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隨著國際學校突飛猛進的發展,家長對國際學校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很多家庭都會選擇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
據上年度數據統計,全國新增國際學校60所,總量達1168所,國際學校市場規模超過800億元。在龐大的國際學校數據面前,更多的是家長們對國際學校教育資源的爭奪。
為了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學校,家長們四處走訪,多方打聽,甚至不惜花重金也要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也許,很多人不解,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來聽一聽家長們的心聲吧!
? A家長:我希望孩子能真正熱愛學習
“之前兒子一直在公立小學讀書,但五年級的時候,學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課外興趣班不得不取消,這樣孩子很不適應,學習成績越來越差,甚至產生厭學的傾向。
我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我不希望孩子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應該從內心深處熱愛,并擁有有持續一生的學習動力。”
這位媽媽認為一個人的學習應該是終身的,她不想讓孩子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耗光對學習的熱愛,較終她選擇了國際學校。
與國內傳統學校“填鴨式”教學風格有所不同的是,國際學校更注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時間規劃,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更加注重去激發學生的個性和潛能。
? B家長:我希望孩子擁有開闊的視野
“之前,帶孩子參加過一次科技活動,看到臺上同齡小朋友用英語流利演講,并表達自己對未來科技的獨到看法時,那一刻我被這樣的孩子驚艷到了。
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希望孩子能夠與國際接軌,而不是在一個閉塞的環境只知道書本上的考點,他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去擁抱未來的世界。”
作為一個在社會中摸爬滾打的成年人,我們能夠深切的感受到一個人的視野有多重要。只有擁有開闊視野的孩子,在面臨機會和挑戰時,才會更從容。
在多元化的國際學校,孩子有機會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和同學,能夠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在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中能夠不斷擴張自己的認知水平......這些于一個孩子來說,是終生受益的。
? C家長:我希望,孩子有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記得有一天,我和孩子一起談論理想,孩子說他目前還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生命,也不知道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也許,青春期的孩子都有有一段時間的迷茫期,但我想告訴孩子他的未來有無限種可能,我不希望他局限在某種特定的框架里。”
這位家長表示,選擇國際學校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不被限制,能夠放眼全球,去選擇更加的國家和學校。
同時,在匯聚全球教育資源的國際學校里,孩子可以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人,以及豐富多彩的事物,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來的可能性將被無限放大,也將擁有更多選擇。
眾所周知,好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國際學校的教育環境和文化氛圍,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加開闊自由的平臺,鼓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何在眾多國際學校中,為孩子選擇合適的學校?
下面是一位父親的超全解析。
本人當初開始考察的時候,幾乎是小白一名,不知道該考察些什么來評估某所學校是否適合?后來參加了一些國際學校的展會,聽了一些從業人員的講座,又親自去參觀了約十所學校。在這個過程中,較大的收獲就是和很多從業人員、國際學校的家長及未來家長進行了交流,讓我了解了很多相關知識。
國籍
有的國際學校是只收外籍的。而對于廣大的中國籍孩子來說,實際上是入讀的開設了國際課程的民辦學校。
在擇校時,中國籍孩子可以忽略掉那些只收外籍的學校。如果孩子是外籍,那么選擇范圍就更大一些了,而且只收外籍的學校不是競爭較激烈的國際學校,對外籍孩子來說是件好事。
由于近年來,有一些家庭給孩子辦個小國的身份,然后在國內享受各種外籍政策,所以有的只收外籍的學校對孩子持有何種形式的身份以及其父母持有何種形式的身份,都有嚴格的規定,每個學校還不一樣。建議父母直接給學校的招生辦打電話,咨詢這一塊的政策。
學籍
國家較近幾年對國際學校的管理日趨嚴格。以北京為例,要求國際學校的中國孩子必須和公立的孩子一樣辦學籍,幾年前是可以不辦的。
而學籍辦不下來是沒法入學的。
按照今年北京的政策,對北京的本市戶籍家庭來說,順義區比較容易,只要是本市戶籍基本就行。而朝陽區就很難,要求要么戶口在朝陽區,要么房子在朝陽區。外地戶籍比本市戶籍困難得多,首先就是要辦5證,這能辦下來就不容易了,各區額外還有別的要求。(此處沒有詳細描述學籍政策,因為各種情況實在是有點復雜)
總之,如果您的家庭不符合某個區的學籍政策,那這個區的國際學校基本上就與您孩子無緣了。
由于政策每年都會有變化,往往是政策出臺在學校面試之后。所以,建議提前關注往年政策,再和學校的招生辦聯系,咨詢學籍問題。
學費和花銷
我想絕大多數家庭都沒到可以不考慮錢的程度吧?而國際學校往往花銷不菲,自然需要提前考慮。
學費是很大的一筆支出。但我覺得很好的一點是,國際學校的學費非常透明!
