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9月10日,各位老同學、新朋友,歡迎你們重返校園。我們一直在“忐忑不安”中,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在擔憂與期盼中,我們終于度過了這個特別漫長的、“特殊”的學期和假期。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所有的一切終于逐步恢復,慢慢接近過去的常態。很多東西失去之后才會更加懷念,不知道大家在這段時間里,有沒有思念過去的校園生活呢?
學校在教師節這一天舉行2020-2021學年開學典禮,也是期望借著這個特殊的日子,讓經歷了漫長而特殊學期的你們,能夠更快找回自身、學校與老師之間的聯系。
教師節是老師的節日,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反思過去一年工作的契機。在這一天,孩子們會為自己喜歡的老師獻上祝福。一句簡單的謝謝老師,就是對我們彼此之間關系的一種錨定。教師的工作是特殊的,意義不同于普通的生產活動。我們在這一天去思考、去沉淀,為的是下一個學年,能夠幫助你們獲得更好的成長。這種責任、義務和這一聲謝謝,在這一天把我們和孩子們聯系在一起。
【重返校園】
今天,闊別多日再次看到你們回到校園,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期待著在疫情之后的這個新學期,能夠把教與學、師與生之間配合提升的更加緊密。這既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每一位學生的努力,還離不開家長們的支持和信任。
課堂里的學習,不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全部。隨著生活逐步回歸,校園開放了,電影院也開放了。近期有一部新電影《信條》上映,我從大家平時閱讀的書籍中觀察到,一部分同學喜歡懸疑、科幻類的文學、影視作品。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部一遍可能看不明白的電影,了解電影中提到的一些物理和時空概念。當然,電影是科幻作品,有自己的設定,并不一定符合我們已知的科學規律。但我們可以從觀影中發現一些有意思的地方,并延展到原本我們可能觸達不到的知識。學習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而不僅局限于學校。我們看到有趣的事情,就去找一個途徑問一問為什么,這才是我提倡的學習觀。
在這個電影里出現了一個物理概念,就是“熵”。這是熱力學定義的一個用來表示系統混亂程度的物理量。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描述中,封閉系統的熵增是不可避免的。熵有時候也被稱為時間的鏑箭,熵的不斷增加確立我們宇宙時間的方向。時間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約束下不可反演,我們永遠無法回到過去。
【接納與理解】
在古典時代,人類可以在神話、宗教和傳統編織的穩定社會中慢慢度過自己的一生。生活艱辛但也無需對未來焦慮,幾代人積累的改變可能都無法讓人們察覺到差異。在某些意義上,時間在這個時期仿佛是輪回的,而不是線性向前的。幾個世紀以前的啟蒙時代,終結了這個循環往復的舊時代,人類從諸神無限輪回的夢境中蘇醒,無可奈何地面對變化的時代。隨后是一浪又一浪的生產力革命,我們人類生活的世界、社會、國家也都在不可反演、無法回溯的洪流中被迫前進著,這就是我們經歷的整個現代化過程。
我們的共和國在短暫的一個世紀里,經歷了西方接近四個世紀所經歷的這一過程。槍炮戰艦將我們從循環往復的王朝天命中驚醒;在經歷意識形態和革命的浪潮后,較終選擇了自己的道路;拔地而起的熔爐、工廠隨著煙霾一起遍布四方,在鐵與火的淬煉中我們完成這個國家的工業化;21世紀,我們加入全球化的浪潮,接受消費主義的洗禮,認識到資本的力量,也成為整個世界商業循環的組成部分。你們的曾祖父這一代人完成了革命,你們的祖父這一代人經歷了淬煉,你們的父母這一代人融入了世界,合在一起也不過與共和國的歷史一樣不到百年。
過去的變化,塑造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認知模式;當下的變化,也塑造著你們的認知模式。這之間必定存在著隔閡和互相之間的不認同,我們理解這種隔閡存在的必然性,才可以用一種接納的態度去對待這種隔閡。我們可以嘗試就算不認同,但也去理解對方的想法。
疫情期間,你們和父母有更多時間待在一起,我相信可能會有更多的互相了解,也可能會有一些感情的碰撞。這都需要你們用一個正確的態度去看待。我希望我的學生們和爸爸媽媽交流溝通時,不需要用到“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我才不要你管我!”“你什么都不用想,好好學習才是較重要的!”“我爸媽根本不理解我,我懶得和他們講!”這些都應該是發生在都市生活劇里的溝通橋段,而不是我們與爸爸、媽媽的溝通中。
你們之間想法存在差異才是正常的,這種差異是時代洪流奔涌而過留下的痕跡。接受這種差異,我們這一代人需要不預設任何立場地去看待孩子們對未來、對生活的認識。孩子是的學習者、模仿者,我們這樣去做,他們也才會這樣做。他們才能公允地看待我們的認知和經驗。在現象式教學中,有一個被反復強調的點就是社會化的學習。老師和父母用合適的方式處理與孩子的關系,本身就是在教育孩子。
【用腳步丈量未來】
而對于你們,我希望大家在步入青春期,逐漸認識到自己的獨立和自主之后,依然能去理解父母。但理解之余,也要保留你們心中的問題和質疑。當老師、父母無法解答你們的問題,只能搬出經驗和權威時,請牢牢記住你們的問題,在腦海中刻印下你們的問題。這些疑惑和問題可能就是未來你們一生的財富,是你們去塑造新時代的契機。
我希冀著你們能用好奇的目光去看待世界。學習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發生,你們與我們的互動也是一種學習。畢竟,中國沿著別人的道路向前走的時間也所剩無幾了,到了你們的時代,你們必須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出我們民族邁向未來的道路。
時代的奔涌,不僅僅會給你們帶來學習的壓力。對于你們的父母,對于學校也一樣。對不確定的焦慮,對未來的焦慮,對教育目的的焦慮……這種種焦慮有些是有意義的、有些是沒有意義的,但都對整個教育體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
