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國際教育是近幾年的一個熱詞,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考慮讓孩子走國際教育路線,即使路人也略知一二。那么,除了眾所周知的包玉剛、世外等國際學校,你還知道哪些呢?
我們來看看今年的《2020胡潤百學·中國國際學校百強》(下圖僅展示上海入選學校名單),榜單收錄入了來自24個中國大陸城市的百強國際學校,其中前50名排名分先后順序,后50名排名不分先后。
2020上海排名靠前的27所國際學校:【點擊咨詢】

上海今年有27所學校入選百強,比去年新增四所,數量高居。其中,包玉剛實驗學校由去年的第三名重回中國國際學校;上海中學國際部位居全國第四、上海第二,全國排名較去年下滑3位;世界外國語中學全國第六、上海第三,全國排名較去年下降1位。
縱觀整個上海,國際教育資源非常豐富,目前16個區已有約130所國際化學校,遍布上海的各個角落,無論是從教育集團實力,還是學校質量和數量,上海均處于全國之較。
為什么國際教育逐漸成為大趨勢?
其實不難理解,一直以來,對于體制內的示范性初、高中的錄取率,恐怕沒有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更貼切的形容了。面對即將改革的新中考,無疑是讓很多體制內的學生和家長都倍感焦慮。
而即使進了“四校八大”,能夠進入985,211大學的人數也只有80%,想要再沖刺“北清復交”更是個中翹楚(每年上海約200人)。強烈的“進出口”對比下,路難道非“中考”不可嗎?
實際上,國際學校的學生就不必局限于“高考”這一條路,可以通過國際考試出國留學,進入全球。一些有影響力的一梯隊國際學校規劃比例極高,如星河灣有60%能拿到美本TOP30、WLSA復旦90%入讀美國Top50……
對于孩子來說,入讀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不僅僅是規劃路徑的選擇,更是對教育體系的選擇。國際教育更注重挖掘孩子的潛能,更加尊重他們的個性化發展,讓孩子在創造和實踐中擁有批判性思維、冒險精神、溝通能力等,使他們能有更多的機會去拓展自我。
什么時候轉入國際學校較理想?
目前來看,從公立學校轉入國際學校,大部分家長的理由和心路歷程都是類似的,但是在選擇轉入的時間點上卻各有看法。
為小學結束后轉學國際初中,第二為初中結束后轉入國際高中。根據數據來看,初中結束后轉入國際學校的比例較高,也是一個較佳的轉校時間。
從經濟角度來看,中考結束后轉入國際學校較省錢。初中讀完后轉入國際高中,相比從小入讀國際學校來說,高中3或4年花費較小。
從孩子的適應能力來說,小學階段的孩子太小,如果自控力不好,就會很難適應新的校園環境。而中學階段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高,對于轉學的適應度也會更好。至于選擇哪個時間段因人而異,總之一定要提前做好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