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中國的教育有一天也能吸引世界優秀的學生來我們這兒學習,因為我們已經具備了國際水平,我們的校長領導力、我們的學校課程、我們的教學方法高度國際化,那一天,我想有更多孩子會留下來讀我們自己家門口的學校,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天的到來。——摘自3月21日王殿軍現場演講
3月21日,由遠播教育集團主辦,中國教育電視臺指導的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 ·北京站,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6層(朝陽區三豐北里3號)隆重舉辦!
本次IEIC大會以“教育賦能·讓孩子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為主題,匯聚海內外眾多教育專家和行業大咖,以新的視角探討國際化教育,聚合多方訴求促進教育產業深度合作,解決家長教育過程中的痛難點,推動國際化教育未來新發展!
大會現場聚集了10000+學生及家長,他們與眾多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討規劃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疫情背景下國際化教育熱的“冷”思考》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演講嘉賓
王殿軍
清華學附屬中學校長
王殿軍,男,漢族,1960年9月生,陜西人,1982年1月在陜西師范大學數學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97年7月在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99年8月至2006年12月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教授,先后擔任過數學系研究生工作組組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2007年1月起任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王殿軍在教育領域不斷探索和創新,從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社會責任三個方面為清華附中制定發展規劃,提出“以世界為目標,打造品牌學校”的辦學目標、“為人才奠基”的辦學使命,大力提倡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國際教育,取得卓越辦學成績。特別近年探索開發并推進大學先修課程體系、研究開發并在北京市推廣使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為基礎教育改革做出努力。曾獲得“當代教育名家”榮譽稱號、“全國特色教育先進工作者”稱號、“全國特色教育杰出校長”稱號、全國教育改革創新杰出校長獎、清華大學優秀黨員等多項榮譽。
演講內容
王殿軍先生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六個方面,以國際化教育和常規教育為切入點,對孩子的教育開展了深度的探討。
第一:全球視域下教育的一些新變化
第二:疫情下,我國針對國際化教育制定的相應政策
第三:疫情對國際化教育帶來的影響
第四:疫情下國際化教育暴露的問題
第五:后疫情時代,我們對于國際化教育應該怎么考慮
第六:未來與發展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王殿軍先生的精彩解讀~
▲王殿軍先生的精彩演講
全球視域下教育的一些新變化
很榮幸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在IEIC論壇的現場與大家做交流。教育一直以來深受大家關注和重視,因為教育說大了關乎世界未來,關乎全球的發展,也關乎一個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復興。所以教育真的是一個大事兒,當然說小了也是關乎千家萬戶。所以辦學非常難,辦教育也非常難。一個國家把教育治理好,就能夠把國家的未來發展好。
我認為教育較難的是學校,學校較難的就是校長。因為上面可以通過發文件,社會可以有自己的評判,但是我們必須每天真抓實干,所以校長較難。剛才馬會長說現在評價變了,以后評學校、評老師不看分數,但是你不看分數可以,學生不看分數不行,什么時候上學不需要只看分數,那才是真正評價的改變。
今天,討論國際化教育和現行的常規教育,如果現行教育和國際化教育一樣的水平,誰愿意冒那么大的風險、多花那么多錢把孩子送出去,或者離開公辦體系?我認為我們的教育確實應該給學生提供多樣的選擇,但是我們要思考一下我們花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打造的教育體系里為什么讓一部分孩子覺得不是很適合?我做國際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為中國常規教育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就是要改變我們常規的教育。
我希望,大家看到現在世界上國際化的教育在靜悄悄發生一些內涵的變化,這個變化在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它們肯定在培養人的全面發展、能力素質方面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第一,項目式學習(PBL)深入課程教學改革
