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韋伯曾說過:“人有兩種理性,一種叫工具理性,一種叫價值理性。”工具理性挖掘有用的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但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如果只有工具理性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價值理性的知識,即追求意義的知識。
如今,之所以會產生這么多的教育問題,可能正是因為我們長期以來過度關注工具理性的知識,而忽略了價值理性的重要性。
在上外附屬雙語學校建校20年的歷程中,我們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上外雙語學校有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占據了一個孩子精神成長最重要的12年,除了出色的學業以外,我們還能給孩子提供什么?
踐行傳統文化教育就是我們學?;谶@個問題的思考,所正在探索的答案。
——摘自IEIC大會演講嘉賓 龔鳴女士
10月17日,第四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在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浦東新區花木路1388號)隆重舉辦。
本次大會以“守望教育初心·成就孩子夢想”為主題,集聚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國際視野探討教育話題,直擊當下教育的痛難點,共話未來教育藍圖!
大會線上線下累計2500萬流量,現場眾多學生和家長慕名而來,與教育大咖、專家學者等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討教育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副校長龔鳴女士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在孩子與世界之間——行讀華夏:小初高一體奠基傳統文化底色的校本化實踐體系》的演講,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她分享的精彩內容——
龔鳴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書香校長
深耕基礎教育,具有豐富的民辦學校管理經驗和課程領導力;積極探索教與學規律,參與幼小銜接教育、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美育評估工具開發等市級課題(項目)研究,曾獲上海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索校本化實施路徑,堅持二十年開發的“行讀華夏”傳統文化校本課程被評定為“上海市民辦學校優質校本課程”,參與編著出版《一起讀古詩》等。
大會上,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副校長龔鳴女士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3個方面,從國際學校培養孩子傳統中國文化底蘊的角度展開了深度討論——
1.辦“有情懷”的學校
2.打造“有厚度”的課程
3.培養“有思想”的學生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龔鳴副校長的精彩解讀~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副校長龔鳴女士精彩演講
辦“有情懷”的學校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在孩子與世界之間——行讀華夏:小初高一體奠基傳統文化底色的校本化實踐體系》,通過介紹上外附屬雙語學校歷時20年打造的傳統文化綜合實踐活動體系來分享雙語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探索。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創辦于2001年,是一所涵蓋了小學、初中、國際高中三個學段的民辦學校,同時也是上海市教委首批認定的雙語實驗學校,在2015年,學校開辦了高中國際課程班。
通過校名,大家可以直觀的感受到我們學校的三個關鍵詞:民辦、雙語、國際課程。對于我們這樣帶著雙語和國際課程標簽的學校,社會對我們最大的期待就是學校能夠提供最好的外語教育,能夠培養孩子進入世界的牛校。所以,每次當我們介紹上外雙語學校的傳統文化課程時,往往會面臨這樣一種質疑——傳統中國文化課程對于出國留學對有什么用呢?
每當面對這樣疑問的時候,我就想分享王小波所寫的一個小故事:
他在第一次上大學高等數學課的時候,進來一位年邁的老教授,老教授對學生說:“我現在教的數學,你們可能一生都用不到,但是我還是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應該讓你們知道。”
我的心覺得被重重一擊,這些知識是無用的,但是是好的。
當我們討論中國基礎教育陷入了“內卷”時,大家有沒有想過,抑或觀察到,其實在國際教育領域也有另一種內卷,以至于很多人會認為:只有有用的東西才值得學習,才值得付出金錢和時間。
馬克斯·韋伯曾說過:“人有兩種理性,一種叫工具理性,一種叫價值理性。”工具理性挖掘有用的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但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如果只有工具理性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價值理性的知識,即追求意義的知識。
如今,之所以會產生這么多的教育問題,可能正是因為我們長期以來過度關注工具理性的知識,而忽略了價值理性的重要性。
在上外附屬雙語學校建校20年的歷程中,我們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上外雙語學校有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占據了一個孩子精神成長最重要的12年,除了出色的學業以外,我們還能給孩子提供什么?
踐行傳統文化教育,就是我們學校基于這個問題所探索的答案。
我們希望把學校辦成一所有情懷的學校,希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于學生的文化底蘊,希望學生在未來能夠成長為不斷追尋生活意義、人生價值的人。
在建校初,我們就發現,多元文化對于我們這類以外語為特色的學校沖擊尤其明顯。我們的孩子和年輕的家長,對西方藝術、品牌、節日如數家珍,但是對中華5000年的文明和悠久的歷史,卻知之不詳。這讓我們不由得思考,雙語學校到底該如何定位自身的教育目標?
