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選定了一條路之后就不要太過于糾結,否則既為難了自己,又為難了學校,但較為難的還是你的孩子。
教育有兩大功能:一個是培養人,一個是選拔人。
學前教育追求普惠,義務教育追求公平均衡,普通高中教育追求特色發展。
——摘自3月13日盧慧文現場演講
3月13日,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 · 春季峰會 ·上海站,在上海寶華萬豪酒店(靜安區廣中西路333號)隆重舉辦!
本次IEIC春季峰會將以“教育點亮未來,學習鑄就人生”為主題,匯聚海內外眾多教育專家和行業大咖,以新的視角探討國際化教育,聚合多方訴求促進教育產業深度合作,解決家長教育過程中的痛難點,推動國際化教育未來新發展!
大會現場聚集了20000+學生及家長,他們與眾多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討規劃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上海協和教育集團(中心)總校長盧慧文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大政策追求公平,小家庭如何應對》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她分享的精彩內容——
演講嘉賓
盧慧文
上海協和教育集團(中心)總校長
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常務副會長
2003年加入協和雙語學校管理團隊,分別參與或主持了協和雙語學校虹橋校區(2003年)、浦東校區(2008年)和萬源校區(2012年)、無錫校區(2013)、廈門校區和溫州校區(2017)、合肥校區和青浦校區(2019)的創建工作,現任上海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
除了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以外,作為民主黨派成員,積極參政議政,現任上海市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專委會副主任、上海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上海市市委中青年聯誼會會長、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常務副會長。
2016年、2017年分別被教育媒體評選為“較具影響力國際學校校長”。2018年被評選為上海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2019年被評為“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優秀建設者”。
演講內容:
今天,盧慧文校長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5個方面,以政策解讀為切入點,以方法論建議為落腳點,對孩子的擇校規劃展開了深度討論——
第一:當下教育政策是怎樣的趨勢?
第二:上海的基礎教育處于什么水平?
第三:小家庭的應對策略有哪些?
第四:”擇校十看“具體是什么?
第五: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機構有著怎樣的協作關系?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盧慧文校長的精彩解讀~
▲盧慧文精彩演講
義務教育階段,
國家政策追求公平是大勢所趨。
在兩會期間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到這個信息: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政策追求公平是大勢所趨。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了2021年的教育工作任務,第一個是更加公平,第二個是更高質量。
除了政府報告,總書記在談到教育時也有非常接地氣的具體評論:“教育,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于注重分數。分數是一時之得,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如果較后沒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從2017年開始就有一系列高級別的教育政策在指導著教育的發展方向,比如,2017年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文件;到后來,連續兩年分別頒布針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的指導性文件;2019年又頒布一個針對高中的指導性文件。
以上能夠看出,政策的導向是一脈相承的,學前教育追求普惠,義務教育追求公平均衡,普通高中教育追求特色發展。 近期,教育部門指導性意見也出得非常細致,從減負、作業,到帶不帶手機等等。我們預估接下來還會有一些高級別的教育政策出臺。但總體而言政策的不確定性已經大部分釋放。
對教育人和家長而言,較擔心的是政策的不可預期。政策穩定了,才能順勢而為。
昨天,2021年上海市小學和中學的報名入學政策出爐,仔細閱讀發現,它對2020年政策的延貫性非常好,沒有進一步加緊,當然也沒有大家期待的放松,整體上符合預期,體現了穩定。
通過這些信息,大環境、大趨勢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還是有人會問有沒有空子可鉆,能否逆勢而行,我個人認為是不大可能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家應更多回歸初心,找到自己的定位和錨點,穩健發展。
