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新冠疫情需要勇氣,需要激情,需要科學態度,更需要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教育理念要改革,我們要教會每一個學生兩個較重要的理念:生命至上和科學應對。
今天的教育,不分年齡、不分國界,應該是全生命周期、全世界范圍。
——摘自10月24日周漢民現場演講
10月24日,由遠播教育集團、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在上海寶華萬豪酒店隆重舉辦。
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堅持“教育點亮人生,創新引領未來”,助力教育向著多元化、個性化、綜合化的方向不斷發展。本次大會集聚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國際視野探討中國教育話題,聚焦教育的創新、教育的未來、教育的現代化與國際化,進行智慧的分享與思想的碰撞。
今天,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現場聚集了20000+學生及家長,他們與現場眾多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現場解析孩子規劃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中華職教社主任周漢民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全球疫情下的教育使命》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演講嘉賓

周漢民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中華職教社主任
演講內容
今天,周漢民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2個維度,他緊扣當下全球新冠疫情的發展態勢,對教育的使命做出了精彩的回答:
第一:對新冠疫情的8點概括
第二:疫情下的3點教育使命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周漢民的精彩解讀~

▲周漢民精彩演講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今天用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開啟盛會是極為智慧的選擇,今年是樂圣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我們以這樣的形式向他致敬,更重要的是以他不朽的樂章向中國人民和全人類抗擊新冠疫情的努力和勇氣致敬。
今年2020年將永載史冊的,是一場影響并將永遠影響我們生活、學習、工作和人生的新冠疫情。迄今為止,新冠確診病例已高達4227萬,這是一小時前的數據,美國已經突破873.7萬。迄今全國患者已經超過91000人,上海新冠確診病例1028人。為什么中國和世界的相關數據形成鮮明對比?
這四組數據告訴我們,迎戰新冠疫情需要勇氣,需要激情,需要科學態度,更需要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01 關于抗擊新冠疫情的八點概括
今天大會的組織者給我定的演講主題為《新冠疫情下的教育使命》,我對新冠疫情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來做概括:
一、這是一場突如其來、席卷全球、防控艱巨、極易反復的疫情。
此時此刻,全球215個國家和地區遭受新冠疫情襲擊,疫苗還在爭分奪秒地攻堅。我們要以科學、客觀和冷靜的態度,來全面總結和認真分析針對這場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和策略。

較近青島有了12個確診病例。當地政府用6天時間為1000萬人次做了核酸考試,1000萬人次考試的結果是全部陰性。我們基本可以預判這次青島的疫情是局部的、可控的,沒有造成重大社會影響或社區傳播的。這是非常值得總結的。
二、中國為新冠疫情打了兩場保衛戰,取得了戰略性成果。
湖北的武漢,是九省通渠之市,1100萬人口。今年1月23日封城,在全國人民的關心和武漢人民堅韌不拔的奮斗中,武漢市在今年4月8日經過76天封城后終于解封了,武漢人民為中國人民抗擊新冠疫情取得戰略性成果做出了永不磨滅的貢獻!這座城市、這個省份永遠值得我們留在教科書里。
三、新冠疫情發生后,我們大致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阻斷了全國新冠疫情的傳染鏈,大致用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取得武漢和湖北兩場保衛戰的戰略性勝利,大致用了三個半月的時間在整個國家首次取得本土病例的清零。
四.中國人民總結出“四早”,即早發現、早隔離、早報告、早收治的經驗彌足珍貴。
五、關于抗擊疫情,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五條經驗:
1、臨床救治和基礎科學研究相結合。
2、前方救治和后方協作相結合。
3、救治和護理相結合。
4、救治和管理相結合。
5、中藥和西藥、中醫和西醫相結合。
六、中國與世界的真誠合作有六個方面值得總結:
1、我們早在2020年1月12日就與世界分享了科學家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世界和中國需要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2、到目前,中國已經向世界150個國家、4個國際組織提供了援助。到9月6日,中國出口了1515億個口罩。
3、我們向世界32個國家派出34支醫療隊,我們的白衣戰士舍生忘死,向有需要的國家伸出援手。
4、習主席在20國峰會上明確提出針對新冠疫情必須加強國際合作。
5、面對疫情,我們在世界衛生組織大會上明確宣布5000萬美元現金支持,未來兩年將出資20億美元資助困難國家抗擊新冠疫情。
6、參加全球新冠疫苗研制以及將來使用的國際計劃。
七、我們國家《新冠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已經是第七版。
八、我們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已經是第八版。
相信這樣的奮斗和努力是應當載入教科書的。
02 新冠疫情下的3個教育使命
那么,抗戰疫情與教育的使命什么關系呢?
第一,教育理念要改革,我們要教會每一個學生兩個較重要的理念:生命至上和科學應對。
什么叫生命至上?為了打贏武漢和湖北的保衛戰,全國各地42000名白衣戰士緊急出征,馳援災區。上海醫療隊較早出征是去年大年三十的晚上。這些逆行英雄值得我們學習和崇敬。
什么叫科學應對?就是在疫情面前,要總結經驗,分類指導,精準施策,及時調整。始終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把生命之上的理念體現在所有的細節中。
所以,教育一定要突出生命至上、科學應對,如果這兩條教會了學生,則是他們未來謀生立業、服務社會的重要基礎。
第二,教育形式要改革,線上、線下必須融合,而且形成常態化。
什么是當下的教育革命應當重視的?那就是線上、線下教育的融合。上學期,大量學生在網上聽課,逐步形成常態化。但是還要關心有些學生的家里沒有網絡,有些學生的書桌上沒有電腦,甚至有些學生沒有手機或有手機也不是智能的而無法上網。民建上海市委為此向上海市教委捐了20萬塊錢,涓涓細流,助一臂之力。
第三,教育對象要極大擴展。
今天的教育,不分年齡、不分國界,應該是全生命周期、全世界范圍,正如孔子先生的教育理念“有教無類”。
所以,以我之見,教育改革就是內容要改革,形式要改革,對象要擴大。但這三大改革,不會一蹴而就,但勢在必行,必須堅持下去。久久為功。
有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為中國教育改革助威,我們有理由支持,有理由一起鼓與呼。
讓我們像爭分奪秒、追趕時間研究疫苗那樣,爭分奪秒、孜孜以求把中國教育搞得更好,把中國教育對世界的貢獻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