最終,我們確立了“雙語見長,文理并重,綜合發展”的辦學宗旨,明確了“雙語見長”就是要以母語教育為學生奠定精神底色,以外語教育幫助學生掌握理解世界的工具。
我們希望培養出的學生是根植于傳統文化積淀之上,具有中國心、民族魂、世界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我們希望培養出的學生不是“空心菜”式的中國娃,因無知而妄自尊大;也不是全盤向西的“香蕉人”,因無知而妄自菲薄。
我們希望培養出的學生“瞻前而不忘古,顧此而不失彼”,這種學貫中西的狀態在錢志龍《鮭去來:我的美國留學往事》一書中被描述的很恰當,我覺得這就是雙語學校的孩子應該有的美好模樣:“未來無論何時,都能體面優雅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自信而自豪地展現一個中華兒女的德智修養和審美標準,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講他們自己的故事,講我們中國人的故事。”
打造“有厚度”的課程
在上外雙語學校,我們始終堅持以傳統文化來涵養學生的精神底色,我們努力為學生打造“有厚度”的課程,歷時20年打磨傳統文化綜合實踐活動體系——行讀華夏。
“行讀華夏”不是一個課程,而是整體融合于上外雙語12年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體系,它立足于為學生展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成長為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和精神意義上的中國人。
在“行讀華夏”課程體系的內容設計上,我們建立小、初、高的銜接,在小學階段注重積累與誦讀,在初中階段注重賞析與分享,在高中階段注重思辨與觀察。
為培養學生文化底蘊、傳統美德、家國情懷,我們設計了結構化的文學經典、人文典故、節日風俗等六大模塊,不同模塊以不同主題來連接,主題和主題之間互相關聯,可互相印證,主題之間并不割裂而是融為一體的,以這樣的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
“行讀華夏”綜合實踐活動體系采用全浸潤式的學習方式,通過吟、誦、讀、畫、演,為學生積淀傳統文化的童子功,同時,運用鑒賞、博覽、探究的方式,開展主題探究和學習幫助學生形成以古審今、以史為鑒、古今貫通的思維方式和人格特質。
我們的學生可以在漢字起源、成語、歇后語、唐詩宋詞的學習過程中,感受中華語言發展的脈絡,理解、欣賞語言和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在傳統節日的習俗中,感受一脈相承的傳統生活方式,同時,可以通過學習神話故事、民族英雄、智者、學者,感悟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精神風骨。
2015年,上外雙語開辦了高中國際課程班。上外雙語國際高中是在上外雙語十多年的辦學積累及品牌積淀之上建立的,帶著上外雙語的文化基因,因此學校在開辦國際高中的最初階段,就已經確立了要把傳統文化教育在高中階段繼續延伸,對于這些未來一定會走向世界的高中學子,培養他們的“中國心、民族魂和世界眼”。
上外雙語以我校的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閱讀推廣人以及人文講壇創始人樊陽領銜,組成教學教研團隊,將思政課、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地理相互融合,建設學校“行讀華夏”的文化教育體系。
我們借助了中外融合的特色與優勢,幫助學生奠定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把握對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理解,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和感受中國文明在世界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強化這些未來將走向世界的孩子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在這個過程中,為學生建立起審美的精神生活。
上外雙語的學生會舉辦誦讀會、詩會、創作會,學生在吟詩填詞中感受華夏民族那種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在24節氣的文化熏陶中,感受作為農耕文明的后代對自然的體察入微,在誦讀詩句的過程中,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同時,學生們從梨園到昆曲,從京劇到滬劇,在表演舞臺上感受生旦凈末丑的民族戲劇之美,在地方人物、歷史故事以及地方風貌之中,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以及我們的國家,從而產生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熱愛之情。
上外雙語學校希望以“有厚度”的傳統文化綜合實踐課程體系,培養“有思想”的學生,將中國山川田野變成傳統文化學習的課堂,讓我們的孩子們在親臨現場的過程中,將歷史與現實的生活勾連,引發對過去和當下的思考,從而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并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
培養“有思想”的學生
上圖是上外雙語學校首批參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學生,獲得了上海賽區冠軍以及全國總決賽的最佳風范獎。我今天要分享的并不是他們獲得的獎項,而是他們在北京參賽結束之后去當地博物館開展“人文行走”項目中發生的事:這些學生從博物館館藏的陳述文字當中發現了七處用字錯誤、不規范,通過嚴密的論證以及與館方的積極溝通,最終讓博物館認可了他們的意見并且修改了錯誤。這就是一群中學生運用他們在漢語言文字領域超群的知識,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證。
我們“行讀華夏”的課程以及活動,強調的是讓學生在閱讀以及行走的過程中,理解歷史并不只是在故紙堆中,歷史也存在于現實中,從而引發他們更深層的對中國文化的思考。
例如“文廟行走”這個主題,孩子們行走在上海文廟,觸摸著論語墻,這樣一種現實與歷史的交融更易觸發他們深層的思考,學生會圍繞著一連串的問題鏈來展開系統的閱讀與思考:孔子祭祀與地方最高學府合二為一的意義是什么?目前文廟的處境說明了什么?《論語》對中國人讀書、做人的影響是怎樣的?
當今社會,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我在想,是不是我們為孩子們構筑的精神世界不足以讓他們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支撐起他們所遇到的挑戰?
學生在思考中會產生疑問,讀書是為了什么,難道只是為了考上好的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嗎?
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也會思考,教育孩子的意義,難道僅僅是為了把孩子送出國留學嗎?
從上外雙語走出去的畢業生,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答了這些問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從復旦大學畢業卻選擇去山區支教一年的郭同學,劍橋大學博士畢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東方婦女兒童權益事務工作的陳同學,以及其他很多這樣的上外雙語畢業生,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描繪了上外雙語學校的學生形象,那就是——眼中有星辰,胸中有天下。
截至目前,我們的“行讀華夏”實踐性研學已開發行走路線60多條,遍布中國20多個城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媒體轉載報道60多篇,有上百名畢業生志愿者作為“行讀華夏”課程的講師或者行讀助教,以實際行動反哺母校。
從2005年上外雙語學校迎來第一屆畢業生到現在,上外附屬雙語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熱愛中國文化并走向世界的優秀學子。一位在上外雙語讀了11年的孩子,他在我們2021年建校20周年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希望,上外雙語未來能夠成為中國人文教育的典范。”
我想,這就是我們的學生對學校辦學理念最好的詮釋。
今天,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堅守的就是我們的初心,讓學生厚植在本土民族文化和歷史自豪感之上,自信的站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而我們這些國際教育工作者,就是孩子和世界之間的那一座橋梁!
在國際教育領域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副校長龔鳴女士有著豐富的辦學經驗,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大家講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希望能夠給在教育路上充滿困惑的家長和行業同仁提供一些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