一般來說,上學校官網就能查到。如果去參加學校的說明會,通常會給每個家長發一張單子,上面有每個階段的費用以及餐費、教材費、校服費等固定費用的明細。如果這兩個方法都不行,給學校招生辦打電話問,都會直接告訴你的,不需要什么特殊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國際學校經常漲學費,所以有的學校提供學費鎖定的政策。比如一年級入學,學費是10萬,1年后學校把小學階段的學費漲到12萬,那么新入學的孩子就要繳12萬,但老生仍然繳10萬。這就叫學費鎖定。
學費鎖定通常不跨階段,比如今年進入小學,5年后進入初中,那么初中的學費就按照新學費繳納了。并不會按照5年前的中學學費繳納。
有的學校沒有學費鎖定政策。那幾年下來,會多出來不少花費。
如果你有兩個孩子(或者更多)同時入讀一所國際學校,學費通常會有可觀的折扣,一定要找學校咨詢。
除了學費、餐費、校服費等固定費用,還會有一些靈活的費用。比如校車、課后興趣班、游學項目等,這些都是定制性的,每個孩子不一樣。建議直接找校方咨詢即可。
國際學校有沒有一些隱形的費用呢(比如給老師送禮)?反正我沒有花,我也沒聽說誰花。
離家距離
我兒子的同學中,距離學校較近的孩子走路上學,距離較遠的孩子單程1個半小時。
我個人是希望盡量縮短通勤時間,所以我們全家搬到了學校附近租房住。
有的家庭不愿意搬家,那就看家庭對通勤時間的容忍度。如果容忍度低,那就只能選擇離家近的學校。
如果確實只能讓孩子每天坐車,那無外乎是家人開車接送,或者坐校車。校車路線通常是根據坐校車的學生的住址,每學期會有所變化,建議直接跟校方溝通。
校車的通勤時間大致是開車的1.5倍,因為校車要繞來繞去地接送孩子。
坐校車花費的時間長也不全是壞事。低年級的小孩子,放學路上90%會直接在車上睡著,這樣一來晚上到家后精神會比較好,晚上的時間更能充分利用。
寄宿
有一種不用通勤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寄宿。以北京為例,我所知道的學校中有5歲就能寄宿的。
有些學校是強制寄宿的,有些學校是建議但不強制。
我個人不喜歡小孩子寄宿,我認為高中寄宿是可以接受的,之前還是每天跟父母接觸比較好。
但也有很多家庭是喜歡寄宿的。這個看家庭的喜好了。
我曾經在參觀某寄宿學校時問校方,一年級的孩子寄宿,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嗎?校方非常肯定地對我說,完全沒問題。我不知道是校方回答得有水分,還是孩子們只要環境到位了,都能飛速進步。
辦學年限
客觀地說,讀新學校是一種風險和收益并存的選擇。
新學校往往招生不容易,所以通常創校生在學費上會有很大的優惠。比如我去年去參加過一所新學校的招生說明會,校方給出的優惠是第一批報名的孩子可以享受6折的學費優惠,再加上學費鎖定,那么幾年下來省出的學費將相當可觀。
有的新學校在創辦短短幾年后,可能會變得炙手可熱,入學競爭壓力激增(北京目前較熱的學校就是這種情況)。那么回過頭來看,幾年前的創校生入學就非常容易了,感覺像是占了大便宜。
但新學校也有風險,其一是整個內部體制需要試運行,人員需要磨合,教學方案需要優化,相對那些老學校來說,孩子們有一種小白鼠的感覺。其二是政策和經營上的風險。
北京某所去年成立的新學校,在沒有拿到辦學資格之前,就開始招生。以優惠條件從別的學校挖來了一批創校生。但去年9月開學后,校舍尚未蓋好,孩子們在酒店里上學。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整年,管理層還發生了動蕩。一年后,相當比例的孩子忍無可忍只好轉走,但原學校未必還有名額讓你轉回去了。
總之,選擇新學校有一種富貴險中求的感覺。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課程體系
首先要明確一點,除了只招外籍的學校,沒有哪間國際學校的課程體系是的某個國外課程體系。
這一是因為我國教委有要求,如語文、思想品德等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都有課時和內容的硬性要求。二是因為市場需求,恐怕絕大多數送孩子進入國際學校的家長,并不希望孩子就不學中文了。
我曾經在參加某校說明會時,聽到有個家長問校長,能不能把學校的課程全面地向美國私立學校靠攏?校長回答,這是在中國,學校認為必須讓孩子們學習中國文化,全面美國化是不合適的。
所以,只要是收中國籍孩子的學校,其課程體系一定是雜交的。從框架上通常是一個國際課程體系(比如IB體系、美國某個體系、英國某個體系、澳洲體系、加拿大某個體系等)加上部分國內課程體系。
經常有朋友問我哪種國外體系?
