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就是選己所長,立足社會;擇己所愛,獲得幸福。
指導學生完成選擇,應該把今天學生的學業同未來大學的專業貫通起來,把大學專業的選擇同他們進入社會安身立命的職業貫通起來,進而同他們建功立業的事業貫通起來,較重要的是和他一生想安頓自己的靈魂、造福人類的事業聯系起來。
——摘自10月24日唐江澎現場演講
10月24日,由遠播教育集團、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在上海寶華萬豪酒店隆重舉辦。
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堅持“教育點亮人生,創新引領未來”,助力教育向著多元化、個性化、綜合化的方向不斷發展。本次大會集聚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國際視野探討中國教育話題,聚焦教育的創新、教育的未來、教育的現代化與國際化,進行智慧的分享與思想的碰撞。
今天,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現場聚集了20000+學生及家長,他們與現場眾多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現場解析孩子規劃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的唐江澎校長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生涯教育更應該注重課程體驗》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演講嘉賓
唐江澎
全國政協委員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演講內容
今天,唐江澎校長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三個維度,以生涯規劃為切入點,對孩子的教育展開了深度討論——
第一:鋪墊未來的選擇
第二:形成自我的塑造
第三:向社會來表達自己的一次定義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唐江澎校長的精彩解讀~
▲唐江澎精彩演講
我們的教育其實是幫助學生從自然屬性向社會屬性過渡邁進的一個過程,這樣的一個過程發生在學生的青春年華,因此生涯規劃在這個階段顯得尤其重要。
生涯規劃應該秉持六個方面的基本原則,它指向于生命的整體性成長,要把時效性作為基本的取向,以生涯的成熟度作為評價的基本指標,要以個人特長與社會需求相匹配作為基本規律,我們學校提出要提前發現個人特質,盡早了解大學專業,在匹配中培養生涯意識,要結合個體需求、分析社會需求,在選擇中給予成長引導。
其實,生涯規劃就是剛才萬校長說的那幾句話,選己所長,立足社會,擇己所愛,獲得幸福。對生命的這樣一場刻畫我覺得有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1:鋪墊未來的選擇
關鍵詞2:形成自我的塑造
關鍵詞3:向社會來表達自己的一次定義
下面我和各位朋友分享一下這三層意思:
01 鋪墊未來的選擇
生涯規劃其實是一種選擇,這種選擇發生在青春階段。青春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有無限多樣通往未來的路和它的不確定性,這種選擇又顯得非常重要,因為無論是大學專業的選擇,還是人生伴侶的選擇,這兩個較重要的選擇似乎都不能發生偏差,因為它不便于重復進行。
當然,有的人身上可能多次地重復選擇,但并不一定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起碼說明在上一次選擇的時候發生了一些偏差。對學生而言,這場選擇更多的發生在高中時代,對于今天的高考和個人改革都要求我們在九大學科當中做出自己的選擇。
我參加過很多次論證會討論高中課程方案和高考科目選擇,其實在學生選擇的時候并不是按照我們所設計的路徑展開選擇,有的時候往往是按照哪一種選擇是自己利益較大化的。于是在自由選擇的時候,物理會被很多學生放棄,因為相對學習比較困難。在一些省份把物理作為必選的科目之后又出現了另一種情形,就是化學被迅速邊緣化。于是我們許多省市不得不出臺一種保底措施,就是當人數選擇低于一定數量的時候,我們便以較低的數量級來保護這層選擇的人不受到損害。
那怎樣指導學生完成選擇?我們的想法是應該把今天的學業同未來大學的專業貫通起來,一個想成為理工男的學生,在他的高中知識結構里竟然缺失了化學,這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我們應該把大學專業的選擇同他們進入社會安身立命的職業貫通起來,進而同他們建功立業的事業貫通起來,較重要的是和他一生想安頓自己的靈魂、造福人類的事業聯系起來。五業貫通,由為分而學轉向因愛而學。
在這里,我特別強調的是,在今天高中里必須發生一種與語言專業大類相適應的典型學習方式的學習。我聽剛才幾位專家都在講,如果我們學習只發生在技藝的層面,如果我們的學習只是一種刷題的形式,沒有深入的、專業大類的典型學習方式,我們便不能深刻體驗這種專業。了解大學專業并不是聽專家講座,也不是僅僅到大學里參觀、上網搜尋一些有關大學的專業資料,高中里應該有這么一類課程,體現著這種大學專業、大類學習的典型方式。
在我們學校里,我們把這樣的一些課程開出,比方說,面向人文專業大類的基本學習方式,應該是以資料獲取為基本的方法,較后形成它的成果。如果是工程與實驗的一些專業大類學科,它的典型學習方式就應該是進實驗室。
▲唐江澎精彩演講
我們調查下來,進高一的學生較喜歡的專業大類是藝術與設計,高達38%。好多高中生進來的時候懷揣著一顆明星夢,但是到出門的時候只剩下7%的學生還選擇這個專業大類。
大家也許不知道我們有11%的學生進門的時候想學工程與實驗,但是高三畢業的時候選擇這樣的比例高達48%。那也就是說在整個高中期間,其實他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了一次明確的選擇,也大致地規劃了他今后生命的發展方向。
