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的!
愛因斯坦曾經有一句名言,“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干,它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摘自11月21日吳子健現場演講
在深圳國際教育圈,每年春招季都會有一場萬眾矚目的高端教育盛會——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今年我們全新升級,如約而至!
11月21日,由遠播教育集團主辦的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深圳站,在大中華喜來登酒店6F隆重舉辦!
第三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深圳站以“教育點燃孩子未來”為主題,匯聚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領導、校長、家庭教育指導師、留學移民專家等多行業多領域大咖,他們分享教育經驗、解讀教育政策、探索教育未來發展,以獨特的視角共話教育新未來,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在本次大會上,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校長吳子健發表了主題為《民辦學校電腦搖號招生政策下,如何讓每個孩子的個性得到發展》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演講嘉賓

吳子健
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校長40年教育經驗,特級校長原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副會長
演講內容
11月21日,吳子健校長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四個維度展開,相信這也是許多教育從業者和家長非常關心的話題:
第一:明確學校定位、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
第二:堅持“每一個孩子都是”的教學理念
第三:重視課程和個性化教學
第四:全人教育——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吳子健校長的精彩解讀~

▲吳子健校長的演講現場
明確學校定位、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
2020年1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按照文件精神,從今年開始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都要通過電腦搖號來招收學生。
上海民辦包玉剛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包校)作為一所國際化的中國學校,同時也是民辦學校,在招生中當然也是按照電腦搖號招收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能夠讓我們的孩子繼續得到個性的充分發展,接下來,我想在就這一方向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2007年,為紀念中國香港回歸十周年及愛國、愛港的世界船王包玉剛爵士九十華誕,他的長女包陪慶女士率次子包文駿先生,以及原全國婦聯副主席、原上海婦聯主席譚茀蕓女士共同創辦了這所雙語、多元文化、十二年一貫制非營利的中國創新型、國際化的民辦學校。
評判一所學校辦得好不好,首先,創辦人的辦學理念、領導團隊的辦學思想非常重要。他們需要對學校核心價值觀有高度的認識,包校的辦學理念是“全人教育”,辦學使命是“發展全人教育,傳承中華文化,拓展國際視野”,核心價值觀是“仁、義、平”,今日興學,為明日中囯,今日興教,為明日世界。
怎么能夠讓我們的孩子繼續得到個性的充分發展,接下來,我想在就這方面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包玉剛先生心系祖國、桑梓情深。他一生有三個重大貢獻。
第一,中國香港回歸時,鄧小平多次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包玉剛先生,兩人就中國香港回歸的問題,交換了對國際和中國香港形勢的看法。包先生利用他和英國女王及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密切關系,在幕后做了許多穿針引線的工作,對中英有關中國香港問題的談判起到了重要的溝通和推動作用,被譽為中英之間的民間大使。
第二,在教育方面,包玉剛先生始終以拳拳赤子之心愛國報國,終生熱忱支持祖國建設,并致力于為祖國培養人才。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大陸和中國香港就捐贈逾1億美元,支持教育事業。1986年6月9日,經包玉剛先生倡儀,中英兩國政府及包玉剛基金會共同實施的“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簽約儀式在英國首相官邸舉行,該計劃一共培養了1700名優秀人才。除此之外,包玉剛先生還在上海交通大學建設包兆龍圖書館、包玉剛圖書館,創辦了寧波大學。
第三,引進外資,包玉剛先生的父親包兆龍先生到北京時,發現當時住宿條件比較差,所以包玉剛向父親提出,由他出資以父親的名義建一所賓館——兆龍飯店。
1985年10月,由鄧小平親筆題寫店名的兆龍飯店落成。鄧小平再次破例出席當月25日飯店舉行的剪彩儀式。這是鄧小平同志平生一次為外資飯店題寫店名與開業剪彩,也是中國引進外資非常重要的一段歷史。
2018年是包玉剛先生誕辰100周年。為了紀念包先生在中國改革開放、中國香港回歸、發展教育建設等過程中發揮的巨大貢獻,緬懷他愛國愛港、團結凝聚海內外有影響力社會人士的家國情懷,央視中文國際(CCTV4)“國家記憶”欄目將特別推出《我的中國心·包玉剛》特別節目。
包陪慶女士在創辦一所為中國學生提供不出國門,就能接受與世界寄宿學校接軌的學校,在學習融中西教育理念精髓課程的同時,始終有一個中華文化的環境,給那些本可能流失的中小學生多一種選擇,讓他們更愿意留在中國讀書。同時,也為那些外國家庭的子女以及來華的小留學生實現“學在中國”的愿望。所以,當我們創辦包校時,社會各界并不知道我們,也有人跟包陪慶女士說,你還是創辦一所只招收外籍子女的學校,這樣會更吃香。但是包陪慶女士沒有這樣做。
現在我介紹包陪慶女士在創辦學校時請的三位校長:
左邊是倪谷音校長,當時她來包校的時候已經70多歲了,是上海愉快教育研究所創始人,曾經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到目前為止全國人大常委中由小學校長擔任的就是她一個人。但是她沒有任何英語基礎。

