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課程編輯
不過,張校長說:“要怎么在符合新加坡學生需求的當兒,也能配合外國學生的不同背景,真正發揮國際性的教育功能和角色,這就真是一項挑戰了。”
例如,該怎么設計一套完整的雙語課程,既能教會歐美非孩子說華語,又能讓中國臺灣韓國孩子在中國生活也懂得英文?學校因此得在正規課程之外,分別開辦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強化班。英語強化班對準亞裔學生,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跟上以英語為媒介的主流教程。而歐美非小朋友,則得接受中文特別課程,通過生動有趣的方法,學說標準華語。
采訪當天,我們特地到洋小朋友的中文課去參觀。只見小朋友一筆一畫地跟著當地的中國老師學筆順、念拼音,都從字正腔圓學起,南腔北調很自然地全沒了。輪到單獨做訪問,一個八歲美國小男孩用帶點京腔的中文很得意地告訴我,他的名字叫賈編德,“喜歡學校因為學校里有很多豬,我較喜歡豬!不是真豬啊,就是作業上的那個豬!有時候是Mathematics的,有時候是English的。還有一只真豬呢,住在外面的籠子里,是其他Class養的,我很喜歡。”
讓孩子能用中文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哪怕是“豬”,說得如此流利,想必是美國爸爸媽媽舍棄美國學校選擇新加坡學校的較大收獲吧?
對家長來說,數理、雙語并重,既同國際接軌,又不失亞洲傳統的紀律教學法,再加上學費是上海所有國際學校中較合理的,難怪許多旅居上海的外籍人士,都爭相把孩子送進新加坡國際學校;卻也使新加坡國際學校,間接地在海外,成了輸出教育國際品牌的較佳代言。
一位在新加坡旅居了六年的上海家長,回國后不假思索地就直接把孩子送進新加坡國際學校:“孩子在這里受的英文教育能同國際接軌,即使將來不再回新加坡發展,到其他地方去也不會有問題。孩子在這里上課我比較放心。”
另一位才剛到上海的印度父親,就是考慮到“新加坡學校的教學制度和內容同印度相當接近”,而讓7歲的兒子報讀新加坡學校。“還有,他們說會從較基本的中文教起,就可以減輕我兒子的負擔,讓他更容易掌握中文。這點很重要。”
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