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沒有普世良方,但是有章可尋。
家庭教育需要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是動態的,是父母與孩子時空同在,精神同在。
與其花時間花精力去雞娃,不如花點時間發展自己,讓自己永遠可以和孩子走在一起。
——摘自IEIC大會演講嘉賓 盧慧文女士
10月17日,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在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浦東新區花木路1388號)隆重舉辦。
本次大會以“守望教育初心·成就孩子夢想”為主題,集聚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國際視野探討教育話題,直擊當下教育的痛難點,共話未來教育藍圖!
大會線上線下累計2500萬流量,現場眾多學生和家長慕名而來,與教育大咖、專家學者等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討教育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上海協和雙語學校總校長盧慧文女士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家庭教育——需要父母的高質量陪伴》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她分享的精彩內容——
盧慧文
上海協和雙語學校總校長
今天,盧慧文女士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3個方面,對孩子的教育展開了深度討論——
1.高質量的陪伴是營造一個能量之場;
2.高質量的陪伴是畫好一個行為之“框”;3.高質量的陪伴是留出一扇溝通之門。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上海協和雙語學校總校長盧慧文女士的精彩解讀~
▲上海協和雙語學校總校長 盧慧文女士精彩演講
家庭教育沒有普世良方需要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我今天的主題是《家庭教育——需要父母的高質量陪伴》。今年“”雙減”政策落地之后,家長手上的時間多出來了,在欣喜之余,困惑也隨之而來。多出來的時間該拿來怎么用呢?
有一位家長非常形象地解釋:我們本來在清晰的跑道上努力奔跑,地上有跑道線,前面有目標沖刺線,身邊有別的小伙伴在或前或后競爭奔跑。確實很累,費錢費時間費精力,常常抱怨。現在則是突然沒了方向,地上的跑道線不見了,前面的沖刺線也消失了,周圍的小伙伴是跑在前面還是拉在后面,也不知道了,一下子陷入了迷惘。既擔心孩子已經跑得夠快了我還在不斷加碼,也擔心我們落后了還不自知,更擔心沖刺線已經不在前進的方向上。
是過度焦慮還是徹底躺平?這是個問題。也有人是不大焦慮的,有的是父母資源充足,無論政策怎么調整,都不會影響家庭教育的規劃;有的是娃懂事爭氣,學習自覺,無論在什么賽道上都不用擔心,還有的家長和娃都沒啥想法,無論什么環境下都是躺平的,現在大家不能跑正好。我不跑你也不跑,我也不會焦慮。但是這些人加起來不到人群的三分之一。現實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情況,都是娃學習的情況時好時壞,努力一把可以往前跑幾步,不努力就落后了,同時自己家庭資源有,但也不算很多,需要考慮性價比。
那么,既不過度焦慮,也不徹底躺平,在這兩者之間,要找到一種平衡,能真正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和內驅力,促成生機勃勃成長的局面。家長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有效的、高質量的成長陪伴中。
我今天的觀點是,家庭教育沒有普世良方,但是有章可尋。
沒有普世良方,是指沒有一套打法適合今天在座的所有家庭的孩子。僅以最簡單的升學路徑不同為例。
有的家庭規劃孩子在國內讀本科,那么采用統考制度的中考和高考是主要的升學路徑,統考制是以各科成績總分為錄取依據的。高一分錄取,低一分落榜。清晰明了,客觀公正。選擇這條道路,老師和家長會更關注孩子的短板學科,哪個學科最短,就把精力和資源投向哪里,因為短板學科提分潛力最大。
有的家庭規劃是到國外讀本科,選擇國際升學方向。我們知道,國際升學方向大多是申請制的,更多地看重孩子的長板、潛能、興趣,標準化考試成績也看,但同一個分數段內差個幾分不是太大問題。選擇這條道路,老師和家長會更關注孩子的長板,打磨長板、發展興趣,讓自己的個性特色更鮮明。
發展長板,還是彌補短板,看似南轅北轍,但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還是有章可尋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高質量的陪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孩子在校日期約為一半。一天24小時,孩子在校時間約為1/3,因此全年孩子在學校里的時間約為1/6,剩下的5/6。除去睡眠時間,大概還有1/2的時間是在父母手上。那么,什么樣的陪伴是高質量陪伴呢?