項目式學習,在國際上是非常流行的,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但是我們課程體系設計中這樣的教學方式,這樣的課程,卻非常少見。我們做國際化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能學到國際上先進教育的一些內涵,來促進我國教育的改變,讓我們孩子能夠留在自己身邊的學校里,享受到國際品質的教育,這就是我做國際化教育的終極目的。
第二,人工智能將廣泛運用于教育
比如:人工智能、信息化已經改變了許多領域,但是在我們今天的教育里,還是沒有看到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第三,學生高階能力培養受到重視
我們的教育,特別重視知識的傳授和固定方法的訓練。忽視了一個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智慧,培養人更高階的思維能力。所以無論是教材、教學還是評價,我們都特別強調知識性、方法性而忽略了思維的高度和深度,那么,目前這在全球發達國家里面都有些改變,我們卻還是停留在原來的傳統模式,教的、學的、考的、評的都是以知識為中心,這在有些考試中非常出色,但是有些評價中我們確是非常被動。
第四,持續推進教育中的性別平等
教育中的性別平等是受全球關注的問題,在中國也不例外,一些研究表明,基礎教育階段有“陰盛陽衰”的跡象,許多時候女生的學業成績表現優于男生。分析發現,這與學習內容、考試形式、評價標準、教師性別分布及偏見、女性個性特質如自律性等不無關系。基礎教育學生學業成就表現差異直接影響男女學生的大學入學率,近年來女生的大學入學率上升以及在某些傳統理工科領域的占比上升,都意味著要關注基礎教育中的男生表現與發展,乃至實施必要的學校教育改革。但是目前,部分學校性別嚴重的失衡,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
第五,校園欺凌與學生健康不容忽視
根據媒體的披露我們知道,在有些學校的校園里時不時也出現欺凌事件,這說明我們的教育管理,學校的治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校園暴力和欺凌對受害者來說可以是毀滅性的,不僅對學業成績、規劃和就業前景有不利影響,還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長遠影響。此外,學校里焦慮、恐懼和不安全的氣氛會損害所有學習者的教育質量。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安全學習”運動,為各國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發布了一套支持材料,旨在提高認識,促進消除校園暴力和欺凌,該計劃希望能在2024年前在全球范圍里結束所有校園暴力,任重道遠。
第六,終身學習成為必然
中國人均每年讀書,平均就兩本左右,而世界上有些發達國家平均每年每人讀二十多本,所以我們不是一個愛讀書學習的國家,我特別奉勸各位家長,要在家里適當讀書,陪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終身學習的習慣,包括朱永新主席提到閱讀習慣的培養,這都值得重視和堅持的。
疫情下,我國針對國際化教育制定的相應政策
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主動加強和世界各國的互鑒、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堅持內外統籌、提質增效、主動引領、有序開放,對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進行了重點部署。
第一,在教育對外開放中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我們國家的制度在遇到疫情的時候,凸顯出巨大的優越性。我們堅定不移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在教育方面堅持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努力與世界接軌,不斷改革創新。
第二,把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擺在重要位置
我們特別關注那些選擇留學的孩子,他們在疫情面前遇到困難的時候,國家應該怎么辦?我覺得有些舉措非常好,特別是開放了我們國家的許多教育資源給這些無法出國讀書的這些孩子們,所以我們是一個高效、務實、能夠調動一切資源,為孩子發展的這樣一個政府、這樣一個黨,我們應該感到欣慰和自豪。
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允許部分合作的機構增加了一些招生名額,而且對于已經持境外錄取通知書,甚至offer和簽證走不了的孩子,我們安排了他的教育。我感覺心里非常溫暖和自豪,因為教育是全家的事情,所以黨和政府包括我們的教育界能夠考慮這些事情我感覺非常好。如果這些孩子得到了安撫,那么,在座的從事國際化辦學或者國際化教育,我們遇到的困難可能更大更多,但應該對國家,對黨和政府充滿信心。
疫情對國際化教育帶來的影響
新冠疫情的影響巨大、廣泛、深遠,疫情其實已經改變了世界,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還是人類的生活方式,人與自然的關系,各個行業都受到了巨大影響。當然中國應該是影響較小的國家,因為我們的制度優勢、我們黨的堅持領導使我們能夠盡快擺脫疫情對我們國家內部的影響,當之無愧成為全世界的的典范。
第一,對教學方面的影響非常大
