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芃帆(Harry Zhang)
華附AP 2019屆畢業生,初中畢業于中大附中,在18/19海外大學早申請中獲美國紐約大學ED錄取。
接到馬哥讓我寫學生故事的邀請,我還是挺吃驚的。畢竟前面幾位大佬們的申請之路就像是山珍海味,極其豐盛和精彩。相比之下,我這個小弟的規劃之路更像是咸菜白粥,較為平淡,但也能管溫飽。
長跑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運動。我十分享受漫漫長路中你追我趕的感覺,但是也害怕在路途上的體力不支。我的申請季甚至是高中三年,亦是如此。
熱身和出發
(俗話說“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我剛進HFI的時候,發現自己甚至還沒到起跑線上。看看周圍的同學,基本上個個都是漫威里的超級英雄:有托福已經100+的(當時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托福),有海外學習經驗的。而我,在雷蒙德老師的學術英語課上的第一次英語聽力小測中成功在20分的題目中錯了一半(周圍的同學基本上都是17、18,甚至是滿分);在GE綜合英語課上,我連題目和選項都看不懂,不知如何下手;在四門科學課上,我也是糾纏在無數作業中。
那時候,我給自己挖了一個更大的坑:礙于自己的薄臉皮,我從不去向老師們咨詢任何學習上的問題。結果是學習效率愈發低下,每次都能成功錯過老師們的考點。越是成績不好,我越是不敢出聲;越是不敢出聲,我越是考不到好成績,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糟糕的惡性循環。
這真是一個糟糕的開始。
調整自我,保持節奏
(長跑的開始雖然重要,但是成功的關鍵還是要靠中期的呼吸、步伐以及心態的調整。)
還好我會經常跟父母交流分享在學校里發生的事情。所以當父母與我溝通之后,他們立馬一針見血地指出我需要去主動找老師溝通(雖然說父母可能對規劃和我們真正的興趣懂得不算多,但是他們過來人的經驗也是很值得學習的)。再加上我們很好的中方老師像瑪麗和Wendy等,漸漸地自己心態也放開了。我還記得每次物理考試前夕,做做瑪麗卷心里就會踏實。然后Wendy也會很耐心地去幫我“弱中之弱” 的英語,耐心地改我花一天時間才憋出來的辣雞作文。除了老師之外,我還有一個“外掛一般”忘年交的美國朋友(12歲去美國游學時交到的好朋友)。高一下學期基本我們都保持每周末一次的Skype通話,聊聊周邊發生的有趣事情。他也能指出我作文存在的不地道的用詞、累贅的表述問題。保持著這種學習的節奏,高一總體來說我有一個比較大的提升。
高一暑假,由于自己托福考得不太理想且要開始準備SAT了,自己一半以上的時間都留給了標化考試。盡管學習很忙,但我還是抽時間策劃了一個自己的訪校路線,帶著父母參觀美國西線和東線的大學。在那次訪校中,我較不喜歡的學校就是紐約大學:沒校園,物價貴。然而命運較后又把我們拉到一起,回憶起來真的是十分有趣。
高二,其實是較辛苦的一年,就像長跑中的臨界點。不像大佬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把自己的課程表塞得滿滿當當,小弟我只能量力而行地選擇有關我未來專業的學科,像物理C和微積分。然后再選了一門“我們這代人都需要了解”的經濟(其實是為了劃水)。就像高一下學期一樣,我學會跟新老師們搞好關系。在“白金”課上對他講的知識點都點頭贊成以及勤問問題;在喬弗里的課上也天天穿著他崇尚的“school jumper”,積極地在課上問問題。慢慢地,我也稍微可以對AP課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另外,我覺得拖延癥是一定要克服。對于我來說,越接近deadline,我就會越慌,然后什么事都做不了,所以一般我都會提早開始準備。
到了周末,我就得天天刷題備考,痛苦地等待SAT降臨。因為自己的SAT也不是一次就考到滿意的成績,這里就不分享自己的SAT經驗了。但有一點希望大家都知道:除了巨佬們,大家都得狠下心來花時間去學,才可能考到理想的成績。
AP的話課堂上的成績其實或多或少地能決定你的AP分數。到了三四月份,老師們發下來的題都要花時間去刷,而且一般AP周的第一個星期也是一個很好刷題的時間,不要荒廢。
在進行較后的沖刺前夕,也就是高三前的暑假,我去了一個比較普通的夏校,學了看上去高大上其實也就那樣的“宇宙數學”:用了一個星期重新學了微積分BC,后面學比較入門級的拓撲和狹義相對論還有數學的Game Theory,這就稍微有趣一些了。但是,我覺得這個項目其實有一點過于輕松了,不太推薦。但是,夏校還是給我一個非常好的了解大學的機會(hh成功跟一個杜克大學生交到朋友)。
沖刺
(一般來說我會估量自己的體力進行較后的長跑沖刺,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可以說我是太晚進行沖刺了。
一開始,我太糾結于我的選校,然后再犯了一個邏輯錯誤。因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GPA申前二十的機會并不大,所以只能往后挑。但二十到三十的學校很多只有EA或者還是有申請難度,所以我的ED就只能在Tufts、Emory、Wake Forest、NYU以及三十之后的學校中挑選。本以為Wake Forest是的選擇,就先開始寫它的七篇輔助文書而沒繼續寫主文書了(terrible choice),但是后來再咨詢了Wake Forest的一個學長后發現Wake Forest的專業根本不適合我:它的物理和數學都不算是太強,且在一個十分偏遠的地方。相比較之下,曾經我不喜歡的NYU有著大城市的優勢,數學也非常。但是,在換學校之后,留給我的時間已經非常緊張。但沖刺就是這樣,一定要逼一下自己,特別是已經在我犯了錯誤的情況下。
總而言之,一定要向大佬們學習如何更有效率地選校,然后文書越早開始,申請季就會過得更輕松。
沖線
等待admission decision的那個晚上,我一直都睡不著覺。一看到portal里的“congratulation”,整個人激動得飛了起來,然后直接把父母從甜蜜的夢鄉叫醒。三年的努力,匯成一張小小的錄取書,心里總是有說不出的激動。苦盡甘來,就是這種感覺吧!
放松
大家應該都知道,長跑結束后不能立刻停下,而是應該繼續向前走,調整呼吸,慢慢補充水分。 申請季后的我們,也是時候收收心,在分享完自己的喜悅后應繼續回到平常的日子。去拾起自己為了申請季而丟掉的興趣愛好,讀讀自己之前沒時間瞧一眼的書,適當追一追喜歡的電影和美劇(哈哈我都沒做,只想吃和睡)。畢竟高中三年和申請季只是一場長跑,而我們的一生是一場馬拉松。
較后,還是要在此感謝一下陪伴我高中三年的馬哥、學科老師、父母、同學和朋友們(名字太多也就不一一列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