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試時代,更多的家庭時間、精力放在了孩子課程輔導;在素質教育賽道內卷下,更多家庭的孩子的時間放在了興趣班。
——摘自IEIC大會周思先生現場演講
10月17日,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在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隆重舉辦。第四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由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和遠播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本次大會以“守望教育初心·成就孩子夢想”為主題,集聚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國際視野探討教育話題,直擊當下教育的痛難點,共話未來教育藍圖!
大會線上線下積累2500萬流量,現場眾多學生和家長慕名而來,與教育大咖、專家學者等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討教育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九牛問津創始人周思先生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面對“內卷”, 應該如何平衡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周思
OxForDphil Ltd.(UK)創始人
上海蒂菲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周思先生創立九牛問津品牌至今,透過大量國際教育需求家庭,結合當下“雙減”政策,深度分析困擾國內家庭教育的4個問題——
1.“內卷”的本質是什么?
2.“雙減”后,教育“內卷”會不會有增無減?
3.如何引入“成長教育”來平衡當下孩子的單項壓力?
4.成長教育如何教你“科學認知”?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周思先生的精彩解讀~
▲周思先生精彩演講
“內卷”的本質是什么?
“內卷”的含義是在于過度無意義的競爭,也就是劇場效應。在教育內部主要表現為:應試教育賽道無意義、過度的競爭,會導致大家最終提高的不是孩子的分數,而是總體的分數線。
教育內卷中也存在馬拉松效應,屬于每一個孩子的人生馬拉松,在內卷的情況下,會發展為每一個短期的跑道都充滿了無意義競爭。
導致整個社會對于孩子的培養過程中,以及進入到本碩博甚至就業階段,價值的評定存在一定的偏差。
比如說在小中初階段,大家的評價不再是孩子健康的心理、人格的成長,更多在于分數和成績;在本碩博階段,考慮的不再是高等教育是否能夠給這樣的孩子帶來更多的價值,更多考慮的是牛校或者高學歷的光環;到了就業階段,不再考慮每個人是否在做適合自己的職位,更多考慮在于高薪,或者是否工作在大企業。
“雙減”后,教育“內卷”會不會有增無減?
因此,“雙減”從一部分的角度來說,是用來控制,或者改變應試教育賽道上內卷的現狀。無論是市場師資資源的形式還是中國家庭、家長或者孩子的時間、經歷或者經濟成本,都是一種浪費。如果社會、家庭無法清晰認知到內卷的本質,應試教育內卷會轉移素質教育。
在應試時代,更多的家庭時間、精力放在了孩子課程輔導;在素質教育賽道內卷下,更多家庭的孩子的時間放在了興趣班。
在這樣的情況下,內卷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而是得到了緩解或者暫時的釋放。
如何引入“成長教育”來平衡當下孩子的單項壓力?
教育的本質不是在選拔,而是在于賦能。內卷的參與者,無論是家長、學生、老師、學校他們考慮和衡量的標準——教育是用來選拔人才。以這樣的觀念,很容易造成現在內卷的現狀。
在我們的孩童時代并沒有接觸過太多的應試、課外補習班、輔導班、興趣班。我們接觸更多的是自由和思想,給到我們更多教育賦能的作用。
成長教育是通過一個長生命周期引導式、陪伴式的培養,進行孩子各個人生階段的認知和觀念的開發和培育。這里面提到兩個關鍵詞:引導和陪伴。
引導環節承載者應該是各個領域的KOL,這邊的KOL不僅僅指教育領域的大咖,可能是各行各業的關鍵意見領袖,這群人用自己的經歷、體驗和人生成長經歷,引導家庭和孩子正確的教育觀念。
家長所在成長教育中的職責,并不是主宰孩子的人生,幫孩子去做每個人生階段的決定。更多應該投資在孩子情感和人生上的陪伴。
成長教育可以達到的科學認知,無論是包含獨立思維的行為,還是觀念、本我、世界、社會觀念的形成,還是對自我的興趣點或者天賦的認知,以及情商、智商早期的培育,都可以讓孩子早期就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目前,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跑道上,成長教育的引用可以給教育賦能屬性非常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家庭教育早期引入成長教育的概念和實踐,可以打破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內卷的僵局,同時,讓孩子在人生成長過程中,可以早拓展人生的新賽道。
成長教育并不是我們去提出,而是需要我們一直在實踐,我們現在所做的是針對中國的家庭,通過專業、科學評估解決貫穿他的個人成長周期中的成長困惑,并且量身定制可以突破孩子成長瓶頸期或者是困惑期、迷茫期的一些解決方案。
成長教育如何教你“科學認知”?
在我們接觸過的1500余個家庭中,無論是處在高中階段還是屬于博士階段,甚至就業階段的家庭里都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第一,我的人生由我的父母主宰。無論是高中階段還是我們接觸到的一些博士階段的一些家庭,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可能讀到碩士和博士階段的時候才會發現父母給自己安排的那套人生規劃,無論是職業規劃、學業規劃,甚至到感情規劃,是無法去替代自己目前的決定或者是符合目前這樣的人生,這也說明了成長教育的關鍵是在于早期的引入,可以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宰者,成為獨立策劃人生策劃者,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第二,關于學霸的光環能維持多久。我個人認為當前社會對學霸的定義過于狹隘,在應試教育下,大家對于學霸的評判標準是高分,比如說每年高考狀元。在素質教育下,大家評判標準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樣一個全能者,而我們對于學霸的定義是在某一個領域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并且長期深耕的人,因為正是這樣的人才具有足夠的源動力,可以在這樣的崗位上進行源源不斷的有意義的輸出和價值體現。
從高中到大學的解放與迷茫,大部分中國家庭都會經歷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部分孩子在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情以后,都會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上的解放,這點是可以理解,也是屬于正常的。
解放的危險點是迷茫,這樣的迷茫可能是在大一一年期間,也可能是整個大學期間,也可能是一輩子。
多年以前,山東某年一個高考省狀元,在他進入大學以后,渡過了7年的網吧人生,這個極端案例也是代表了中國大一或者大二學生普遍存在的迷茫期間。
越往上讀是否學歷越高,出路越少。在整個中國教育系統選拔制度下,很多人可能盲目的去參與了高升本,本升碩,碩升博這樣一個過程,盲目的去參與,盲目去追逐高學歷或者是牛校的光環,而忘記了牛校和高學歷可以給你帶來的價值賦能。
價值賦能,包括圈層的拓展、知識體系全面的搭建、人脈的拓展,以及層次的提高,忘卻了這一點,反而在進入了牛校或者是獲取高學歷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圈層不斷在縮減,自己的認知在變的短淺,自然出路會變得越來越少。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屬于這個社會更期待的是全能型人才還是有一項專項技能的人才?在海外,我得到的一個比較大的感觸就是英國或者是美國的教育系統對于工程師或者是對于具有專項技能的人才,社會的尊重程度是非常高的。
去年中國有900多萬應屆畢業生都面臨著找工作難,甚至是找不到工作的狀態。但是去年無論是職場上還是學術界對于職業人才,比如說工程師、技工、高工等需求卻遠遠得不到滿足,這暴露了中國當今選拔制度的教育制度和社會實際人才需求的區別。
周思先生通過從業國際化教育多年經驗,認為國際化學校是中國教育非常關鍵的環節。此次演講只是為教育者分享從早期引入成長教育概念到其培養體系,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啟發,與各位一起為中國的教育變革共同做出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