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實就是把一個人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人”這個字只有兩筆,但是較難寫,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每一個孩子自信地活著,有真正的自信才可以真正的快樂。
一個人能力的培養不是學了多少的知識,而是具備了多少的學習能力,學習力才是未來社會較重要的能力。
——摘自3月13日程敏現場演講
3月13日,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 · 春季峰會 ·上海站,在上海寶華萬豪酒店(靜安區廣中西路333號)隆重舉辦!
本次IEIC春季峰會以“教育點亮未來,學習鑄就人生”為主題,匯聚海內外眾多教育專家和行業大咖,以新的視角探討國際化教育,聚合多方訴求促進教育產業深度合作,解決家長教育過程中的痛難點,推動國際化教育未來新發展!
大會現場聚集了20000+學生及家長,他們與眾多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討規劃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萬科德英樂教育校長程敏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如何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她分享的精彩內容——
演講嘉賓
程敏萬科德英樂教育校長
從教師到公共英語等級考試考官、上外A-Level副校長、交大附中IB國際課程中心負責人、IACAC國際規劃指導協會委員再到校長,她用20余年將自己奉獻給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她始終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意志堅定的終身學習者,正如她的教育觀念: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個人的一生很長,學習和教育應該是終身的事情。
演講內容:
大會上,程敏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兩個方面,以新聞事例為切入點,對孩子的教育及家長如何助力孩子成長展開了深度討論——
第一:家長的教育目標是什么樣?
第二:萬科德英樂教育的四大教學策略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程敏的精彩解讀~
▲程敏精彩演講
家長的教育目標是什么樣?
在分享之前,我們看一下今天的演講主題——《如何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這是一個大實話,是家長們經常討論的一個問題,雖然我并沒有那么喜歡這個主題。我之前看過一個短視頻,內容是采訪一位學霸,應該是北京大學的學霸。采訪的過程當中,記者問:你小的時候,你的父母有沒有說過“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他表示父母從來沒有對他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我的父母說這樣的話,我就會讓他看看“別人家”的家長。
所以我今天偷偷換了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更多的是如何成為“別人家”的家長。為什么想到這個主題?當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時,我們看看自己作為父母有沒有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今天早上我看到另外一個小新聞,這個新聞講的是中科大聘用了一個26歲的年輕教授,我們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可能會想他才26歲,怎么能成為中科大的教授?我們想想“別人家”的父母是什么樣?這告訴我們另一個道理,我們在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孩子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是如何做爸爸媽媽的。
這位年輕教授的父母是非常優秀的校長,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自律的人,不論是在16歲,還是26歲的時候,他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和大家分享這個主要是希望在我們要求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時,我們就要考慮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父母。
作為家長,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目標是什么樣?相信今天來的所有爸爸媽媽都是來做一件事情,就是來做選擇題。可能不是今天選,而是明天或者后天選,但你都是在做選擇題。你做選擇題時是選擇什么?選擇目標。我看到很多爸爸媽媽,孩子還在肚子里的時候就來參加展會,來做各種各樣的咨詢,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可以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你要思考一下,你的教育目標到底是什么?
現在,無論是孩子還在肚子里面,還是長大成小朋友,我們可能都是在思考孩子以后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事實上,我們在定教育目標的時候,一定永遠都是美好的、積極的、樂觀的,這一點很好。我們要大家注意的在于我們需要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規律,記住成長有規律。我們不希望再發生像剛剛張博士所講的媽媽帶著孩子跳樓的事,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是一條非常長的道路,我們要尊重規律。
第二,成長永遠是不可復制的,即便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基因是不一樣的,即便是雙胞胎,他們也是不一樣的,他們的生活條件、父母、朋友都不一樣,所以一定是不可復制的。
第三,永遠要記住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中,品格和身心的發展更重要。張博士也講到如何做“好父母”,爸爸媽媽先知道要比孩子知道更重要。