高質量的陪伴,是營造一個能量之場
這里我想引用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的一句話: “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這不僅是對我們老師的一個教導,也是對家長的提醒。大魚帶著小魚學游泳,就是在前面帶路,一邊示范姿勢,一邊引導路徑,而不會在岸上指導小魚應該進行怎樣的游泳姿勢,應該往哪里去游。濡染觀摩,就是身體力行,就是以身作則。
第一個觀點,高質量的陪伴營造一個能量之場。 例如,營造一個愛學習、愛閱讀的家庭氛圍。倒不是說家里要裝修一個豪華書房,而是孩子可以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立安靜閱讀的溫馨角落,或者在家庭共處時間中,有一段時間是全家都在閱讀學習。爸爸媽媽和孩子可以是各自安靜閱讀感興趣的書籍報刊。為閱讀留出一個特定的時空,以示重視。而不是父母看喧鬧的電視綜藝,刷手機,卻下命令讓孩子去學習,那樣的效果顯然不好。
營造一個重信守諾的家庭氛圍。小孩子要說到做到,大人更是如此。定下了規矩,就要共同遵守。答應的事情,就要盡最大的努力達成。
營造良好人際和交往的家庭。大家庭成年的兄弟姐妹、婆媳妯娌之間,能否做到無論各家的財富是多是少,個人成就是高是低,親戚朋友之間平等溫馨和諧? 在社區中傳遞正能量的家庭。被鄰居不小心打擾或冒犯了,能不能很好地接受道歉?發生大的社會事件的時候,家里飯桌上爸爸媽媽如何引導討論?是積極看待、主動配合、甚至參與志愿服務工作,還是事不關己、怨天尤人、甚至甩鍋撇清?
以上的每一個小場景都在營造、影響著家庭的能量之場。無論家長學歷高低,事業如何,在營造家庭能量之場方面都可以有所作為。
高質量的陪伴,是畫好一個行為之“框”
第二,高質量的陪伴是畫好一個行為之“框”。
為什么呢?因為“框”太大,孩子會沒有規矩。前面也有嘉賓說了,哪怕你什么教不會孩子,你起碼要教會孩子規矩,這是他未來人生道路上能夠進退有度的重要基礎。
如果“框”畫得太小,比如我們看到,孩子容易被束縛,無法自己自由發揮和自由成長。網上曾有家長曬出給一個小學生的一天時間規劃,精細到每10分鐘計算,這樣的框就太小了。家庭教育“框”的大小、平衡是教育的藝術,也是技術。要讓孩子感覺公平,用自己自律水平的提升,來換取更多的自由。
例如,培養孩子的金錢觀。有的家長提出疑問,要不要告訴孩子我們家挺有錢的,或者是不是要告訴孩子,扶養教育他的成本已經超過家庭經濟承擔能力范圍了。孩子對于金錢的觀念,其實就是一個“框”,不能畫得太小也不能太大,需要根據年齡和家庭實際情況作好安排。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幫他建立家庭存折的概念:零花錢攢起來,一段時間不用可以進行理財或者產生利息,不同的貨幣之間可以換算匯率;孩子大一點,可以邀請他進入家庭活動的財務管理,比如一次旅行、一次家庭聚會如何預算和支付。再大一點,可以有一定數額的錢給孩子自己支配,但要建立規矩,比如日常開銷自己決定,大項的開銷需要和父母商議獲得認可后使用。可以和大一點的孩子探討家庭經濟情況。
例如,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行為的“框”不是永遠一樣大小的,是有彈性的。比如說,孩子們外出去玩兒這件事,小學階段,孩子外出玩兒必須由家長接送;初中階段,孩子可以自己出門聚會,但是只能是下午茶或者午飯,天黑之前必須回家;到了高中可以和同學們進行晚餐聚會,但是十點前一定要回家;讀了大學成年了,你可以自己掌握。這樣孩子會覺得很公平,逐步學會用自律來換取信任。
例如,培養孩子的性別觀。父母老師可能還停留在“孩子早戀怎么辦”的煩惱中時,不少孩子關于性別的困惑已經超越了這個階段。在我看來,孩子在青春萌動期與真實世界里的異性戀愛,不是什么大問題,而不少孩子把情感寄托到虛擬世界、二次元,寄托到偶像、CP上,以至于遇到更大的情感困惑。上天把靈魂放錯性別身軀的情況有,但畢竟是少見的,更多的是因為在孩子成長的一些關鍵期里,我們沒有給到孩子寬容和諒解,沒有給到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幫助或引導,以致于造成了他對異性觀的一些混亂甚至錯亂。不僅是在大學生身上、甚至在中學生身上也有發現,所以希望父母可以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在孩子面臨性別觀困惑的時候,可以花時間去耐心陪伴、了解和引導。