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要創辦一所雙語教育學校,要培養國際化的人才的包校為什么請了70多歲,不懂英語的老校長來擔任創始的校長?
因為,對我們來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的辦學理念是較重要的,1978年,倪谷音擔任上海第一師范附屬小學校長,在她的倡導與推動下,“愉快教育”于80年代初在“一師附小”全面開展,針對當時傳統教育觀念和單純規劃教育對學生形成的沉重壓力,“一師附小”率先提出“使每個孩子都有幸福的童年”口號,使學生的“學習是愉快的,活動是愉快的,生活也是愉快的”,用倪谷音校長自己的話:“要使學生們的整個童年都是愉快的,并使愉快的童年生活長留在他們的記憶中”。“愉快教育”的思想是與“全人教育”的理念完全一致的。當然同時也有兩位協助倪校長工作的優秀的執行校長,一位是華倫莊臣校長,以他的經歷在國際教育,特別在英語教學方面是非常有經驗的;另外,我們還有來自上海世外小學,具有國際化教育與雙語教學能力的陳艷校長。這樣的管理團隊為學校實現辦學理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是2010年包校第一屆小學部學生要升入初中,包校要辦初中時才來到包校,接替倪校長擔任校長的。
我來自國內較早的“幼、小、中”十五年一貫制的建青實驗學校,早在八十年代,建青率先實行招生制度改革,實行“不加選擇,就近入學”的招生原則;率先進行學制改革,是上海市較早建立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率先進行課程教材改革,為上海市“一期”、“二期”課改提供范例;率先進行雙語教學探索與國際化教育改革。帶領行政團隊通過觀察、紀錄、分析教育原生態的現象提出“研究學生就是研究教育”的理念,為“全人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堅持“每一個孩子都是”的教學理念
在包校,我們的理念就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的。”好幾位海內外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對那些“天才兒童”進行跟蹤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當初1500多名智商超過135的孩子,成年以后幾乎“全軍覆沒”,并沒有成為杰出人才。又比如大家熟悉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他小的時候,語言的發展情況并不理想,他的祖母甚至曾經想帶他到醫院去做檢查,而后來眾所知周,愛因斯坦所做的貢獻是多么巨大。愛因斯坦曾經有一句名言:“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干,它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形象地說明“毎一個孩子都是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讓每一個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
而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三杰之首達芬奇,在創作《蒙娜麗莎》的同時還畫出來當時根本沒有人看到過的,到現在才有的七項重大發明。
包校的孩子進學校的第一堂課,老師們會提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跟別人一樣嗎?第二個問題,你與別人有什么不一樣?第三個問題,你喜歡和別人不一樣嗎?

曾經我和一個八年級的學生聊天,我說你到包校八年以來,給你印象較深的是哪一件事?她不加思索的立即回答說,“吳校長,是我進入包校的第一堂課,老師向我提出的上面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一直伴隨到現在。”所以,凡是走進過包校的人都說包校的學生陽光、自信、包容、創新。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河流中的魚、樹葉與其他物質也是不斷變化的,應用到教育中是,一個家長、一個老師,在你的一生當中不可能遇到兩個個性完全相同的孩子,我認為這就是包校的教育理念的理論基礎,這就是我們提出三個問題的原因。所以,在民辦學校沒有實行電腦搖號政策前,即使是語言能力也不是通過筆試,而是通過活動的形式來了解。包校的理念是“一條龍、全方位、不淘汰”,發現并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

