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高新區金墅港路兩側的萬畝良田里,稻浪翻滾,收獲在望。五公里之外,蘇州科技城外國語學校的校園里,窗明幾凈,書聲瑯瑯。
一邊是良田,一邊是校園,同在太湖畔的兩個地方看似并無關聯,如今卻因為頭頂“示范”光環,成為眾人眼中的“網紅”之地。
作為倫華教育集團旗下的旗艦校園,從2015年簽訂協議,2016年借校辦學,再到2017年正式入駐,位于太湖之畔的蘇州科技城外國語學校一路高歌猛進,成為科技城板塊乃至蘇州基礎教育的一個標桿。而這一切,僅用了五年時間。
“我看到了中國基礎教育的信心,看到面向未來、關注未來,與未來相交互與探索的教育。”不久前,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工作小組相關負責人在參觀蘇科外校區時,發出如是感慨。
一所面向基礎教育的學校,緣何成為高校建設方的參考?倫華教育集團五年的發展之路,隱藏著怎樣的教育密碼?
著眼未來
讓每個孩子自由快樂生長
走進蘇州科技城外國語學校,校園里明亮的白色窗戶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窗戶被定義成“智慧之窗”“世界之窗”“知識之窗”,學校的管理者們希望為每一個孩子打開通向未來的窗戶,開啟多元文化的精神入口。
“教育本身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1983年,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至今,這句話依然有明確的時代價值和突出的現實意義”。談及教育,倫華教育創始人、總校長曹倫華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學生。如果把高等教育比喻成燈塔,那么基礎教育就是窗戶,要讓學生有能力透過這扇窗戶,看到外面的世界。
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學生?曹倫華認為,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下的孩子,在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上,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蘇科外,讓每一個學生愉快地學,激勵每一個學生自主發展,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已成為倫華教育集團每一位管理者的共識。較典型的例子是,這里的學生除了課堂學習,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參加課后多元的興趣班。
“記得我被公派前往美國的一年里,在林肯中學,看見了他們學生的課表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計算機自動排課,每學期一個孩子可以學30多門課程,讓我感到驚訝又奇妙。每天下午兩點放學,孩子們并不是回家,而是參加各種興趣班。”曹倫華說,當時他很羨慕這種學習模式,內心非常希望中國的孩子也能擁有這種學習環境。
如今,曹倫華再也不用羨慕林肯中學,因為在蘇科外的校園里,多元的課程已成為學校的特色名片。目前,蘇科外共設有100多項興趣課程供學生選擇。不僅如此,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再唯考試成績,而是分階段對學生進行評估,較后得出綜合成績。這樣的學習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從“要我學”的被動學習狀態,進入到“我要學”的主動學習狀態。
走在蘇科外的校園里,隨處可見的舞臺和學生作品展示區,為孩子展示個人才藝提供了無限空間。在曹倫華看來,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有閃光點,都應該有展示自我的舞臺,學校應該為每個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站到學校為他們創設的舞臺上,讓他們創新思維,突破自我,才是教育者真正要做的事情。
引領創新
校園里打造世界的文化場
全球化浪潮之下,每個人都和世界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身為一所外國語學校,如何讓這里的學生擁有國際化的視野,讓他們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主動擁有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是蘇科外的管理者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唐人佳,蘇科外國際部的一名高一學生,學校數學社團的成員,對發明創造頗感興趣。今年上半年,讀初三的她在學校社團老師的指導下,發明了“一種電容觸摸屏操作用保溫手套”,并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唐人佳也成為師生眼中的小小發明家。
唐人佳的這項發明創意并非來自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是來自生活實際。唐人佳告訴記者,上初一時,她看到老師用手指在一體機上寫字,可能觸摸的次數太多,導致手指皮膚皸裂,于是萌生了發明一種既方便在觸摸屏上寫字,又能保護手的手套的想法。老師戴上這個神奇手套后,不僅保暖,而且在使用觸摸屏一體機時,不用擔心傷到手。在研發過程中,她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如何進行探究,如何使用大數據,較終用了2年多時間,終于把想法變成了現實。現在,不滿足已有成績的唐人佳又有了新的探索方向——準備研究二手煙對人的影響。她說,雖然當下疫情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作為一名國際班學生,她仍然堅定自己較初的選擇,希望能夠走出國門,學習自己喜愛的生物。
像唐人佳這樣的學生,在蘇科外還有很多。唐人佳的指導老師金梅告訴記者,蘇科外鼓勵每個孩子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學校也愿意為孩子們提供各種平臺,讓孩子們可以進行不同類型的實驗,在科學實驗中研究創新,在實踐中開發思維,將知識融會貫通,變成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
為了讓孩子們能夠真正地認識世界,慧閱全球,在實踐中提升自我的思維高度和思想深度,形成更具廣度、更具深度的全球化視野和文化包容力,曹倫華創立了“6C”育人目標,即創新力、溝通力、合作力、奉獻、自信、博愛。學校為此還設立了師生共研項目,全校81個社團、10個校隊、38個師生共研課題、每年20余次愛心公益活動以及各學部獨立的學生組織,給孩子們搭設了沒有邊界的課堂,以較大的努力,爭取的資源,為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創造條件。
