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培養的終極評價心理模式是天花板。
當一個人具備了知識和技能后,就必須要有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因為這決定他到底是用知識和技能去做壞事,比如做黑客,還是去造福人類。
在國際教育里,你的孩子有機會去積累更加世界性的文化資本,比如跨文化的視角、跨文化的能力、跨文化的理解和合作技能。
——摘自3月13日黃雪鋒現場演講
3月13日,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 · 春季峰會 ·上海站,在上海寶華萬豪酒店(靜安區廣中西路333號)隆重舉辦!
本次IEIC春季峰會將以“教育點亮未來,學習鑄就人生”為主題,匯聚海內外眾多教育專家和行業大咖,以新的視角探討國際化教育,聚合多方訴求促進教育產業深度合作,解決家長教育過程中的痛難點,推動國際化教育未來新發展!
大會現場聚集了20000+學生及家長,他們與眾多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討規劃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副校長黃雪鋒先生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為孩子打破人生的天花板》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演講嘉賓
黃雪鋒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副校長
多倫多大學教育學博士、溫莎大學IB培訓講師
曾任平和學校高中校長、諾德安達教育集團中國區教育副總監、加拿大NOIC Academy IBDP協調員
演講內容:
黃雪鋒校長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5個方面,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入淺出,非常精彩:
第一:人生的天花板在哪里?
第二:應試教育培養的終極評價心理模式是天花板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打破人生的天花板
第四:選擇沒有天花板的國際教育
第五:如何幫助孩子打破人生的天花板?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黃校長的精彩解讀~
▲黃雪鋒精彩演講
我今天的觀點是,為了孩子的發展我們應該幫他們打破自己人生的天花板。
人生的發展是有天花板的,有一些天花板是無形的,有一些是有形的,有一些是很難打破的,有一些需要靠家長、社區和學校共同努力就可以打破的。
很多家長心里想的是要幫助孩子打破人生的天花板,讓他們能夠不斷向前發展,追求更高的目標和更豐富的人生。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有時候并不是這樣的,有一些家長往往在有意無意中為自己的孩子制造厚重的天花板。
同樣的道理,學校教育也是這樣的,我們的學校教育,我們的老師應該是為孩子打破天花板的,讓他們能夠不斷追求更好的自己,攀登更高的人生目標。但有一些學校教育,在現實生活中,卻恰恰不斷為孩子制造了天花板。
人生的天花板在哪里?
人生的天花板在哪里?孩子將被哪些因素牽制?總結下來,有這些——
家庭財富
父母影響
身體條件
個人努力
教育過程
社會資本
文化資本
人生的天花板,受這些重要的因素牽制。如果這些因素處理得好就能夠幫助孩子不斷提升,如果處理不好往往就會成為他們的天花板。在這些重要的因素里,有些孩子完全沒有控制權,比如父母賺多少錢,父母的教育對他的影響,孩子生出來之后的身體條件,這些因素孩子完全沒有控制權,只能被動接受。
文化資本往往可以通過教育獲得,父母需要做的更重要事情,是把孩子自身的努力、學校教育和教育機構聯合在一起,一起發力,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過程,如此,才能積累出更好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
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這兩個說法,是法國的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提出的概念。社會資本,講的是跟孩子發展相關的社會關系;文化資本,講的是跟孩子發展相關的文化與學術素養。這兩個都非常重要,跟我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息息相關。不過,這兩個不是我今天講的重點,今天我想帶大家去思考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模式。
應試教育培養的終極評價心理模式是天花板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德維克找到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心理模式:把人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第二種是成長型的思維模式,經過大量的研究后發現,這兩種思維模式會給人帶來非常大的發展差異。
簡單來講,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對學習、對自身發展有一種源源不斷的熱情和動力;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往往是在被動地尋找外部的肯定。
前兩天,我跟我們學校一個八年級孩子聊天,這個孩子說:“我媽媽讓我在中考里殺出一條血路。”
我說:“好啊,你殺出血路之后你想干什么呢?你難道就讓考試來證明你的學習嗎?如果你考試失敗了怎么辦?”
這個孩子聽了我的問題非常茫然,不知道我為何要問這樣的問題。
這個孩子,就是陷入了一種被動的尋找外部評價的思維模式,中考恰恰成了他的一種終極評價的思維,他認為中考對他很重要,于是他所有的精力和熱情全部投入其中,投入到如何用外部的東西來評價自己這件事情里。他考慮的并不是自身的發展,他也沒有熱情去考慮自己的學習和未來在哪里。
我覺得高考也有同樣的效果。大家經常會聽到“高考,人生在此一搏”這種說法。所以,高考也是終極評價模式,在這種模式里面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想自己未來的生活到底會怎么樣。
一方面,這些應試教育和考試,給了我們每個孩子一個固定的、統一的評價,但卻不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生而不同,用這種固定的、的評價模式來要求孩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
另一方面,很多其他孩子未來必需的技能是沒有辦法通過考試考出來的。比如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的毅力,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等等。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打破人生的天花板
這種終極評價的思維模式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了天花板,我們的孩子往往在這樣的天花板面前止步不前,也不知道將來該如何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打破這些天花板。
那么,如何打破天花板?如何讓孩子意識到他們應該有更高的境界、更大的視野,然后擁有更好的人生?只有當他們有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視野,他們才會開始認真思考未來對他們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
大家花30秒思考一個問題:除了考試里面要考的技能和知識,你覺得你的孩子在未來還需要哪些技能和素養?
