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在一定意義上看,我國已處于教育-學習資源的“戰國時代”,政府與市場開發與配置人力資源的機制基本成型,“能者為師、愿者為生”的格局初步顯現。——摘自3月21日張力現場演講
3月21日,由遠播教育集團主辦,中國教育電視臺指導的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 ·北京站,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6層(朝陽區三豐北里3號)隆重舉辦!
本次IEIC大會以“教育賦能·讓孩子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為主題,匯聚海內外眾多教育專家和行業大咖,以新的視角探討國際化教育,聚合多方訴求促進教育產業深度合作,解決家長教育過程中的痛難點,推動國際化教育未來新發展!
大會現場聚集了10000+學生及家長,他們與眾多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討規劃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國家督學張力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政策導向》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演講嘉賓
張力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博導,國家督學,北京、上海、江蘇、福建、江西等五省市政府咨詢專家、多所大學兼職教授。30多年來專職從事公共政策研究,經常參與黨和國家重大政策文件和規劃的調研起草工作。
演講內容
張力先生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3個方面展開:
第一:教育和學習生態面臨重塑第二:中國教育現代化政策導向第三: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點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張力先生的精彩解讀~
▲張力先生精彩演講
教育和學習生態面臨重塑
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同仁、媒體朋友,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的專題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政策導向》。
縱觀人類發展進程,系統化教育的歷史并不很長,但是學習卻一直和人類進化環環相扣、如影隨形。直至工業化社會,正規學校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逐漸形成世界各國的一致行動,而隨著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介入,教育和學習生態正在面臨重塑的新前景。
20世紀70年代至今,全球范圍發生了與教育-學習相關的五次革命性變化,基本上每十年一次。先是70年代終身學習進入政策范疇、導致理念革命性變化,然后,80年代新信息通訊技術革命興起、90年代世貿組織服務貿易,分別帶來技術手段和支付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進入新世紀的前兩個十年,教育領域又相繼發生可持續發展模式、教育-學習服務業態的革命性變化。
基于各國學校制度體系現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1年更新了《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按“較大公約數”給出不同層次類型教育和“職普分流”框架,同時還界定了正規教育之外的學習、非正規教育、非正式學習、順帶的及無約束的學習,這意味著學習型社會將有更多包容性,對當前教育-學習生態重塑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事業發展舉世矚目的成就,大中小學在校生數從1949年的“倒圖釘形”,到世紀之交的“金字塔形”,當前成為“正梯形”及”柱形”,特別在2019-2020年出現一個重要拐點,就是寬口徑高教規模超過同年高中段在校生數,展望2035年,我國大中小學在校生數將迎來“雙曲線形”——孩子們接受完高中階段教育之后,會面臨更多規劃、深造和培訓的機會。這樣的發展趨勢,將使家長和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長期糾結的“一考定終身”的壓力。
從世界各國學前、小學、初中、高中階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學(園)率數據比較來看,近年來我國已躋身中上收入國家行列,這是中國教育普及水平的基本面,也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深度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標志。
中國教育現代化政策導向
作為教育現代化的綱領性文件,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根據黨和國家的總體部署,未來15年乃至更長時間,各級黨政部門、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將共同努力實現以下三方面主要目標。
一要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大體系——不僅服務適齡青少年兒童,還要服務其他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二要夯實國民教育體系的分領域——圍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段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重點細化部署,這在人的一生中是重要的系統化學習時段,必須把這些基礎打牢。三要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教育治理的新格局——以教育治理現代化支持教育現代化,再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這些政策脈絡,就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政策導向。
從現在起到2035年,我國教育發展目標的重點分別是:學前教育——普惠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城鄉一體化;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職業技術教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繼續教育——靈活多樣;特殊教育——融合教育·醫教結合。這些都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這一綱領性文件所確定的大方向。
總的來看,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的重要論述和殷切期望,未來我國學習型社會的框架結構,有些像上海世博園中國館的形狀,下面基礎教育的支柱打牢,上面則是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繼續教育相互融合協調混搭的資源平臺。為此,未來15年,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互聯網+學習平臺建設、學分銀行等學習成果認定轉換,必然要邁開新的步伐,讓更多學習者受益。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在一定意義上看,我國已處于教育-學習資源的“戰國時代”,政府與市場開發與配置人力資源的機制基本成型,“能者為師、愿者為生”的格局初步顯現。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既要推進教育-學習服務業態創新,更要深化教育-學習治理方式變革。時逢“十四五”時期,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開局起步的第一個五年,我國教育現代化正在邁上新征程。
圍繞“十四五”時期和更長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去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根據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定下了總基調,今年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作出了具體謀劃,非常清晰地體現在五個層面,即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深化教育改革。
其中,特別要重視五個要點:一是從未來五年規劃到2035年遠景目標,始終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二是教育發展數量指標穩中求進,2025年學前毛入園率將達到90%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將超過92%,高教毛入學率將從現在54.4%提高到60%;三是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與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并部署;四是“教育提質擴容工程”涉及各級各類教育,補短板、強弱項、兜底線、促公平的項目將主要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五是16到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將在2025年達到11.3年,從“十二五”、“十三五”到“十四五”,每10年提高1年,相當于9億人平均提高一個教育年,這充分顯示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雄心壯志,集中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堅信,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必將一步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