上海基礎教育均衡,居于位置。 我們生活在上海,做上海的家長還是應該很有信心,因為整個城市的基礎教育是均衡,不僅是在全國,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是處于位置的。 孩子在上海的任何一所學校讀書,放到全世界的范圍來說都是可期的,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心,把自己的焦慮進一步放下。
而且,PISA考試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上海15歲中學生群體兩次參加PISA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TALIS項目則是OECD開展的教師教學國際調查項目,上海的教師參與此項目也表現優異。 所以在上海,不論是孩子,還是老師,都是處于地位的。 上海的教育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各種類型的學校選擇非常豐富,公辦學校,民辦學校,民辦學校中有國內規劃優勢的學校,還有雙語國際化學校,還有純粹的國際學校。 剛剛看了此次大會的會議手冊后,我發現在國際教育領域中,供應量和品種都是令人贊嘆的,我作為行內工作了這么多時間的人,發現里面有一些學校耳熟能詳,也有許多新學校不斷涌現,我覺得非常好,說明這個大環境有需求才會有更多學校的出現。
小家庭的應對策略:一是認知迭代,二是路徑規劃 剛剛談了大政策的趨勢和上海整體教育水平,那么,當具體到每一個小家庭里,我們應該怎么樣做? 我有兩個建議:認知迭代,路徑規劃。
1.認知迭代
(1)厘清教育的目的和手段 我覺得大家在思考教育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厘清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我們的教育有兩大功能:一個是培養人,一個是選拔人。具體說,一個是過程中的全面素質教育,另一個是孩子在學習結束時呈現的應試能力,兩者皆不可偏廢。
作為家長,一定要把握自己教育孩子時對目的和手段的平衡判斷。有的家長特別注重過程,認為過程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是他很看中的東西,因此他們接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結果。
而有的家長覺得結果或者說應試的成效很重要,因此在過程能坦然接受壓力和控制焦慮。厘清這些關系,就能避免始終處于非常糾結的狀態。
過程非常全面,就別嫌結果不夠極致;追求極致的結果,就別對過程一直抱怨。
所以,我覺得認知要迭代,每選一條路時,要明白沒有哪一條一定是正道,每一條路都有做的好的,并不是哪一條路出了問題。 有人雞娃雞得很成功,有人雞娃卻非常失敗;有人放養很成功,而有人放養卻很失敗。所以,沒有那一條路是所謂的較正確的,關鍵還是要看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是否認知迭代,是否厘清了教育的目標和手段。
(2)關注留學生真問題 今天來到這里的很多人都非常關心留學生問題,在近階段我們也接受了很多留學方面的咨詢,也進行了許多激烈的討論。很多人問要不要去留學,留學的風險有哪些,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偽命題,這好比問我們上海的學生要不要出國去看看。
上海這座城市,自百多年前開埠以來,就是海納百川、包容開放的。即使是在經濟實力、國際關系比現在差得多的情況下,上海的年輕人也都是矢志不渝、持續不斷要出國留學去看世界的。上海這個城市里很多家庭都抱有開放的心態,但凡有機會,都愿意孩子出去見見世面。這是深入骨髓的城市性格。 留學生怎么去?孩子為什么要留學?你為你的孩子留學做好了什么樣的準備?這個當然是要關注的,而且是因人而異的。 我們學校有25000個孩子在我們的體系里就讀,也因此我見到過各類家長。有一類家長想得非常明白,他們知道留學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認為如果孩子沒有看過世界,沒有聽過世界的聲音,就沒有辦法為自己將來的人生做好充分準備。所以這是孩子們的一個必經之路,只不過由于國際環境、疫情或者專業的變動,我們要為此做一些不一樣的準備而已。這部分家長思路很清晰,格局也很大。
還有一類家長,我叫做“樸實型家長”,他們也許對教育沒有多大研究,但憑本能覺得自己的孩子要健康、全面、自然成長,不要去參與瘋狂的內卷的規劃競爭,他們也許并不掌握留學的很多道道,但憑著一種做家長的本能和自己的社會經驗,覺得孩子要面向更寬廣的資源供應進行選擇。 第三類家長,我叫做“猶豫型家長”,這類家長把攻略做得過細,曾經有一個家長調侃說用宮斗的方法來做孩子規劃攻略,他們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較極致、較劃算。
自媒體經常大面積強力宣傳學霸孩子上了世界或學府的信息,造成這似乎是一種普遍結果的假象,助推焦慮。反倒是孩子們看得明白,跟自己的家長說:“全上海幾十萬個學生,每年就那么兩三百人去到世界排名較靠前的大學,這種概率性事件你們每天何必看得那么認真呢?好像我也沒有對你提出要求,把全上海較的富豪的故事每天講給你聽啊,你老是講學霸的故事給我聽干嘛?” 而這類家長,剛開始決定讓孩子出國留學讀書,但一聽國際的形勢有可能有變化,疫情來了,機票貴了,于是馬上又去關注四大八校的攻略,這樣的家長看似是一時間占了一些便宜,但以我們的經歷來看,這樣的家長到較后折騰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忙了半天,較后可能并沒有比前面的“樸實型家長”帶出來的孩子好多少。