例如,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孩子的審美都有一個初始階段,像小女生喜歡穿媽媽的高跟鞋,大熱天穿花邊裙……她們覺得很美,我們覺得很幼稚。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花時間帶孩子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要寬容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暫時的過激行為,引導他成為擁有正向審美觀的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是留出一扇溝通之門
第三,高質量的陪伴,要留出一扇溝通之門。
很多父母在孩子一旦進入初中后,就很難和孩子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了,和孩子在一起時都不知道有什么話題可以聊,總是一不小心就進入到孩子不愛聽的話題,而孩子喜歡什么家長卻完全不知道。在不少孩子看來,大人們不屑一顧的虛擬世界是和現實世界并行且同等重要的,而很多家長則無法理解孩子在虛擬世界里,投入的金錢、時間、情感,很容易簡單去否定他們,就這樣關上了親子交往的門。
一位事業上非常成功的家長,很苦惱于他的孩子沉溺于打游戲。父母和孩子之間漸漸沒有辦法溝通。我們給他一個建議:孩子打的游戲,你去試試看,打得菜沒有關系,但能找到共同語言。一開始家長比較排斥,覺得是向孩子投降。后來,在老師勸說下,他去做了嘗試,一個月后,他成了游戲中那個總是被他孩子虐的“青銅”。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就此開啟了溝通的門,不僅聊游戲,也聊上了其它話題。無論怎樣,一定要保持和孩子溝通的渠道暢通。您自問一下,能否隨時找到與孩子聊上半小時的話題?如果不能,就要反思了。
和孩子相關的教育計劃、升學計劃、留學計劃一定要和他一起討論。我們有時會碰到,家長興致勃勃地帶著孩子來考學校,學生卻故意做白卷。孩子說這是家長的意愿,我自己有很好的伙伴,我不愿意轉學。孩子自己的發展,一定要和他溝通,形成共識,這樣也有助于責任心的培養。
我們和孩子想法不同的時候,需要雙方的妥協。帶孩子去書店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希望孩子們看一些有意義的“世界名著”,孩子則想看輕松的漫畫書,這時可以和孩子形成一個共識:挑三本書,爸爸一本,媽媽一本,孩子一本,這三本書大家都要讀,讀完之后一起交流探討書里面的內容,長此以往,溝通和互信建立起來了,你就有機會去引導他。
如果平時不打開一扇溝通的門,孩子的事情你都不知道,等你知道的時候,通常都已經是大事,你再想解決就難了。一定要在日常和孩子形成對話的機制。
孩子犯錯是最好的溝通契機。小朋友都要犯錯,孩子犯錯時,即便嘴上不肯承認,心里還是很忐忑,希望向你解釋,獲得你的諒解,心里是渴望溝通的,這個時候如果你因為激動、情緒化,打罵他,其實就失去了教育的契機。他會覺得已經受過懲罰了,反而不再反思。這時候如果能心平氣和地一起復盤一下事件,約定要做的改正,那么教育效果會好很多。
陪伴是動態的,“高質量”也是動態的
我總結一下,今天所講的“家長的高質量教育陪伴”。
陪伴,是動態的。在孩子8歲之前,媽媽在家里給孩子吃喝拉撒等物理意義的陪伴,是最好的陪伴;孩子8歲之后,他更期望從父母身上看到的,是可以讓他仰望、崇拜的地方,在他碰見困難的時候,可以從父母這里尋找到有意義的人生指導,而不僅僅只是吃飯睡覺的照顧。動態的陪伴,是父母與孩子時空同在,精神同在,而且隨著孩子年齡成長,這樣的特點會更加明顯。
“高質量”也是動態的。如今年輕人未來要面對的挑戰,是我們的既有經驗無法解決的。如果堅持用過去的經驗和方法去教育現在的孩子,指望他們以此解決未來的問題,是不現實的。與其花時間花精力去雞娃,不如花點時間發展自己,讓自己永遠可以和孩子走在一起。
最后,我想以自己的一次經歷結束今天的演講。女兒當年申請大學的時候,到發榜截止最后一天,最心怡的大學還沒有發offer。在送她上飛機時,我和他說:你要記住現在的自己,無論好壞的18歲的自己。明天這所大學通知書來了,你沒有比今天更優秀,通知書只是一個來自外界的肯定,也許在人生未來的道路上,這張牛校通知書可以給你帶來一些便利,但它沒有改變現在的你;如果明天你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你也并沒有比現在的自己更差,你的優點、特點還是會陪伴你終身。希望家長都可以心平氣和地看待自己的孩子,是你和孩子共同的努力在起作用,而牛校錄取通知書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作為擁有多年教育經驗的從業者,上海協和雙語學校總校長盧慧文女士對家庭教育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從父母的角度出發,給出了在陪伴孩子過程中的建議,相信不少正處于焦慮和迷茫的家長聽后都會豁然開朗,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