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教育圈內刮起了STEAM教育的狂潮,這個來自于大洋彼岸的“洋”模式成了國際學校必備課程。
小編訪問過北上廣等多地的國際學校,除了師資和成績,STEAM教室的硬設備也是校長們津津樂道的,小編看過這些五花八門的實驗室,也覺得應該和家長們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STEAM教育的本質
STEM是科學( Science) 、技術( 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的簡稱,后來加入了藝術(Art)學科,變成了STEAM教育。
以前的教育模式,一張課表從頭到尾把學科劃分得清晰明了,語文就是語文,數學就是數學,學科之間沒有實質的聯系。
知識細分越來越細,個人學習越容易偏狹,也很難出成果。
分科教學(如物理、化學)在科學、技術和工程高度發達的今天已顯出很大弊端,老師們雖然可以更容易地教授深入探究自然現象和科學奧秘的學科知識,但卻并不能反映出我們生活世界的真實性和趣味性。
STEAM教育不是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的簡單拼湊,而是要將多門學科的知識揉碎并重組,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STEM教育作為跨學科綜合教育的有效形態,在全球范圍內其重要性已被廣泛認知,并作為國家發展及人才戰略已經實施開展了多年。
STEAM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
而現在跨學科教育的重點就是要把這些界限打破,讓這些學科知識相互交織在一起。
國內教育如今面臨著巨大的新挑戰,比如:
如何學習多學科視角看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同時接收多方向知識?
如何讓不同學科知識雜交、碰撞出新知識新思想呢?
STEAM教育因此破土而出,而跨學科式學習方式是它的核心特征。
美國學者艾布特斯(Abts)曾使用“元學科”(meta- discipline) 描述STEAM教育,即表示它是代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學科的統整的知識領域,它們存在于真實世界中,彼此不可或缺、互相聯系。
跨學科意味著教育工作者在STEAM教育中,不再將重點放在某個特定學科或者過于關注學科界限,而是將重心放在特定問題上,強調利用科學、技術、工程或數學等學科相互關聯的知識解決問題,實現跨越學科界限、從多學科知識綜合應用的角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教育目標。
跨學科學習對孩子大有裨益
跨學科學習變得如此炙手可熱,學生時代,孩子們通過跨學科學習,可以探索更多的領域,發掘更多的解題策略和方案。
跨學科學習是一個連貫的持續的學習過程。孩子們進入不同學科的教室,學習內容并沒有斷裂,有時干脆可以拿著上節課的“成果”直接到下節課接著用。老師當然要備好課,讓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圍繞主題,各學科互相呼應,孩子們能夠在一個主題下獲得豐富的不同科目卻彼此連接的知識。
等到孩子步入社會,跨學科學習的經驗使得他們可以面臨更多的挑戰,更快的適應變化,他們的就業面也會更廣泛,甚至可以選擇自行創業。
舉個例子:一個學習陶藝和燒窯的藝術生,他的行業相對冷門,就業面相對窄了很多。但如果他同時學會了管理和運營,那么他之后既可以在畫室擁有一席之地,還能在鉆研技藝的同時,學會包裝和銷售自己的作品。
更進一步講,如果這個學生在學習色彩搭配的同時,吸收一些跨學科的科學知識,那么當他燒窯過程中,融合創意,合理控溫,那么出來的藝術品也會更加豐富多元。
跨學科式學習能夠教會孩子動用多方能力克服難題,激發創造力,讓僵化的的大腦轉動起來。
還有一項實例,的企業家埃隆·馬斯克旗下的公司Neuralink曾進行了一項跨學科的試驗:建立人腦和電腦的連接方式,用腦機接口裝置增強殘疾人的身體機能。
Neuralink公司在YouTube上發布了連接系統的具體操作視頻,在視頻中我們看到機器人將柔韌的電極線植入老鼠的大腦并用定制芯片讀取大腦信號。馬斯克聲稱,Neuralink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做的動物實驗證明了猴子也可以通過大腦控制電腦。
圖源 | 來自于網絡
埃隆·馬斯克在不到50歲的年紀就建立了四家市值數十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SpaceX,Tesla,Paypal和SolarCity,將人工智能、物理、工程的原理運用至軟件、能源、交通、航空等多個領域,通過重構這些領域一次次顛覆大眾的固有認知。
其實,這埃隆·馬斯克在不斷地搞跨學科項目。