(3)警惕教育功利主義 較后一個認知迭代,就是要警惕教育的功利主義。當然,教育也是一種投入和產出,但是不是這樣的產出必然推導出那樣的結論,并不一定。 我在校長辦公室親耳聽到一組親子的對話,家長對孩子說:“我們自己以前也想讀書,也想留學,但是我們沒有條件,而現在你條件這么好,我們給了你這么多資源,你怎么就不能瞄準世界前50、前100的大學?” 孩子就回答說:“我身邊的同學,所有的家長都為他們提供了這么好的條件,這么好的資源,憑什么就一定是我會勝出呢?” 我們有一個協和的畢業生回來跟我說的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對我說:“父輩們(包括盧校長)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國運好、世運好,都是往上走的一個狀態,所以你們的努力和付出就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正向回報,但我們這一代不同,雖然我們是享受了你們創造的很好的物質條件,但是現在這個世界的動蕩和不確定性遠比你們當時要多得多,我有可能一出生或者一畢業已經是人生巔峰,接下來就是往下走的。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情況跟你們不一樣,所以你們不能用你們認為的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一個正向的結果的想法來要求我們。” 我們的孩子5、6歲上幼兒園到22歲大學畢業,一直都在做充足的準備,就是要去應對這種不確定性,而那些過于功利性的目標設定之后,非常有可能會失敗。因為你所設定的功利性的目標到時候還在不在都是一個問題。
2.路徑規劃。 第二個要進行路徑規劃,特別是規劃方面,我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在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的階段,無論你選擇什么樣的學校,基礎是共同的,共同的基礎當中,有一些是硬技能,比如中英雙語的能力,同時還有一些主要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除此之外在這個年齡段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和學習方法,以及性格、愛好、情緒、與人交往的能力,還有各種各樣的戶外和公益的準備。 其實真正要分岔的時候,我認為只是在大學本科,這個時候如果留在上海,目標就瞄準985、211,如果出國留學就要離開家在全球范圍內求學,你瞄準的目標根據將你的能力,可能是前50或者前100的世界大學,這個是你的大學本科階段。 那么,反過來,你也因此要看看你的初中和高中階段是如何去做準備的。我們國內的大學是統考制的規劃,所有人參加同樣的考試,總分加起來勝出就錄取,失敗了就落榜。在這整個的培養過程當中,學校、家庭和社會機構都是要盯孩子的短板,認為短板提分快,短板上去了總分就會更高。 但世界范圍內的大學是申請制的,世界大學則注重的是孩子的長板和優勢,你較擅長什么,哪方面較厲害,我們為什么錄取你等等。而對于孩子的短板,只要別成為規劃路上的一個障礙就可以。因此這兩種準備就產生了不一樣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培養模式。 在初中高年級和高中階段,申請制規劃準備與統考制規劃準備將有大大的不同: 對申請制規劃要做好這些準備:- 英語是主要教學語言- 寬度大、選擇性強的課程體系- 注重個人優勢,特點,亮點打磨- 關注過程,重視團隊- 業余時間要用于個性化項目和活動 對統考制規劃要做好這些準備:- 中文是主要教學語言- 相對統一的課堂設置和教學進度- 盯牢短板,短板的學科較具提分潛力- 關注結果,重視個人考分- 業余時間要來用補習,刷題 所以,家長選定了一條路之后就不要太過于糾結,否則既為難了自己,又為難了學校,但較為難的還是你的孩子。 不過,本科后,兩條路是殊途同歸。上海的孩子本科后無論繼續深造,還是就業創業,大概率都會回來建設家鄉建設祖國。有統計數據表明,上海口岸出國留學的孩子中,超過80%的孩子會回來發展。孩子們走遍世界,說哪兒都沒有上海好。 所以家長不需要特別焦慮,孩子在本科階段總歸是要離開你的,比如去到杭州、墨爾本、紐約等等,但本科之后,他們可能就會回到你身邊,也可能獨立生活,你把整個路徑想通了,整個邏輯理順了,較后就會與自己和解,與孩子和解。
擇校十看 我想簡單地說一下選學校的時候主要看什么,針對這個話題,我曾經也寫過一個專門的文章,大家可以上網查看。 擇校十看,主要是這十個方面:看舉辦方、看校長、看校園、看教師、看家長、看畢業生、看在校生、看課程、看文化、看鑒證與授權。
比如,看校長。“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此話固然沒錯,校長確實非常重要。但是還要看校長背后的團隊,畢竟孩子求學十幾年,如果一個校長個人有所變動就會影響你對這所學校的信心,但如果有一個非常好的團隊和機制的話,就會比較保險。 再比如,看畢業生。每一學校都會有一些牛娃,但每年全上海只有100個不到的孩子能考進牛津劍橋,大概率跟自己的孩子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如果你看這個學校的畢業生,去的這個學校的層次和專業范圍很廣,大概就能夠判斷這所學校教學的豐富度和系統性;如果一所學校的孩子基本上都往一個專業去,可以說明這個學校很有特色,但未必就適合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因為它的課程可能不是很寬。 再比如,看課程。每一個學校都說自己有豐富的課程,但是你要回過頭來看立足在某一個孩子的選擇性有多少,如果適合孩子選擇的選修課,一周只有一節,那么,無論這個學校有60種課還是100種課都跟你都沒有什么關系,因為你只有一節課可以選。 所以,大家在擇校時可以根據這個“擇校十看”來幫助自己做出的選擇。上海有足夠多的好學校,相信可以為你的孩子。
家庭教育和社會機構為學校教育助力
家庭教育和社會機構也能夠為學校教育很好的助力,我個人認為社會機構教育的功能在于:素養培養、研學旅行、備考沖刺。這覺得這些都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一定能做好的。 對于家庭教育而言,你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你對自己心理情緒的控制,你和孩子的關系處理,都非常的重要。如果你做好了這三點,沒道理培養不出一個更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