去尋找并直面這些問題的答案,是爸爸、媽媽、老師、校長,乃至于整個社會的責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交織在一起,才是完整學習環境。學習不僅發生在校園,也不僅是課堂上的一問一答。它發生在家庭的餐桌上,在一起放學回家的朋友之間,也在家里播放的電視劇里。它以多姿多彩的形式發生在你們身邊,發生在你們緊握的游戲機手柄上,發生在你們和父母的每一次爭論中。留心的你們、好奇的你們可以從更多的事物、現象和經歷中獲得學習的體驗。而這一過程所需要的方法,才是學校較渴望給予你們的東西。
所以,我們也得適時把目光從宏觀社會和時代長河中收回,聚焦到我們的校園里。回到了學校和課堂中,我們的學習環境依然有著新府學自己的特點,我們的教育教學依然有著新府學鮮明的優勢和長處。這也需要你們用一如既往的態度來參與,才能獲得的學習體驗。學校和老師們也在不斷的思考和學習中摸索合適的模式,幫助你們去應對洶涌向前、不斷變化的時代。
經歷過疫情的超長待機后,我們還是需要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和狀態。用一個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新的學期。學習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它本質是一種認知方式對環境的適應過程。你們返回校園,調整自己的狀態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在過去的開學典禮上提到我希望你們成為什么樣的人。學校在落實IB的十大培養目標也是在引領和推動大家的成長方向。那么這里我就從另一個角度出發,簡單提一下,我不希望你們成為什么樣的人吧。
我不希望你們成為冷漠的人,這樣的人對他人的痛苦漠不關心。冷漠的人無法認知到生命的價值,也就不會真正認清自己的價值,珍惜自己的價值。
我不希望你們成為缺少感動的人,這樣的人不為人類整體的進步、社會變遷、宏大事物感到激動。這些距離他們的生活有一些隔閡的事物,就像黑暗森林中的火把,他們就是這火把飄散而下的余燼,體驗過火把的溫度并為這光芒而激動不已。當我他們不再被火把吸引時,他們就已經變成了散落于地的塵埃。
我不希望你們成為不關注世界變化的人。就像我前面反復提到的,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正在一往無前。孩子們,請關注這個世界的變化,因為你們正經歷變革;孩子們,請把握你的時間和生命,因為你們自己就是變革。
【未來的教育】
我對你們提出期許時,也會反思自身。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是塑造認知世界的方式。從笛卡爾到維特根斯坦,我們的世界因為啟蒙主義和理性主義化作了無法回溯的時間箭頭。而這也帶了一系列關于存在、意義的迷惘。我們完成現代化后,回過頭來又開始了對啟蒙和理性主義的反思。我們的哲學和對世界的認知正處在一個升華的臨界點。
我們的應用技術也在等待下一次升華。今年的8月29日,馬斯克發布了安裝在豬的大腦上的交互型腦機接口,可以收集豬的腦電波。這一技術的逐步完善配合人工智能和類神經元計算機,還有大規模機器人的應用,必定改變我們的生活、學習和生產模式,以及我們人類自身的倫理道德。我們的教育形式、我們的生產力、我們的生產關系也正處在劇變的臨界點。
藝術也在等待著變化。無論我們這一代人是否愿意承認,游戲都必將成為一種能承載更多東西的藝術形式,成為繼電影之后得到真正承認的第九藝術。他將是未來較能聯系世界各地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群體的橋梁。他也將會是未來用來講好中國故事的工具,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世界認識中國?,F在較新的藝術形式和競技活動,也正在等待著升華和邁出更堅實的一步,而你們恰逢其時。
在這個臨界點的時代,沒有人可以為你們準確預言下一個風口在何處。那么教育的意義何在?啟蒙時代的教育,是為了讓人取代神的位置,回歸到世界的中心;工業時代的教育,是為了塑造整齊劃一的勞動力。今天的教育如果依然只是讓你們學會一兩項技能,那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當你們離開校園的時候,學過的技能可能就已經過時了。
下一個時代的教育,是認知的改變,是熱愛的賦予,是讓學習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方法。也是對所謂“天賦”的除魅,幫助每個孩子獲得因為熱愛而去實現的能力,是對更加核心目的的回歸。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培養真正的學習者,因為下一個時代,只能等待你們去探索、去開拓。
【因為熱愛,而去實現】
在你們點燃熱愛,了解學習的本質之后,如果你們依然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給予你們祝福,那么請允許我引用一段杰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大衛·萊佛爾的話吧。
“我想談談學生們對于大師的強烈欽佩之情。某某某是一個天才,我做不到他那樣。這種想法會阻礙讓你進步的意愿。人們總是傾向于將偉大的畫家稱為“神”或者“天才”。這種欽佩之情阻礙了你去真正觀察他們的作品,這些畫家也不過是在嘗試解決問題的人,他們的作品也不過是對于具體問題的答案。你也可以做得一樣好,這取決于你愿意為你的藝術花費多少工夫,你可以在這過程中承受多少挫折。所謂天賦,就是愿意去弄明白的那顆心。它不是一個神秘的、玄奧的、命中注定的東西。它是放下自己所有的預設和自負,再去學習的能力。”
這段話深得我心。通過對學習過程的了解,來實現對“天賦”的除魅,正是我們所重視的教育過程。學習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發生。學校也不過是為了讓你們能夠了解、熟悉、掌握這一過程而預設的“實驗室”。
歡迎你們,我親愛的孩子們,回到新府學這個實驗室。
——你們的校長 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