我個人覺得至少對于小學來說,這些體系沒有本質差別。不管哪種體系,只要學好了,中學時都可以再換,不會有太大困難。中學時選哪種,可能跟孩子計劃去哪個國家上大學關系更大一些。(當然了,如果你選個韓國體系,那想轉到英美的體系是困難的)
而 IB 較近幾年在我國有日趨上升的趨勢。我個人覺得其確實有一些過人之處,比如對孩子思辨能力的培養。另外,其高中階段(IB-DP)的成績會歸結到一個分數上,這讓我們這些小時候接受公立教育的父母能夠低成本地評估學校的教學質量。
但請一定注意,IB不是完美的。IB在低年級的標準相當寬泛,給了學校和老師很大的自由度。換個角度說,如果老師水平不行,很可能只是 IB 的外衣而已。此外,還有家長認為 IB 在傳授知識方面效率偏低,這也是其自身特點之一。
在中國課程方面,每個學校都會有語文,當然課時數不一樣,重視程度也不一樣。另外有的學校會采用中國的數學教學大綱,認為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是很成功的。
除此之外,有的學校還有一些特色的課程,比如木工、印染、戶外課程、宗教……有的家長認為這些課程非常好,有的家長認為這些課程是瞎玩。
總之,在課程體系上,很難找到兩所學校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也很難直接比較。這符合將市場細分再進行差異化競爭的商業規律。所以,對父母來說,一定得想清楚自己的偏好,然后才便于評估學校的課程體系有多符合你的偏好。
教學風格
從大方向來說,我認為分兩種教學風格——偏歐美的和偏中國的。
偏歐美的風格,教室布置非常靈活,孩子們的桌椅沒有固定位置,隨課程內容經常變化,尤其低年級的教室甚至看上去不太像教室。
老師教學主要是歐美那一套,以鼓勵為主,注重啟發和討論。以記憶為主的作業不多,以項目為主的作業不少。弱化競爭,強調合作,期末不會排名,開家長會老師主要是報喜,各種夸孩子,很少報憂。
老師不固定,1年級的老師始終教1年級,所以孩子升到2年級,老師就全換了。但一個老師會教幾門課,比如一年級的英語、數學、科學都是一個老師教。
同班同學也不固定,每升一級班級也會打散了重新分。高年級甚至是走班制(跟大學類似),上什么課去對應老師的教室,而非老師來孩子的教室。
偏中國的方式,跟我們熟悉的公立學校比較接近。教室類似于裝修好一些的公立教室,桌椅排列整齊有序。
學校管理很嚴格,個別學校稱之為軍事化管理也不為過。
教學上,老師們對知識傳授方面有硬性要求,老師們也對孩子們要求嚴格。我個人覺得很像是將國外教材轉化為中國傳統方式教授給學生。據說有的學校開設AP課程,用英文授課教數理化,孩子們聽不懂,老師就干脆變成中文教,再把名詞用英文翻譯一下。
高年級很重視標化考試(SAT、托福之類)的準備。這樣的學校往往標化考試成績相當不錯!家長們戲稱其為洋高考路線。
我個人覺得兩種教學風格各有千秋。偏歐美的風格相當寬松,孩子不會面對公立系統那種常規學業壓力(但不等于沒有學業壓力,只是壓力來源不同),從知識傳授的角度來說,可能效率偏低,父母也不容易知道孩子在同齡人中處于什么水平。偏中國的風格我們大家都熟悉,孩子會被老師強力推著往前走,尤其在知識傳授上,再差也差不到哪兒去。
我個人覺得,如果孩子是學霸體質,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很好,那么更適合寬松的風格;如果孩子貪玩,學習上很被動,那么可能嚴格管理更適合一些;如果孩子各方面都是中等水平,那就看父母喜好了。
選擇國際路線是一條高成本的路線,這個成本不僅僅指金錢,而是父母孩子需要考慮的東西更多更雜。
那么,怎么在眾多國際化學校中找到適合孩子的?入讀國際化學校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怎樣選擇國際化學校的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