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情商教育的核心,是幫助孩子擁有每個生命階段需要有的心理勝任力。
父母應該是孩子較重要的情商教練,就是發展孩子的心理能力。父母應該先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再培養他們成為有各種各樣技能的人才。
——摘自3月13日張怡筠媒體采訪
媒體采訪時間:2021年3月13日媒體采訪地點: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 · 春季峰會·上海站 新聞媒體中心媒體采訪嘉賓:張怡筠,心理學者,情商教育專家
▲現場媒體采訪
媒體記者:您從事心理學研究和堅持情商教育的初心是什么?
張怡筠:我非常想知道一個人這輩子怎么活,才能夠活得很幸福。所以從十二歲就立志念心理學,過去二十五年來也一直都在做這件事情,就是找到人生幸福的關鍵。心理學家提出來情商,所以我決定為科學服務,希望建立每個年齡段需要的情商力。我的初心就是不忍心看到別人痛苦,希望每個人都幸福。
媒體記者:您建議家長從情商的哪些方面幫助孩子成長呢?
張怡筠:爸爸媽媽可以做很多事情,幫助孩子的情商成長的。首先,要了解高情商教育的原則,就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不要著急說正確的話,要能夠找到正確的時候來說話,所以你要先做高情商的爸媽。
同時要有兒童發展觀,就是你需要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他需要而且能夠發展出什么樣的心理,這就需要你的幫助和培養。這就好像一歲該走路,兩歲該說話,這是生理的發展規律。當然,心理發展也是有規律的。不同的年齡段,你需要的能力不一樣,才能應用不同的學習階段,幼兒園、小學、初中都不一樣。
所以,父母首先要先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第二,有能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第三,要有兒童發展觀,了解孩子需要培養自信、沖突管理能力、共情能力、自控力、抗挫力等,然后去學會教他們這些本領。所以其實爸媽需要賦能自己,去賦能孩子。
媒體記者:情商的教育核心是什么?
張怡筠:完整的情商教育的核心,是幫助孩子擁有每個生命階段需要有的心理勝任力。例如幼兒園階段,寶寶需要的能力有安全感、自信心、愿意去跟別人交往;小學階段,需要有自控力、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同學相處的能力、抗挫能力等;青春期,需要有自我理解、自我管理、建立自我同一性,也就是知道我是誰,我將來想做什么樣的人,這對孩子來說特別重要。
我們希望能夠幫助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命階段發展出來,能夠幫助他們勝任生活的這些心理能力。這樣做就完成了情商教育的使命了。
媒體記者:您怎么看待“較有效的教育是以身作則”這句話?
張怡筠:“較有效的教育是以身作則”這句話沒錯,爸爸媽媽如果能夠先以身作則,那是較輕松簡單的教育孩子的模式。
但說實話,我認為除了以身作則,爸媽還需要具備一些能力。因為孩子不一定都跟父母親一樣的,很多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所以爸媽會發現自己以身作則,孩子不一定學得來。例如有的爸媽非常大方外向,有的孩子就比較內向謹慎。如果你覺得你看我都可以,你為什么不行,反而會給孩子壓力。所以理解孩子,賦能孩子,跟以身作則同樣重要。
媒體記者:您對現在的家庭教育有什么期許?
張怡筠:我非常鼓勵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先確立家庭教育目標。家庭教育要先從情商教育開始。父母應該是孩子較重要的情商教練,就是發展孩子的心理能力。父母應該先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再培養他們成為有各種各樣技能的人才。先成人,再成才。
在任何時候,如果你發覺孩子學習上有困難,心情不開心,這兩件事情應該關注哪一個?當然是心情不開心,這件事情才是真正的核心。只有這個問題處理了,他才有內心的力量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包括面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