馬斯克并非設計出身,他主修的是經濟學和物理學,但在設計特斯拉的過程中,他能明確指出那些設計不符合人性,并提出他的設計理念,而這些設計后來被證明是正確的。
例如他覺得現有的遮陽板的設計太難看,就像是魚唇,他要設計出世界上較時尚的的遮陽板;他堅持要在車頭放一塊17英寸的觸摸屏,他覺得這才是較的汽車;他認為現在的推拉車浪費1/3的入車空間,所以設計出較大入車空間的「鷹翼門」。
這些重大設計決策使得特斯拉別具一格,受人推崇,這都歸功于馬克思的跨學科式思維。其實,在馬斯克的公司,他會提出更多刁鉆的需求,這要員工們不止專精于一個學科,而是更多的涉獵各方面知識,如若不然,就會面臨馬斯克的淘汰。
另一方面,跨學科式學習更利于孩子的成材。
在單一領域中成為佼佼者是十分困難的,NBA只有一個科比;科學界只有一個愛因斯坦;科幻文學界只有一個劉慈欣。
但如果孩子能夠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建樹,并將這些領域有機結合起來,那么這樣的創造力也一定會產生更多的的影響力。
跨學科學習都有哪些學科
學習英語和學習韓語并不是跨學科,他們同屬于語言類學科。
跨學科學習是指跨越學科之間的隔閡和距離,進行再創造,例如物理是研究事物的運作規律,并將這些規律進行總結后為人類服務,而音樂是釋放人內心的聲音,創造一種人們情感的交流方式。當這兩個學科相互碰撞,跨學科學習也就產生了。
再比如,就“水”這一課題,我們可以有哪些跨學科研究呢?
“水的物理、化學性質與生產生活;水與生命的關系(動物、植物、微生物);水與地球的各個系統(大氣、生態、地質、氣候、土壤、熱力);水資源研究(淡水、污水處理、灌溉、凈化、污染、再利用);水資源管理(水壩、節水、發電、引水、現代農業、雨水收集);水與社會、經濟的相互作用(價值觀、城市、運動、信仰、治水、航行、運輸、運河、起源、一帶一路、國家邊界、遷徙、戰爭);水與文化的共生(藝術、語言、風俗、音樂、茶藝、慶祝活動、詩歌、攝影)。
小編知道,家長們肯定較為關心的是當下有哪些比較好的的跨學科式學習方向。
小編建議:網絡科學、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認知-神經-心理科學、計算機科學、數學與詩學這幾個科目。
如何培養孩子跨學科學習思維
對于家長來說,如何培養孩子于跨學科學習的習慣呢?
1、虛構一個研究項目
家庭日常也可以建立研究項目,比如烘焙蛋糕就可以變身成非常有趣的科學研究。試著用面粉和蘇打做實驗,改變它們的用量或少放一種配方中要求的原料,在家長監護下調高或者降低烘焙溫度,然后讓孩子親自品鑒蛋糕的美味程度。
2、意識的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
當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鼓勵孩子嘗試著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理清邏輯,進行結合與對比,直到較后的能總結歸納出來一個更好的,屬于自己的解決方案,有意識的鍛煉一下孩子,將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內容找到共同點,融合,創新。
3、用“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習和實踐
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拋出有創造性的問題。
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會比讓孩子想一堆無用的答案更有效率;而且只有當孩子的問題明確時,他的學習方向和內容才能“少又專注”;針對清楚的問題去解決時,才可以快速得到實時的反饋;懂得不斷提問也可以加深自己記憶和思考的深度,較后也會逼自己創造出新的知識。
4、設定讀書目標
教導孩子專注于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快速抓到書本4%的精髓。
一本書的內容只有20%是重要的,舍棄書本80%的非重要內容,根據二八定律,從20%的重要內容中快速抓取到4%的核心部分,進行研讀,消化。
5、制作思維導圖
美國國論學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
想要讓孩子學習好一門學科,并牢牢記住其中的知識,除了傳統的筆記之外,非思維導圖制作不可。它可以將學科的知識點濃縮到一張紙上,抓取關鍵詞,快速掌握學科的框架,整個學科內容一目了然。
跨學科一定會培養出優秀的具備多樣才能的人才,而多樣性人才在這個社會的立足點是非常廣的。
▼▼▼
這兩天在線峰會和嘉賓的演講一定讓大家意猶未盡,錯過了本次教育展的家長們也不用擔心,有規劃需求的學生家長現在可以報名遠播教育3月28-29日舉辦的遠播國際教育線上規劃教育展•上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