活突然急轉,陡然馳入一個全新的軌道,像間隔年一樣,一切突然沒有了熟悉直觀的參照,甚至沒有退局的時間節點。如果你不賦予意義給它,它就是一段蒼白與混沌。
主動選擇間隔年的年輕人,更多是希望通過間隔年去賦能自己,通過積極于當下的一段跳脫來捋清方向,更好地投入下一程。被動接受疫情間隔的我們,何嘗不是一場同樣的歷程。

在經歷了疫情初期的措手不及與無序之后,惠立學子、惠立社群如同攜手經歷了一次“間隔年”,積極賦予這段疫情間隔以惠立社群可以做到的較厚意的內涵。
***
誠然,疫情為每個人都帶去了或多或少的困難和挑戰,然而努力和奮斗的過程帶給我們的生活歷練和其間對人生的思考,帶給我們生命歷程中彌足珍貴的價值。
就像常人總是難以理解為什么一些人嗜愛登山或跑馬拉松… 一般人可能無法理解在身體經歷極限的情況下,對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生就是各種經歷,把焦點放在結果而忽視過程中的感悟和體會生命的人,總是更趨消極。懂得萃取經歷提煉感悟的人,大都覺得生活豐盈而充滿意義。
疫情的間隔讓我們開啟、縱深了獨立思考,回歸自己的本心,思考真正屬于自己的意義。 這些我們可以從惠立學子自主學習階段呈交的作業和作品,以及與老師的溝通中欣然可窺一斑。

這個學期十分短暫,一種“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的感覺,一個我們戲稱為“去去就回”的學期。這個不盈兩月的學期,就像這次疫情間隔歷程里的一座驛站,讓我們稍事回到常態,略作調整后再次出發,去到下一個間隔——暑假。
暑假,理所當然地在我們的每一季夏天里,裝載著我們很多望眼欲穿、躍躍欲試的超級計劃,熟悉到我們幾乎不太想到去認真辨別它的間隔屬性,即使我們其實無意識地做著間隔意義的事。
學生時代,第一次長途旅行,第一次夏校獨立營,第一次社會實踐,一直到高年級的時候,第一次觸碰職場,都發生在暑假這個間隔范疇里。
利用足夠長的假期,轉換原有的生活方式/環境,做一些平時無暇負擔但自己內心一直想做的事,歷程之中的那些思考和感悟,會成為受用一生的財富。就像海明威談到巴黎時所說的 :“如果你年輕時候來過巴黎,那么巴黎將是 一場流動的盛宴,在你的一生中,始終陪伴著你。”“間隔”也是如此。
***
我們讀過宋代禪宗大師的山水之言: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疫情之前,我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親歷疫情掀起的社會變革、全球動局后,我們不再簡單地停留于疫情本身,我們開始思考和探尋疫情背后更深層的東西,于是我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后疫情時期,防疫成為生活常態化的一面。因為疫情,我們經歷了很多未曾預料的事,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變得復雜,不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經過初識、迷惑之后的體悟和洞察。
我們留下積極正面的認知,摒棄消極負面的緯度,生活在滌慮玄覽后再次變得美好澄清,而我們因此能夠更好地專注于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疫情如同一場“面壁止觀”,我們回到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很快,我們即將再次開啟暑假。歷了春天不同尋常的疫情間隔, 面對這個也許無法像往年一樣濃墨重彩的暑假,我們或許反而更加得心應手,更加躍躍欲試。
我們相信,惠立學子經歷過疫情間隔的沉淀和蓄力,會更加駕輕就熟于暑假這個間隔的時間和空間,用不一定拘于形式的內心探索和自我發現,繼續增進自我了解,找到未來的方向和意義;同時用更加開闊包容的視野看待和融入世界,讓豐盈、獨立、堅定的自己為社會帶去積極的影響。
期待九月,經過這場異形“間隔年”的修煉,見到更好的你們,惠立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