因為國際化教育在教學方面,通常都采用了小班化、討論式,是一種經常分享的教育,包括剛才說的項目式學習,小組學習,但是在疫情下,國際化教育這些慣常的優勢都難以通過在線形式體現出來,所以疫情給國際化學校的教學帶來了很大影響。
第二,對師資方面影響非常大
疫情早期的時候很多外教回到自己的國家來不到中國,根本沒有航班,所以出去的回不來,在這兒的出不去,部分外教錯失了回到中國的機會,后來再要回來非常困難。這給國際師資的正常流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第三,對運營方面影響非常大
因為沒法在線下正常上課,只能選擇上線教學,因為有些國際化學校的收費比較高,線上教學效果顯然無法與線下相提并論,于是許多家長要求退費,這給國際學校的運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困難。
第四,對教育特色影響非常大
國際化學校有很多特色項目,比如藝術、體育、科技,有些特色分散在家里的時候,是沒有條件延續的,無法把這些特色彰顯出來。這樣導致一些學生、家長的不滿。但是,大部分家長和學校特別理解學校的難處,能做到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第五,對出國留學影響
當然疫情帶來的較大的影響就是對出國留學的影響。國外都成這樣了,我的孩子未來學下去,還以出國為目標,這個靠譜嗎?所以,有些選擇國際化教育的家庭和孩子都在重新思考。這種狀況有可能動搖他們選擇國際化教育的信心,對國際化教育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影響。但是,這些問題我認為都是暫時的,疫情終究會過去,因為現在疫苗開發已經很成功了,我想近期內全世界,大部分人應該可以接種疫苗,這是對付疫情較有力的武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我相信教育會很快恢復到疫情前。
疫情下國際化教育暴露的問題
通過疫情反思我們國際化教育自身的發展,其實還是存在些許問題,只不過平時不出現疫情就沒有暴露出來而已。出現疫情讓我們更加關注我們存在的這些問題,比如說我們沒有很好的信息化的儲備,我們沒有很好的資金儲備,所以,總是可丁可卯,一旦出現意外狀況,我們資金運營就會緊張,就會影響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或者進一步的發展。另外家長對國際化教育的了解也不深入,所以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信心就會搖擺。
后疫情時代,我們對于國際化教育應該怎么考慮
我雖然是一個公辦學校的校長,但是因為清華附中這些年來開辦了各種各樣國際化的教育,我獨立辦了三所國際學校,稻香湖國際學校、清瀾山國際學校、清華附中國際學校,除了三個國際學校本部還有外籍人員子女性質的國際部,所以,我們是在中國公辦學校辦國際化教育較多的,因此,我對國際化教育有所思考有所了解。
第一,人們對國際化教育的選擇和需求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認為:疫情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素,不會產生長遠影響。因為過去15年國際化教育的需求一直在增長,而且增長的幅度非常大。那么接下來的幅度可能有所減緩,但是增長方向我認為不會有本質的改變。
第二,以前大家出國留學的目的地以美國占大多數,但是我相信未來大家選擇會多樣化,因為世界很大,教育高水平高質量的有特色的國家很多,我們沒有必要非要去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地區,這是我認為下來的選擇,就會由單一到多元。
我對國際化教育充滿信心,盡管遇到諸多挑戰,目前面臨許多困難,國際化教育存在的根基沒有動搖,需求沒有喪失,許多影響一定是短暫的、有限的。大部分的人選擇國際化教育,有些確實覺得對能力發展有好處,有些是其他原因,可能將來去國外接受國際化的教育,將來看到世界將是一個地球村,這樣全球化的趨勢使未來孩子有更多選擇和可能性,也有一些考慮孩子的性格和特征,在傳統的公立體系覺得可選擇的余地太少,應試壓力太大,孩子又特別的發散性思維,又是很卓越很有創新能力的,就考慮選擇國際教育。那么,我對國際化教育充滿信心,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只要堅持把品質做好,做到真真正正非常的國際化教育,終究會被選擇。
未來與發展
未來我們不僅要把國際化教育辦好,還要用國際教育的理念和做法改變中國的教育。清華附中在我擔任校長的14年期間我們一直努力把國際化教育好的經驗,比如說STEM課程,包括PBL項目式學習,大數據和信息化的綜合評價學生,包括大學先修的課程開發,都是把的國際化教育的精華為我們所用,改變中國的教育,在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里為孩子提供國際水平和國際品質的教育。
▲王殿軍先生的精彩演講
當然我能做不代表別的學校也能夠做,所以為了讓更多學校做,推出了國際教育領導力培訓項目,這個項目由清華大學、清華附中和UCL聯合舉辦,包含中國國際化教育、有效的教育領導力和管理、引領教育變革與提升、如何提升教學質量、人才的職業發展5大模塊。就是改變校長理念校長的領導力,才能為孩子提供具有國際水準的教育。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不改變校長的理念,這個學校永遠改變不了,這是我的信念。
我希望中國的教育有一天也能吸引世界優秀的學生來我們這兒學習,因為那時我們的教育已經具備了國際水平,我們的校長領導力、我們的學校課程、我們的教學方法高度國際化,那一天,我想有更多孩子會留下來讀我們自己家門口的好學校,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