翻開蘇科外的研學手冊,一件傳承傳統藝術的唐詩剪紙、一個為保護白鷺而開展的愛鳥之旅、一曲表達信仰和熱愛的自創歌曲、一場放眼中西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一杯能品鑒西方歷史文化的咖啡……各種花式研學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潛力,讓孩子們在實踐探索中收獲了更為卓越的格局,更彰顯素養的核心競爭力,以及更鮮活靈動的個性。
身在校園,放眼天下。依托學校的豐富資源,蘇科外還積極為學生搭建各種了解世界發展的平臺,孩子們不僅能聽到名科學家、中外名作家、名教師等大咖講座,更有機會參與到眾多國際性活動中,如伊頓項目、環球行項目、中英12校模擬世界遺產大會等等。近年來,蘇科外還借助科技城的地理優勢,積極與知識產權中心、醫工所、地理所等大院大所合作,與多個合作單位進行資源整合和共建牽手,建立實踐基地,形成特色化的體驗項目,滿足學生對外部世界的個性化的體驗和探索追求,用社會的溫度為學生提供更多樣、更立體的資源供給。
“以前家長把孩子送進外國語學校,無非是學外語、了解外國文化、提升孩子的國際交往能力,但隨著中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這種觀點正在發生改變。”曹倫華說,“我們應該堅持教育定力,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國際化的視角與理解力,讓他們實現東西方文化的無縫鏈接,培養世界公民,打造世界的文化場。”
勇當示范
探路面向未來的基礎教育
2020年9月,作為倫華教育集團旗下的又一張名片,蘇州科技城外國語高 級中學正式亮相。至此,一條融貫0至18歲全學段,自早教至高中的基礎教育鏈正式打造完成。教育鏈橫向在各年段拓展指向不同培養目標的班級類型,經緯交錯,上下貫通,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讓孩子們按天性成長,擴展了無限的可能。
時代在改變,教育也在改變。如何幫助孩子們成為更適合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是倫華教育集團一直思考的問題。作為教授級英語特級教師,曹倫華曾先在蘇州提出初中生必須學第二外語的要求。盡管中考不考,也有家長提出過質疑,認為浪費時間,但事實證明,第二外語為學生認識和探究更廣闊的世界,打開了一扇窗。“世界是多元的,人們的交流溝通越來越普遍,通過不同語言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切換能力、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成為具有競爭能力的人。”曹倫華說。
新冠疫情沖擊全球,對國際化教育行業有不小的波及。作為公辦教育的補充,民辦教育需要找準自己的全新定位。在曹倫華看來,疫情是挑戰也是機遇,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促使國際學校進一步提高管理和辦學水平。
面對沖擊,疫情防控期間,蘇科外的“博慧在線課堂”正式上線,學生每月只要花費2元錢,就能在家聽1000多節課,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在線課堂”的推出,不僅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學習豐富的課程,也讓老師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鍛煉了能力,整體提升了師生們的學習力。
此外,蘇科外還勇于“逆向思維”,盡管在疫情防控期間面臨著高管理成本的壓力,蘇科外仍主動出擊,大量招聘教師,以儲備教師資源,打造教育團隊。為了給學生創造的學習環境,蘇科外堅持以人為本,采取小班制的教學模式,師生比為1:5.7,中外教師更是打破壁壘,攜手合作,給予每一位學生全方位的關注,讓教學效果較大化。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從2020年9月開始,蘇科外從小學部開始推行“強基融合課程”。課程融合實驗班、英特班、淑女班三種課程班的教學優勢,強強結合,為學生量身定制面向未來的培養模式,邁出了奔向教育3.0時代的堅實一步。如今,蘇科外已形成了“強基礎、重融合、倡探究、全過程”,以國家標準課程為核心基礎,配合融合升級課程、特色強化課程、走班選修課程三大課程體系。
人生是長跑,如何規劃線路至關重要。蘇科外開設競賽課程,針對性的個別輔導,跳級生的靈活機制,全程跟蹤的規劃指導,幫助學生探尋較大的潛能。全校積極推行生涯規劃課,職業體驗,真人博物館、心理講座等活動,建立多層次,多角度,全滲透的生涯發展體系。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2020屆蘇科外初三四星級高中自主招生達線率;3人提前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江蘇省蘇州中學預備班錄取,15.6%的學生提前被江蘇省蘇州中學匡亞明班錄取。其中,2020屆許天成同學通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成為蘇州高新區被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錄取的學生。
在國際規劃方面,2020屆高中國際部畢業生,人均收獲6.6份錄取通知書,全部被全球排名前50的大學錄取。近日,來自高中國際二年級的楊思妤同學,更是拿到托福118分(滿分120分)的好成績。
前不久,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工作小組相關負責人在參觀蘇科外校區時,對蘇科外的建設、管理和教學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看到了“面向未來、關注未來,與未來相交互與探索的教育”。在校園建設的理念和設計上,蘇科外也給即將投用的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顛覆自己就是創造未來。”曹倫華說,秉承發展的課程開發理念,倫華教育在縱向上打通了一條完整、延續、無縫的融合教育鏈,在橫向上提供了菜單式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建構起了獨特的“融悅”課程體系,并形成了以國家標準課程為核心基礎,延伸出“國際理解、創智未來、樂活審美、慧啟幸福”四大特色課程,不同課程相互融合,拓寬了孩子們的學習邊界,讓學習從單一的平面學習,轉向多元的立體學習,推動可持續的終身學習。
“教育,是用生命去感染生命的事業”。談到學校應培養出怎樣的學生,曹倫華說:“希望從倫華教育走出去的每個孩子,學風正派,學會做人,更能時時想著自己的祖國。充分地展現自己,為了祖國蓬勃的發展與強大,貢獻自己的力量。希望每個人都能勇敢地擔起一份責任,這就是我的期許。”
文章來源:《蘇州日報》2020年10月29日 A08版 蘇報記者 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