開學以來,我們也對今年通過“搖號”入學的學生進行了分析:雖然雙語技能,英語水平層次不齊。在行為習慣上顯示更多元化的學生群體。但是在能力方面:“搖號”入學的學生與往年并無差異,今年入學的學生非常聰明。語言方面短暫的挑戰(如無法流暢地用外語表達和溝通交流)并不代表真實的能力水平;
家長都十分重視教育,與老師溝通密切,積極配合學校要對老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滿足不同程度,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的需求;
包校認為絕大部分孩子都是優秀的,我們不淘汰任何一個學生。在搖號政策之下,作為學校既要看到學生學習水平暫時的參差不齊,所以更要通過觀測、記錄、分析研究學生的表現,有針對性地培養。
重視課程和個性化教學
為此,我們做好課程與個性化的教學。包校嚴格遵循國家課程要求,結合自身辦學理念的體現,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十二年一貫制新型課程方案。按照政府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文件,義務教育不能引進境外教材,不能開設境外課程。
包校義務教育階段實施“上海+”課程:堅持中國國家課程的理念、標準、方案與教材,引進、吸收、融合國際課程中符合我國教育方針的課程理念、教學內容與評價方法。
高中階段實施“國際+”課程:融合上海課程和精選國際課程,開設IGCSE和IBDP課程,同時做好中方四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在英語教學方面做了創新,使得包校學生完全可以符合我們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包校認為對學生的觀察記錄和研究分析,也是教師應該做的重要工作。所以,教師會花大量的時間和同學們在一起,通過觀察和建立良好關系,設計他們專業發展的路徑,幫助孩子能夠很好地學習,有成就感地完成工作,同時發掘孩子們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全方位地了解學生,而不局限于教師所教的這門學科。
針對搖號學生的特點,我們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教學和支持:語言支持,將語言技能層次不齊的學生分成不同組別分別教學,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更多支持;行為習慣引導,與學生進行更多溝通互動,提供心理咨詢;創造性培養,鼓勵學生在創造性課程中,不受約束,大膽表達新的想法和創意,積極探索;家校溝通,通過PTA,家校三方會議等展開更多家校溝通。及時反饋孩子在校表現情況,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感受成功和進步的喜悅。我們尊重孩子個體發展,從來不排名、不排隊。
有一次我們一個二年級的家長告訴我:
吳校長你知道嗎?昨天我的孩子回來告訴我他考試的成績,我表揚了他以后,問他和其他同學比過嗎?孩子非常嚴肅地說,如果你說這句話,我明天要告訴我的老師,因為我們的老師說當你拿到成績以后,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考得好不要驕傲,考得不好也不要去生氣。事實上在包校,學生成績從來不排名、不公開,孩子也不知道別的孩子成績。所以這位同學的媽媽非常高興,說自己非常欣賞包校這種對孩子的鼓勵方式。

全人教育——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
我們認為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教師根據每個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在科技、藝術、體育、文學、辯論等方面的才能。包校學子陽光、自信、包容、創新的品質體現在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包校,我們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空間。比如由包校家長自發組織的RUN-A-WAY騎行俱樂部籌辦公益騎行,助力血液腫瘤患兒健康成長;連續幾年舉辦的“包校創辦人游泳挑戰賽”,200多位參賽者和志愿者以”為愛暢游”為主題,挑戰自我,關愛自閉癥兒童;從小事做起,開展為期一整月的“日行一善”主題活動。在包校,學生在小學階段的體育活動時間每天為1小時,中學階段是2小時。在今年疫情期間返校復學后,同學們都仍能生龍活虎地參加體育活動,實際上體育活動不僅鍛煉學生的體力,更有對心理和意志的鍛煉。
雙語教學是包校課程特色。語言的背后是文化。在包校,無論老師執教何種學科,都是語言老師。學校英語組老師告訴,學英語就像騎自行車,“先學會騎自行車,才有興趣了解其中的構造。”“語言學習就像長跑”。培養雙語能力,不能僅僅依靠詞匯和語法,而要進行廣泛的閱讀。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興趣才是關鍵所在。
“整本書閱讀”是包校雙語教學的重中之重。有一次牛津校長夫婦和我們幾個五年級的同學座談以后,跟我說你們的孩子很優秀,能不能考牛津大學,我問了英語教研組長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的,他們告訴我,孩子的英語學習是在英語教學當中,通過大量閱讀,整本書的閱讀來學習的。有一個案例,有一個女孩子從小跟著父母在國外生活,到包校時沒有任何漢語基礎,由于從她很小開始她父母經常帶她到動物園,她非常喜歡動物。有一次我們請了一個澳大利亞動物學家簡·拉達來包校來做報告,聽完報告以后,這個女孩很感興趣,希望把動物學家的著作《我的野生動物的影像日記》翻譯成中文,推薦給我們的中國的孩子,可是一開始這個動物學家沒有同意,因為她想一個小學生能正確地翻譯嗎?經過一年左右的溝通,她認可了這位同學的雙語能力,終于同意了。女孩也憑借優秀的雙語能力把這本專業性、科學性的作品翻譯得引人入勝正式出版,我還寫了后記。
還比如,八年級的兩位同學在人文課上聽老師講了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普法戰爭后,對這一歷史事件很感興趣,他們通過查閱英文原版資料,并且通過與外籍老師溝通和中文老師的指導,共同創作了四萬字的日記體短篇小說《光明與黑暗之書》,在《中國校園文學》上發表,并得到業內多位專家學者的好評。本書名譽主編、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在審閱書稿后,為《光明與黑暗之書》一文寫了評語:“席時雍、丁堅容兩位八年級學生創作《光明與黑暗之書》,用文學的筆觸把這場戰爭刻畫得波瀾迭起,驚心動魄,一個個人物形態各異,歷歷如在眼前。中學生伙伴閱讀該作品,不僅可以滿足好奇心,更能步入時間隧道,觀看歷史風云,傾聽王朝瞬息的聲響,思考人生的追求,譴責戰爭的罪惡。兩位作者年僅十四五歲,小小年紀有如此的文學愛好、文學潛能、文筆功夫,令人欣喜,值得稱贊。”
在包校,我們保護每個孩子的好奇心。我在很多場合都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是很典型的案例。有一天在小學部的樓道里面,保潔工突然聽到衛生間里有聲音,打開一看,一個二年級小男孩正在那里在拆裝馬桶的水箱,但他無論如何都裝不上去,因為螺絲帽掉到馬桶里去了。這是在做什么呢?后來他跟老師講,原來他想研究一下馬桶水箱抽水的原理和構造,老師講你為什么不在家里研究呢?而且水箱很重,如果不小心砸在腳上就會造成骨折。他說因為家里的馬桶是連體的,所以只能在學校研究。”

