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成為具有文化自信,具備未來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公民。
“文化自信”和“全球勝任力”是孩子面向全球社會,在精神和能力兩個方面的學習準備和成長要求。——摘自第四屆IEIC·深圳峰會演講 郭東淦先生
11月7日,第四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深圳峰會圓滿落幕!本次大會以“守望教育初心·成就孩子夢想”為主題,匯集了眾多教育界大咖、專家學者、學校校長等,以創新化、國際化、專業化視角深度探討各類教育熱門話題,為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育問題答疑解惑,立足當下,共話未來。
在本次大會上,廣東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郭東淦先生為本次論壇致開幕詞 ,帶來了主題為《包容型全球化趨勢下的國際教育》的演講,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郭東淦
廣東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
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大會上,郭東淦先生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對孩子的教育展開了深度討論:
1.全球化的三個發展階段
2.面向全球化,孩子需要什么
3.國際化學校孩子的培養目標
1全球化的三個發展階段
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麥哲倫環地球一周,各國開始了文化、經濟、教育交流——全球化。回顧全球化發展的歷程,共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16世紀初到“二戰”結束,這是全球化的野蠻發展期,資本的擴張導致幾乎全世界都在瘋狂地掠奪,比如英國在這個時期成為日不落帝國。
第二個階段是“二戰”后,聯合國的成立使其進入了制約性發展期,此時產生了東西方的不平衡、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以及世界上的諸多不公正。
第三個階段是從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開始,進入全球化包容型發展期,我們面臨了很多新問題、新挑戰、新發展。這個階段的發展特點有很多,比如:世界經濟從過去的農耕經濟、工業經濟、信息化經濟走進今天的數字經濟時代;科技和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生產發達與債務危機矛盾空前突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逐漸走向衰落;世界的中心開始向東方轉移。
▲摘自郭東淦先生演講PPT
2面向全球化,孩子需要什么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體,我們的“一帶一路”和人類文明共同體的目標已經在全世界逐步推進。而面向全球化、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呢?我覺得有兩點:第一,需要文化自信;第二,需要勝任能力。對于孩子的培養。這兩點是比較明確的。
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自信,這是我們的家國情懷和優良傳統。如果孩子從小就擁有這樣的格局,也便擁有了走向世界的自信心。
“勝任能力”是孩子走向世界所需要的各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全方位的,包括學習能力、交際能力、適應能力、競爭能力、組織領導能力、抗挫折能力等。
當然,孩子不可能是全能的,但可以在某個方面相對比較突出。這就要求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家長和學校能夠有意識地在能力的培養上付出更多精力,讓他的特長得以發揮,讓他的個性特點得到更深層次的發掘。
3國際化學校孩子的培養目標
最近我們到學校進行座談的時候,普遍認為可以將培養孩子的目標總結成這句話:成為具有文化自信、具備未來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公民。作為國際化學校,這個培養目標相對比較實際,也符合我們國家、民族以及世界所需要的人才特點。
“公民”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我們培養孩子的基本目標。“公民”是指他具備在社會上最基本和基礎的能力,我們要讓孩子未來步入社會的時候,是一個正當的人,是懂得遵守公民道德的人,而非走向歧途。
“文化自信”和“全球勝任力”是孩子面向全球社會,在精神和能力兩個方面的學習準備和成長要求。我希望在座的家長能夠培養孩子這方面的特質,國際化學校也要朝著這個方向更加努力。
從郭東淦先生的分享中,我們體會到了他對于孩子教育的重視以及發掘孩子特質的清晰認知。希望我們能在包容型全球化趨勢下,將孩子培養成為具有文化自信、具備未來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