這是我們一個口述史教學的瓶頸,我們讓孩子們通過接觸的方式學習歷史,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廣泛的梳理,把它形成文字,形成自己物化的成果。
我所在的學校恰好靠近位于蘇南鄉鎮工業的發源地,一個學生的外公留下的76本工作日記進行了體系化的梳理,研究中國40年來改革開放的歷史。在這里,歷史的學習不再是需要記憶的教條,而是他們在觸摸著史料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史識,并且是由收集史料這樣的一種方法所獲得的典型學習經驗。
這是微生物培育和應用研究的一個課程,學生們在這樣一種學習當中不但培養了他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的精神,還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每一步都是他們所做的主動研究,他們都獲得了這樣一種專業大類典型的學習方式。
這是學生參與的工業設計課程,他們要從一個一個步驟開始學習起,在這樣的一種環境當中來設計他們的成果,較后把成果制作表達出來。
我再給大家看的是我們學校的食堂有一個特殊的教室。
由學生每天擔任食品檢驗與檢疫工作,孩子們說,他們是師生舌尖上的安全衛士,他們在那里的電視屏幕上打出了這樣一行話:為了自身、同學和老師的健康,我已規范而認真地完成了所有數據的驗收,現予公布,并終生對這些數據的真實性負責。
我們的學生在他們每年向學代會所作的報告當中,會敘述今年他們檢驗食品的一些成果,每年都會驕傲地表達:有十余次我阻止了某些農藥殘留超標的食品進入我們的食堂。這是在用一種典型的方式來進行課程的體驗。
我想表達的一個意思是,我們在對高中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的時候,不僅僅是要對他們的個性做一些分析,比如說霍蘭德職業傾向,也不僅僅是要到社會上做一些調查。有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環節是設置一些體現大學專業、大類典型特征的課程,讓他們在這種課程的修習當中來了解自我、感受自我,做出相應的選擇。
這個學生看了許多紀實性的、非虛構的作品,較后選擇的是社會學。
因為社會學能給她提供更多看到社會,進而審視自我的一種方式,大量的紀實類作品的閱讀,使她選擇了相對比較冷門的一個專業。這是課程修習所帶給她的一種影響。
02 形成自我的塑造
我想談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塑造。經過選擇,只能明確一個大體的專業方向,但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格,我們還必須對自己的生命有一個塑造的過程。
這種塑造應該從四個方面來展開,應該成為終身運動者。我們提出要熱愛生命,要有鍛煉的這種喜好與習慣,要有健康的生活態度,要對未來持有積極進取的心態。青春就應該在奔跑和跳躍中昂揚生命力,塑造旺盛的生命。
▲唐江澎精彩演講
我們說,應該成為一個使命擔當者,應該以團隊的樣子站立在大地上,去救助貧困和弱小,應該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去眺望時代的遠方。
我常常給我們的學生家長講這樣一句話,說家長們,你們千萬不要低估了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孩子到高中以后,其實他已經不屬于你,或者不僅僅屬于你,屬于你的家庭。一定要以你的孩子將來可能就是天下棟梁,他應該擔當天下的責任這樣的觀點去衡量他。如果我們所有的家長都沒有這樣的目光,那么我們人類的責任、我們國家的責任、社會的責任,該由誰去擔負呢?我們今天的教育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用了一大堆太過功利的話語,使我們孩子的眼界變得不那么寬闊。
由于“心”沒有胸懷天下,因此“學”也沒有持續動力。我們應該培養問題解決者,以我們的善良和智慧向這個社會貢獻問題解決的方案,使這個世界發生向善和向上的變化。
我們還應該培養優雅生活者,只要孩子的眼里有美,他們就會點亮整個世界,讓世界變得更美。
03 向社會來表達自己的一次定義
我在這里特別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要有高雅的情趣和精神追求、要培養學生的幽默感、要注重儀態的優雅,也注重生活的品位,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在細節上也表達美的,那樣的一種意識和能力。
我的演講就要結束了,我較后想給大家一個概念,那就是每個學校其實都應該說出自己的畢業生形象,把抽象的概念、育人的目標,像我們剛才王會長所講的黨的教育方針,在你們學校用一種畢業生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畢業生形象就是你們學校育人的一個結果,我們的表達就是要培養終身運動者、使命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
青春就應該有青春的樣子,在實現了這樣的一場刻畫之后,我們實際上也就完成了一場定義,一種從自然屬性過渡到社會屬性的,一次哲學意義上對自己身份的確認。歷經這樣的規劃,就可以倘然而立于天地之間,告訴這個世界,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
作為擁有多年教育經驗的從業者,唐江澎校長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娓娓道來,為大家講述了自己對生涯規劃的理解,希望能夠給在教育路上充滿困惑的家長提供一些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