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期的社交表現除了與孩子天生的氣質有關之外,更多是受到了家人的影響。因此,我們想要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特點。
孩子社交能力的特點
? 1 歲前:
較愛家人,無朋友概念
1 歲前的孩子沒有朋友的概念,對家人的陪伴需求非常強烈,只要家人不在身邊就大聲“嚎叫”哭鬧,只要家人出現,小家伙立馬“暴雨轉晴”!真是“翻臉”比翻書都快。
? 1-2 歲:
“撩一撩”同齡小伙伴
1歲以后逐漸開始進行“社交活動”,但依然沒有朋友的概念。和小伙伴見面的時候就“撩一撩”,不見面的時候也不會想念。這個階段的孩子依然以家人為重,但大部分孩子已經可以獨自玩耍了,只要家人在旁邊就可以了。
? 2-3 歲:
開始“拉幫結派”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愿意親近同齡小伙伴,彼此能夠進行簡單的交流互動,交換玩具,并且喜歡相互模仿對方的行為動作。看起來他們好像開始“社交”,但其實孩子們還是以自己玩為主。
難道說,孩子三歲前不需要朋友嗎?
答案是:錯!因為三歲前是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萌芽期,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正確有效的社交能力培養,將會影響著他以后整個成長過程中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的建立。那么,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1、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來自爸爸、媽媽以及祖輩的及時回應、撫摸、親吻等,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意,并帶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讓孩子感覺良好,充滿自信,不畏懼探索外部世界,更愿意與人親近,并建立良好關系。
2、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教會孩子自己扔紙尿褲、讓孩子與收銀員進行支付找零的行為活動、鼓勵孩子自己去和小伙伴交換玩具等等事件都是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無形地增加了與周圍人的互動,這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3、不過分參與孩子之間的“戰爭”
大部分孩子都要在3周歲前后才進入分享階段,3歲前孩子和同齡小伙伴之間較常見的沖突都是因為“搶玩具”而發生的。家長不必干預,更無需為孩子“出面”拿回玩具,只要稍加引導讓孩子們輪流玩即可。過分干預只會讓孩子在遇到沖突的時候依賴家人來解決,自己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形成挫敗心理,畏懼社交。
4、獨自游戲與合作性游戲相結合
3歲前的孩子以獨自游戲為主,但會逐漸表現出親社會行為。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進行一些合作性游戲,如躲貓貓、排排坐等。通過這類游戲,讓孩子學會與同齡的小伙伴交流、互動。
5、多給孩子創造社交條件
如果父母喜歡“宅”,日常也不太愛與人打交道,孩子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多接觸同齡的小朋友。飯后帶寶寶去小區公園玩,結識同齡的小伙伴、周末帶孩子到有小孩的朋友家玩等等方式,都能夠有效地克服孩子的“社交敏感”,激發孩子的社交興趣。
KYE小貼士:
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的“社交家”,他們從羞澀到開朗的過程很漫長,這需要來自家人的鼓勵和支持,有了這股力量,孩子才能勇敢地邁出社交第一步。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培養社交能力好像沒那么重要,千萬別等到真正擔心的那天才發現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