謝謝大家的思考。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較近兩個特別熱門的跟未來人才素養相關的關鍵詞。
1.OECD的未來學習框架
第一部分基本能力: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
基本能力中,當一個人具備了知識和技能后,就必須要有態度和價值觀,因為這決定他到底是做黑客還是去造福人類。知識方面,有學科里的知識,有跨學科的知識,比如STEAM,還有在實踐過程中得出的知識;技能方面,也是有學科的知識,有在實踐中形成的技能,還有管理自己的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則分個人的、社會的、國際的或世界的,比如,你如何看待事業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本土文化和全球化之間的關系。
第二部分變革能力:創造新的價值的能力、調和緊張局面和困境的能力、承擔責任的能力。
變革能力,其實就是創新能力,世界未來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并不知道下一次疫情會發生在什么時候,但你得有新的方法來解決它;調和緊張局面和困境的能力,實際上就是合作的能力,這種合作能力往往不是跟你能夠合作的人一起合作,而是跟你文化完全不一樣、觀點也不一樣的人一起合作,也就是說在不能合作的前提下也得合作,因為這個世界不合作就得“完蛋”;承擔責任的能力,這個是領導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我們僅有各種愿望不行,必須要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未來是一個VUCA時代,多變、不確定、復雜且模糊。因此,要在這樣的世界里取得成功,就必須培養OECD的未來學習框架里描繪的兩層能力,尤其是變革能力。
2.全球勝任力
什么是全球勝任力?
“審查本地、全球和跨文化問題,理解和欣賞他人的觀點和世界觀,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開放、適當和有效的互動,以及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而采取行動的能力。”
這里面包含了審察、理解、欣賞、互動、采取行動等等能力。這些在IB課程理念里也是非常強調的,它鼓勵我們學生采取真正的行動去改變你的社區,改變你的社會,甚至改變整個世界。而這些能力,不論是用于中國崛起,還是改變世界,都非常重要。
大家看了以上兩個關鍵詞之后,再來反思一下目前很多的孩子正在接受的教育,你會發現,原來我們傳統的教育是不能夠為孩子提供這些能力的,更加可怕是,當這些傳統的教育,往往還給我們的孩子制造了一些瓶頸和天花板,讓孩子的思維模式僵化,讓他們被動地接受學習,而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很難有一個更高更遠的未來。
選擇沒有天花板的國際教育
不過,現在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中國的教育也在嘗試改變,較近國家領導人也在講這些問題,中國教育確實也在朝好的方向發展和改革。但是教育改革是較難的事情,可能是世界上較難的事情之一,因為它的進程太漫長。
因此,在目前的狀態下,國際教育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國際教育至少在很多方面能夠更加順應現在世界的發展和時代的發展。
1.國際教育是一個更加開放的系統
首先它是一個更加開放的系統,沒有給任何孩子一個統一的評價,沒有給他們一個固定的天花板,國際教育里面的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遵循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去尋找自己的未來。
2.國際教育對人的要求更多維和評價更多元
其次,國際教育對人的要求是非常多維的,對人的評價也是多元的、多層次的,而且特別強調過程,因為人都是在過程當中不斷地認識自己、提高自己、找到新的追求目標。
3.從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角度思考國際教育的選擇
在國際教育里,你的孩子有機會去積累更加世界性的文化資本,比如跨文化的視角、跨文化的能力、跨文化的理解和合作技能。社會資本也是這樣的,國際的社群、國際的朋友、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老師等等,這些都能幫助孩子在未來不斷走向更豐富的人生。
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打破人生的天花板?
答案就在面向未來的“國際教育設計”里。
我們華師雙語就是在這樣的國際教育中耕耘著的一所“小小”的學校,我們努力為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全人發展、面向未來的國際教育。
我們的國際教育設計很復雜,里面有很多元素,但是所有的元素都有一個統一的目標,那就是幫助我們的孩子找到更好的自己。
IBDP全、IBDP單科、A-Level為不同發展要求的學生提供學術方面的選擇。成長輔導系統有多個方面構成,它們互相協作,共同促進學生發展。校園文化建設不斷抬高學生們對自己發展的期望,影響每個人朝更高更遠的方向去努力。
那么,我們的教育如何幫助孩子打破人生的天花板呢?從三個維度出發——
1.為人:如何通過月教育主題全面培養學習者素養?
我們學校有12個教育主題,我們要求老師在教學教育過程中不斷跟孩子們強調融入這些教育主題,也讓我們的孩子不斷反思自己現在的狀態與這些教育主題到底還差多遠,如此,才能不斷進步。而這些主題,有來自國際文化的,有來自中國文化的,有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的,有培養他們堅毅品格的,豐富且實用,讓孩子們受益匪淺。 2.為事:如何通過學院制、學生社團培養學生做事的能力和社會技能? 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會學習是不夠的,學以致用才能讓學習更有效、更有價值。我們的高中生已經有能力親手去改變他的社區和周圍的世界,我們通過各個學院、30多個社團,培養學生的領導力、做事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3.為學:如何通過成長輔導系統幫助每一個學生尋找人生更高目標?
學生要學會學習,不僅要學會更好地完成短期的學習任務,比如作業,比如論文,他們還要對自己的學習有長遠的規劃。學習技能的培養發生在課堂里,我們要求老師們不僅教知識,也要教技能,包括學習的技能。而長期學習規劃的建立是通過一個系統來實現的,其中包括兩個全職大學指導老師的咨詢、班主任的指導、學科老師的引導,還有各種外部學習資源的引進。只有想學習和會學習的人才能不斷更新自己,不斷創造新的人生目標。
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為了幫助孩子打破人生的天花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愿望的階段。
如果家長為孩子選擇了國際化教育道路,那么你的孩子將在其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培養一種成長型的思維模式,逐漸積累他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這些遠比一個分數、一個重要,因為這些東西可以把你的孩子推向更高的人生層次,讓孩子未來的發展沒有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