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到六歲,幼升小各階段,是做國際化教育規劃較較重要的時候。
在家庭教育中,我認為應該是把孩子的整個學習做個規劃,不單是學科的學習,還有全人教育、國際視野,世界格局等方面。
我們不單單是說公立學校好還是國際學校好,而是應該說,哪一個教育體系更加適合咱們的孩子?——摘自3月21日王奕欣媒體采訪
媒體采訪時間:2021年3月21日
媒體采訪地點: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 · 春季峰會 · 深圳站新聞媒體中心
媒體采訪嘉賓:Sispa深圳國際學校家長聯盟創始人、深圳家庭教育協會副會長王奕欣
▲現場媒體采訪
媒體記者:
從您的親身經歷來說,您覺得什么學齡段做國際教育規劃較為合適?
王奕欣:
我認為做好國際教育的規劃是較重要的。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在三歲到六歲這三年,就是幼升小這個階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圈子內常說的就是孩子從國際化學校回到公立學校是非常難的。但是從公立學校轉到國際化學校,對于孩子來講適應得會比較好。但也是有各種不一樣的情況,要根據不同家庭的情況來具體規劃。
媒體記者:
您覺得在家庭教育應該更偏重培養孩子的什么?有哪些經驗、建議可以分享一下嗎?
王奕欣:
我在家庭教育中會偏重培養孩子的世界觀,還有綜合能力。因為現在是一個科技非常發達的世界,資訊也非常發達,也就是說像我們以前可能需要用很多時間去學會加減法,但是我們現在學的是“你為什么要這樣子去算這個數學”,也就是數學思維,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我在接受傳統教育的時候,為什么還要去更加關注或者提前進入到國際教育的這個板塊?讓孩子知道時代的變化,讓孩子自己也可以站到到這個位置上,提前進入角色。
媒體記者:
您覺得家庭教育發展過程中,應該聚焦解決哪方面的問題?
王奕欣:
在家庭教育中,我認為應該是把孩子的整個學習做個規劃,不單是學科的學習,還有全人教育、國際視野,世界格局等方面。因為我們這個國際學校圈,會更加注重對孩子軟實力的提高,而不是分數的提高。這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我也看到在這方面,我們的孩子和家長有很高的認識。
媒體記者:
作為一個過來人,您能給準備讓孩子進入國際化學校學習的家長們一些建議嗎?
王奕欣:
我覺得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首先要看具體每個家庭的情況。因為如果要進入到國際學校這個圈子的話,可能有很多方面需要考慮。一個是家庭的經濟條件,第二個是孩子的個性。因為我覺得,我們不單單是說公立學校好還是國際學校好,而是應該說,哪一個教育體系更加適合咱們的孩子?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對于家庭的規劃,還有孩子的求學規劃,應該是一個完整長期的規劃,也就是說從咱們的孩子上幼兒園開始,你就要想好在小學、中學時應該要怎么去發展。到了孩子讀小學、初中的時候,就要考慮好究竟是留在國內呢,還是說要去國外留學。這都非常非常實際的問題。所以我希望每一個家庭,特別是家長父母們,包括可能有一些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都應該把它當做是全家人的一個規劃,而不是只是爸爸或者媽媽,或者孩子自己的事情。
所以我建議家長在進入這個國際教育的圈子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國際教育。國際教育是否適合我們每一個人,適合我們孩子,因為男孩、女孩都不一樣的。不單單是考慮,我去讀這些就好了。那我我簡單問一句,國際學校究竟有什么體系?將來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挑戰?所以我建議家長應該深入去認真學習,我自己也是這樣一路經歷過來的。
在教育的路上,我們永不停歇!如果你錯過了本次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春季峰會·深圳站,也可以報名參加將在5月15日舉辦的國際化學校規劃教育展·深圳站,一站式解決你的規劃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