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會一成不變,現在正處于顛簸期,它可能會有一個反轉的過程。為此,我對“5000天后的學校教育”有8個預言。
——倪閩景 第七屆IEIC大會主題分享
圖 |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民進中央委員倪閩景
* 本文整理自倪閩景先生在第七屆IEIC大會學生成長論壇的主題分享,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敘述。
前段時間,“世界互聯網教父”凱文·凱利推出一本新書——《5000天后的世界》。這本書里有句話打動了我:“以后的日子要用天來計算”,因為這個世界已經發展得越來越快。我們三天接觸到的信息量,相當于十八世紀的人一輩子接觸到的信息量。
如果我們回顧5000天以前的世界,再對比現在,這5000天里面,世界發生了什么?報業被顛覆了,電視被顛覆了,零售業被顛覆了,董宇輝一個人替代了500萬人的工作。什么叫“顛覆”?先“顛”,先產生振動,然后就沒了,“覆”了。
可以想象未來的5000天,還會有更多的顛覆會發生。比如,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銀行業、軟件行業、汽車駕駛、翻譯等領域將被顛覆,甚至科技領域也會產生顛覆。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授予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大家有沒有考慮過為什么?我認為有三點值得深思:
第一,無論此次獲獎的物理還是化學領域,無論是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算法還是AlphaFold蛋白質大模型平臺,其基礎都來源于物理和化學的基本原理。
第二,未來,物理和化學的發展將深度依賴于人工智能。
第三,過去,物理和化學是整個自然世界研究的基礎。未來,物理和化學也將成為數字世界研究的基礎,科學領域會發生很大的顛覆。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人工智能將替代所有把人作為工具的工作”。如果我們把研究者作為工具的話,那也將被顛覆。
那5000天后的教育又是怎樣的?
如今的教育已經“卷”到極限了。現在孩子的學習時間已經夠多了,不能再延長了,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也很多。再這樣下去的話,不正常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要多。
未來十多年,一定是教育大轉折的實踐,將來的教育一定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高質量發展,而不是把聰明的孩子選拔出來。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要強調多樣化和實踐性,讓孩子擁有好奇、閑暇與自由。這是未來13年里,教育要走的路。
此外,教育的邏輯也將面臨重大改變。過去的40多年,我們國家發展邏輯是“模仿追趕”,人家遠遠在前面,我們要超越、追趕他們。而和這個相配套的教育邏輯,就是讓大家學一樣的東西,然后把考高分、滿分的學生挑出來,把他們送到好的大學里繼續學,將世界上先進的內容學過來。
這樣的教育邏輯,在這40多年以來是非常成功的。但現在為什么現在覺得不對了?因為按照李政道先生的說法,我們國家也有可能走到世界前列,不再是“模仿追趕”,而是“創新驅動”。“創新驅動”的教育邏輯需要我們培養孩子去創新、創造,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使命感。
所以,教育將朝著“為創新而學”的方向發生改變,而不再是為了考“高分”。
教育不會一成不變,現在正處于顛簸期,它可能會有一個反轉的過程。為此,我對“5000天后的學校教育”有8個預言:
第一個預言:個性化學習知識的需求將通過機器來滿足,人工智能助手(比如虛擬教師)會被普遍使用,元宇宙等場景會成為學生創造性學習的新空間。
第二個預言:教師依然存在,但其主要價值將體現在情感的連接和人生導師的角色上。
教師的職責,不再是以傳播知識為主,而是作為人生導師,給予學生目標感和使命感。簡單傳遞知識的教師崗位一定會大規模被淘汰。
第三個預言:將來的學校課表,體育、藝術、科技活動會成為課時最多的課程。
我前面提到,人工智能將顛覆所有把人作為工具的工作。那孩子們將來干什么?人類歷史上有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期——古希臘時代。那時候,貴族是自由人,因為有大量的奴隸為他們服務。那他們干什么?他們發展了哲學、科學、藝術、體育等領域,比如奧林匹克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的。
我們也一樣,未來很多事情都由機器來做,孩子主要就是從事體育、藝術、科創,這將成為未來孩子生活、工作的常態,也一定會成為教育的常態。
第四個預言:統一要求的基礎性知識將大幅度減少。
現在課程標準是高綱,對學生要求很高,能完成這個課程標準的只有20%的孩子,80%的孩子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非常有意思的是,高綱有一個特點,即不能超綱。哪怕這20%的孩子超綱,老師教學、考試命題超綱都是違規行為,孩子的學習是被“封頂”的。
這個邏輯在過去40年里非常成功,因為只有學一樣的、考一樣的,才能把會學習的人挑出來。但如果按照“創新驅動”的教育邏輯,這樣的做法就不合適了,必須將課程標準改成“低綱”。美國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一塌糊涂的,因為他們的標準很低,所有的孩子都覺得學了以后很有自信,但實際上他們的學習要求較低,但學習上不封頂。
舉個例子,在PISA考試中,中國孩子遠遠比美國孩子的成績好得多,但在創新方面為什么我們不如他們?因為我們的孩子是"一樣的好",而他們是"不一樣的差"。站在創新角度來講,200個不一樣的孩子,盡管學習很差,但創造力非常強,這是我們未來要走的方向。
第五個預言:教育追求多樣化,而非追求考試成績。
如果教育只追求成績好,那學習的目標就是同一個,考100分。如此逼得孩子只能卷,你學到11點,我學到12點,你學到12點,我通宵。但如果教育追求多樣化,其好處是大家不用單一地追求分數,同時多樣化發展也是創新的源泉。比如,“犯錯”是在科學家身上經常發生的事。
幾個月前,我跟諾貝爾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先生對話的時候,他說出了我一直想表達的話,他說“優秀的科學家,90%的時間在犯錯,頂 尖的科學家,99%的時間在犯錯,考100分的人從不犯錯,只說明他學習能力強,并不代表他是一個創新者。”
第六個預言:將會出現大量特色多元、形態多樣、以情感連接和實踐性活動為主導的小微學校,一個學校不超過150個人。
為什么?有一個“150人現象”,即每個人能夠非常熟悉地叫出名字的人數,是150人。因為知識發展得太快,老師也可能會出現知識盲區。如果未來我們的學校,能夠老師、大孩子、小孩子一共就150個人,像一個家庭一樣,每個人都互相認識,那所有人都可以共同成長,互相學習,這是將來必然的發展趨勢,而不是像如今這樣,學校越來越大,但大家互相都不認識。
第七個預言:國際教育將成為重要的學習內容。
這個對現代人而言太重要了。我們常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確實如此,地球現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需要我們去迎接挑戰,還有非常復雜的國際性難題,需要孩子們今后去破題。所以,國際理解融合教育將會成為國際教育的基本模式,只有人和人之間互相了解,才能破解當前的難題。
第八個預言:科技館、博物館和校外社會實踐點將成為孩子每周必去的學習空間,而不是12年才來這些地方一趟。
因為科技發展太快了。我們的學校是一個世界的模擬器,它不是真實的世界,但校外卻是世界的本身,孩子只有在真實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找到學習的價值和他的使命感。
以上就是我以為的“5000天后的教育”,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