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一模在一片“叫苦不迭”中落下序幕,很多孩子提早投入到緊張的二模備戰中。與此同時,一些分數卡在腰部和發揮失常的孩子,紛紛開始考慮日后的升學出路。
想在十幾萬的初三考生中突圍,上岸頭部高中,再沖進985/211大學絕非易事,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家長考慮給孩子轉換賽道。
成績在什么水平線的孩子,需要轉換賽道?又該如何選擇學校?
對此,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校長李海林先生做了真實、深入的分析。他結合從事教育事業40多年的經驗,希望能給徘徊在升學十字路口的家長們一些啟發。
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校長李海林 | 第七屆IEIC大會學生成長論壇主題分享
*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視角陳述。
上海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家長們面臨的教育選擇有很多。如果孩子從幼兒園一路讀到研究生,我統計了一下,一共多達64種不同的路徑。選擇一多,有的家長就開始頭痛。我想對家長們說,其實不用過于焦慮,做選擇也是有“套路”的!我總結了三句話:
早規劃。我發現有些家長從有想法到最后下決定,短則一兩年,長則三四年才想得清楚。我建議家長們要提早想好有哪幾條路徑可供選擇,包括確定好哪一條路是主路、哪一條路是輔路。
排除法。目前上海民辦學校有260多所,國際學校有120多所,這么多的學校如果要正面選擇的話,可能永遠也找不到合適的,因此在選擇之前,可以先通過排除法,確定哪一類、哪一所學校肯定不去。
適應性。不論選擇哪一條路、哪一所學校,最高原則是是否適合孩子。合適的才是最 好的,很多家長經常犯一個錯誤,就是看別人家的孩子去了哪所學校,而不是看這所學校是否適合自家孩子。每一所學校的文化、辦學模式、管理流程、教學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家長們不能深入了解,那么很難選出真正適合的學校。
接下來,我圍繞這三句話,向各位家長們分享一下具體的選校參考。
第一,在選擇之前,首先要問幾個問題:是走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如果孩子今后有可能要出國留學的,又有兩個問題,孩子什么時候出國留學呢?孩子什么時候轉軌國際學校呢?如果孩子今后肯定不走國際化路線,那是進民辦還是進公辦?我一一做下解答。
孩子什么時候出國留學好?其實各個階段都可以,但是我個人認為,在接受國際高中教育以后再到國外去讀本科,是比較穩妥、經濟和靠譜的。
理由很簡單。一方面,上海的國際高中競爭格外激烈,每一所學校幾乎都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獨到之處,辦學質量足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一種教育體系。在每年的申請季中,上海的國際高中斬獲牛津、劍橋、藤校的比例也是非常高的。
另一方面,當孩子讀完國際高中后,他們的性格、人格、價值觀等都比較成熟了,這時候去國外讀大學也更順利、穩妥。
孩子什么時候轉軌國際學校最合適呢?每個階段都可以。但是我建議,最佳的時段是初二畢業、初三開始的那個階段,這時候轉入國際教育軌道是比較合適的。
是進公辦還是進民辦學校?其實很簡單。
首先看戶口政策,如果有上海戶口又是人戶一致,不要多想,直接選擇公辦,上海的公辦教育一直都做得很好,費用低、教育好,完全可以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
如果你是人戶分離,又有2種可能。如果你的對口學校很理想,也別太放松,因為還有統籌的風險;如果對口學校不太理想,就只能走民辦路線了。
當然,這也得看家庭的財務狀況,很多家長覺得哪怕節衣縮食也要送孩子上好學校,其實沒有必要。教育不分好與壞,只有適不適合。
我們再來談一談到底要不要安排孩子轉軌國際教育,在我看來,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在整個上海同年齡段學生中的排名。
這里我先分享一組數據。
2023年參加中考的學生約11.8萬人,其中進一般高中的是18083人,進區重點和特色高中的學生一共是29102人,進市重點的一共26100人。
在這么多初中生中,咱們的孩子能不能排入全市前26100?能的話就有可能進入市重點,如果排名在后40000多位,那么大概連普高也上不了。這個數字不會有太大變化,因為學位都是比較固定的。
再來看看高考數據。2023年上海高考學生一共54000多人,參加高考的只有初中生的一半不到,考進一般本科的22400人,考上一本的10800人,考上211高校的只有4320人,考上985高校的,一共3330人。
我們孩子在這么多人中能不能排進前3330.往往決定了未來能不能進985.
根據以上數據,我建議大家,如果是為了讓孩子進入好大學,可以使用排除法:
第一優:美國常青藤+英國G5.全球就業基本通暢無阻;
第二優:中國的清北浙復交,在中國就業通行無阻;
第三優:世界前50的大學;
第四優:國內“985”大學;
第五優:世界前80的大學;
第六優:國內“211”大學;
第七優:世界前100的大學;
第八優:國內一本。
針對大學選擇的優先排名,我有三句話:
第一句話,與其選清北復交或者985、211等一本大學,不如選擇G5藤校,或者進全球top50、top80、top 100的大學。
第二句話,如果孩子能夠考上清北復交或者985、211等一本大學,那他同樣有可能可以考上G5藤校、全球top50、top80、top 100的大學。
第三句話,如果你考不上清北復交或者985、211等一本大學,但只差一點點,家長、學校、孩子共同努力3-4年,很有可能孩子最后能夠進入G5藤校、全球top50、top80、top 100的大學。
當然不論怎么說,最后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個性和優勢進行選擇。我從事國際教育這么多年,把孩子分為不同的類型,每一種類型都有針對性的教育路徑選擇方式。
A.孩子特別會考試。這種情況下,孩子的選擇余地就太大了,可以說怎么選擇都是對的,我稱之為“雙通道”,國內、國外路路通;
B.算不上特別會考試,只是比較會考試。這部分孩子我建議選擇雙語學校、外國語學校、國際學校,很有可能考取世界前30的大學;
C.還算會考試。比較理性的選擇是讀雙語學校、外國語學校,考世界前60的大學,或者大概率考上區重點,考一本院校,最后研究生出國留學。
D.不太會考試,但能吃苦。我稱之為痛苦的選擇,可以在國內去讀以抓考試見長的民辦小學和初中,進一般重點高中,最后沖刺考國內“211”大學。
E.不太會考試,但綜合能力強,有特長,人際交往能力強。這種孩子我稱之為愉快的選擇,去讀國內以抓素質教育為特色的民辦小學和初中,然后進入國際高中就讀,再考國外大學。因為國外大學更看重孩子的綜合素養,可以更好地發揮孩子的優勢。
F.不太會考試,但英語好,有語言天賦。這類孩子可以讀民辦、雙語學校或者初中,進國際高中,考取國外前60-100的大學。
G.不太會考試,但有特長,尤其是藝術特長。這種選擇我稱之為“藝術化”,在國內讀以抓素質教育見長的小學,公辦民辦都可以,再進國際高中或者特色高中,考國外的專業排名更高的前60-100的大學,或者國內一般本科藝術專業。
以上這7種類型的孩子,幾乎涵蓋了每個家庭不同類型,各有不同的道路可供家長去選擇。
未來發展難以確定,畢竟孩子的可能性是多樣的,但教育道路大致就這么幾條,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