教育有成長規律的,我們一定要記住長期規劃比短視更重要。家長設定教育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長期的規劃,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一定不能短視,目光應該放長遠。不要總是想明天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變好,明天他就可以學會鋼琴,這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
永遠不要想我們的孩子突然之間可以長大,當你把孩子送到學校一段時間以后,你會突然發現他長大了,但你天天看著他,卻覺得他還是這么小。
另外,當你幫孩子設定目標時,一定要設置長期目標,不能每天都盯著短期目標,長期目標可能是大學或者大學畢業以后,但其實這個也不長,因為一個孩子成長的道路可能會延續到50歲、60歲、甚至70歲,孩子畢業以后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比他考上什么學校更重要。試想,孩子要具備什么能力一定比他要考多少分重要得多。
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要考慮這對我們的孩子是否合適,成長的規律不能打破,正確的引導才可以朝著正確的目標成長。在這個過程當中,你一定要堅定你的長期目標,不要經常遇到問題和變化,就覺得明天是不是要找不一樣的道路,只有堅定你的目標,才可以往前走下去。
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人生經歷不一樣,成長的背景不同,所以要根據自身孩子的情況,不要根據“別人家”的孩子的情況。記住,你自己也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你是什么樣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你的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有針對性的培養,讓每個孩子成為獨立的個體,他才可以在未來的社會中綻放出自己的光彩。
品格和身心的發展很重要,為什么這么說?在我讀書的時候,當時覺得一定要成為棟梁之材,認為成才很重要,后來我進入教育行業后,發現大家經常會覺得成“人”很重要,教育其實就是把一個人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人”這個字只有兩筆,但是較難寫,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程敏精彩演講
我們給孩子設定教育目標,要關注每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品格的修養,我們要提供環境和氛圍他們綜合性全面發展,天平一定要平衡,如果我們只注重知識,一定會忽略另外一面。我是一個媽媽,在我孩子的教育中,我希望他健康、快樂,可以很好地與人相處,可以擁有在社會中面對未知的能力,這比他考了多少分更重要。如果對所有的悲劇父母進行問詢,他們一定會后悔做了這樣的選擇,我希望今天的父母都不要后悔。
萬科德英樂教育的四大教學策略
在這里我想介紹一下我們學校——萬科德英樂教育,我們有四大教學策略,浸潤式習得、項目制學習、綜合性學習和領導力培養。我們把中西方的教育有機融合,讓孩子在未來的國際化舞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源:嘉賓演講PPT
首先是浸潤式的學習,我們有浸潤式的環境,雙語學校較大的特色就是雙語,我們中外方、班主任聯合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在一整天的學習中有語言的浸潤,我們通過大量的原文閱讀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習慣,讀書才可以讓孩子成長,才可以激發我們的思維、思考,讓孩子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通過頭腦的火花碰撞來獲得對事物的理解。
閱讀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會對語句、語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賞析和理解,從而起到強化的作用。通過讀書筆記、概要等多種寫作形式提升寫作的技巧,我是學習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我很喜歡英文文學,非常喜歡寫東西、翻譯小說,這是我的興趣愛好。
我想告訴大家,我所有的關于文學的能力是我在大學期間才培養的,在學校教育當中,我們從小學就有這樣的能力培養,包括原文的閱讀、整書閱讀、評論、寫作、賞析等。學生在學校的培養下,他們在未來的能力都可以當翻譯了。
閱讀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以前跟學生和家長講,我覺得我受益較大的部分,或者說我認為這一輩子做的較讓我驕傲的事情,就是我在大學閱讀了圖書館里面幾乎所有的英文名著,閱讀確實可以讓我變成另外一個自己。
我認為閱讀很重要,我們學校非常鼓勵閱讀,無論是各種各樣的閱讀方式、閱讀書籍,我們都鼓勵大家讀。萬科是開放式的圖書館,我一直表示大家可以拿走圖書,不需要走任何的程序,只要你讀就可以了。這是閱讀和閱讀氛圍的創造,可以激發孩子對讀書的興趣。
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反映,小朋友不喜歡讀書怎么辦?那我們要給他創造讀書的氛圍,激發他對閱讀的興趣很重要。我想問問家長,孩子在讀書的時候,你是不是在看手機?我們要在家里創造閱讀的氛圍,要做好“別人”的父母。
對PPL這個部分,萬科的項目制學習有兩大特點,一個是多,第二個是繁,因為我們校園不大,一棟樓的各個角落都有學生作品的展示。每個學期,學生要完成項目制學習,以及成果展示,如此學生各方面能力都是很強的。
一個人能力的培養不是學了多少的知識,而是具備了多少的學習能力,學習力才是未來社會較重要的能力。我們會展示、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每個月有不同的主題,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通關游戲的方式,讓每個學生回答問題,從而能夠檢測出他們能否能理解與主題相關的內容。
綜合性的學習,是我們有特色的部分,我們學校是非常少有的民辦雙語學校,每年有這樣的峰會和論壇,邀請全上海甚至全國這方面的專家來學校進行專業的頭腦風暴,這讓我們有非常高的水準。
同時我們也有非常多的社團活動,像“以大帶小”,可能是五年級的孩子帶一年級的孩子等方式,讓我們的孩子培養出領導力。
圖源:嘉賓演講PPT
賽艇是我們萬科特色的運動,我們非常注重培養每一個孩子健康豐盛的人生,像萬科的董事局主席一樣熱愛運動,我們要通過運動讓每個孩子有體育精神,有奮發向上的團隊合作精神。另外,我們也有演講、辯論等活動,培養孩子的興趣。
我較后給各位家長一些建議,我特別希望家長能夠和學校一起給每一個孩子尊重和鼓勵,給每個孩子自信,這樣他才會在內心擁有無盡的力量,孩子的努力被看到、錯誤被包容、進步被肯定,他才有發自內心的驅動力,才可以不斷地前進。到這時我們每個孩子都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