后來我們把他父母請到學校,他父母說,這個孩子從懂事開始,家里的所有的東西——除了他父親的名貴手表,都給他拆過,所以他的動手能力與家長的寬容和支持當然是分不開。當然我們也給他指出,你開展科學研究還是要注意安全。后來他的父親特地給他在家里買了一個分體式的馬桶,讓他去研究。結果這個孩子在國際樂高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還有一位初中同學在六年級的時候,從網上獲知“長江大保護”計劃后,對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產生了濃厚興趣,結合包校課程安排,毅然選擇了生物學科,通過各種方式開始關注并深入研究生物科學。他先后多次在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和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學習、工作、生活,以所見所聞所為的真實故事,編輯出對中華鱘保護的所思所想所盼。
去年暑假,一個十一年級的家長跟我講,今年暑期我一直擔驚受怕,他說我的女兒一個人瞞著我們到南非一個酋長村參加支教活動,后來我們經了解,這個酋長村有一個營地,由國際志愿者協會創辦,為南非兒童在假期中的活動而建造的,需要志愿者,這個女同學通過網上自愿報名去了,住的地方是用石頭壘起來的,晚上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吃的飯要在冰箱里放一個星期。

在疫情期間,我們的同學也通過各種形式對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出自己的貢獻,包括我們的孩子們為外來務工子女進行支教。同時,我們在品格教育方面非常注重學習方法、資料的共享,以及相互幫助,共同學習。包校有一位九年級的同學,計算機能力非常強,在國際計算機競賽當中獲得了大獎。回到學校以后他發起成立了一個計算機社團。他帶頭并要求計算機社團的全體同學把在學習中積累的復習資料、心得體會和學習方法通過網絡與全校同學共享。
較后舉一個例子,去年12月份,大部分美國本科已經發榜了,一些教育自媒體把包校的錄取結果傳到了網上,通過和上屆學生錄取結果的縱向對比以及和今年其他學校同屆的橫向對比,由于包校錄取通知數量多、質量高,包校被眾多公眾號稱為一匹“黑馬”。這時,兩名這一屆的學生對此發聲:“大學的排名和錄取通知的數量并不能代表一切。將美本申請視為一場可以量化的比賽而評判高中是很片面的。不但如此,這還是對“全人教育”理念的曲解。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將學生作為一個人來培養,而不是錄取通知書收割機。錄取結果‘好’是這種方式附屬的結果,背后還有更多我們收獲的無法量化的東西。為了錄取結果而將全人教育推上神壇是不合適的。以錄取結果作為評判教育的效果,也是狹隘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都在追逐自己夢想的道路上前行,無論夢校的排名是多少、在哪里,都是的選擇。
不管是收獲了錄取通知書還是即將收獲錄取通知書的同學,都值得因努力奮斗、挑戰自我而被慶祝。我們反對將大學排名視為衡量大學水平的標桿,也反對通過申請結果對高中進行比較。”
以上就是有關于吳子健校長IEIC大會上的分享的相關介紹,希望對家長們有所幫助,為了更好地為您提供選校咨詢、生涯規劃、留學、背提、研學服務,點擊下方咨詢入口,遠播老師會第一時間致電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