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家庭中,育兒的一大麻煩是什么?
成本太高?精力不足?成績?入學?心理健康?每個人的答案不同,但單拎出任何一項都足夠引發“家長焦慮”。
數據顯示,10個焦慮的父母中,9個是媽媽,只有1個是爸爸。
為什么媽媽焦慮的比例如此之高?
一方面,男女之間的性別優勢不一樣,母親的觀察力和同理心更強,容易發現孩子的細微變化,孩子的學習、生活、成長,都能“如數家珍”,導致媽媽看到的問題比爸爸多;
另一方面,雖然“家庭教育”理念已漸漸深入人心,但是受傳統文化影響,男性總體在子女教育的參與度上,仍遠遠不及女性。參與的少,焦慮的比例自然就低。
雙重夾擊下,媽媽的情緒變得相對脆弱,容易“爆炸”。
雖然底層原因擺在這,但是媽媽的角色仍然有些費力不討好,一提到家長焦慮,很多人眼前浮現的是歇斯底里的女性形象。
小孩的日子不好過,仿佛成為了對媽媽的“專屬指責”。
很多媽媽感到委屈:我為孩子付出這么多,但是孩子不太理解我,反而更喜歡“豬隊友”爸爸。
如何走出這個怪圈呢?
平衡父母的分工職能遠遠不夠,因為受益人是孩子,不是你。
我們應該把一部分目光投放于母親的情緒健康。媽媽們一味付出的同時,調整身心,修養自己,才能更好地處理問題。
華師大心理咨詢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陳默老師認為,大家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做思考和改善:
如何放下“輸贏”的執念?
我是否焦慮?如何自診?
直面“高競爭感、低競爭力”的困境
01如何放下“輸贏”的執念?
“我的孩子要上一所好的小學。”
“在好學校里,我的孩子要排名前五。”
“別人超過他了怎么辦?”
一直以來,有個觀念叫做:我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它本質上是一種過于簡化貧乏的人生觀,只看到孩子的事業線,而忽略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線。
陳默老師提到,有一個媽媽特意找她問:為什么你說起跑線不重要呢?
陳老師回答,你若要討論起跑線,早在你懷孕的時候就已經來不及了。
這聽起來有些扎心,卻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是被裹挾的,應試教育下,我沒有辦法不焦慮。
這里我們思考一個問題:
80年代的應試教育,大學錄取率比現在低很多,十幾人里才錄取一個,為什么家長沒有很焦慮呢?
從宏觀來看,因為那時候溫飽問題剛解決,貧富差距不明顯。
如今,我們滿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質需求,開始追求精神生活,進一步觸達靈魂生活(比如藝術鑒賞力等)。
你努力向上,卻無法達到自己的期望值,于是產生了掙扎、擔心、恐懼,這也是是家長不自信的投射。
所以你在任何事情上都是不安的,這種不安最終濃縮在了你最在意的孩子學習上。
02隱性焦慮癥狀的“自診”
有人說,我不認為我是焦慮的。
以下是兩大隱性焦慮癥狀,可以供大家自查。
1、忍不住總愛講學習
當你家里有一個上學的孩子,是不是一百句話里有一半都會落在學習上?
是不是孩子從學?;貋?,只愿意關注他學習上的問題?
考前的兩個星期,你有沒有不停地講考試?“快點復習”、“快點做題”、“準備得怎么樣了?”……
對于孩子的分數,考得好有獎勵,考不好會忍不住擺臉色、斥責。
近年來,產生一個新名詞,叫做“考試焦慮癥”,孩子考前頭痛、胃痛、肚子痛,帶他去醫院,卻什么問題也檢查不出來。有的孩子平時表現不錯,每逢大考必不行,都是因為家長的焦慮折射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你在工作中,總有人在你耳邊催:“快一點啊”、“抓緊點”、“你效率太低了”,你會不會有心理負擔和壓迫感呢?
長期被催促的人,會有兩種極端表現:一:強迫癥。比如寫字的時候,擦了寫,寫了擦,要像印刷體一樣。二:什么都不主動做。你說一件事,他做一件事。
陳默老師提到自己的一個朋友,年輕的時候有很多愛好,但是沒時間,退休以后非常開心,一口氣報了三個舞蹈班,兩個聲樂班。原以為從此開啟了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但是有一天卻坐在沙發上拿著手機,看著舞蹈班打來的電話,哪里都不想去。
哪怕是你最向往的事情,如果被長期安排和催促,都無法保持熱情。成年人這樣,孩子亦如此。
2、和外界比,和自己比
另一種焦慮的癥狀體現在與外界的攀比上。
有人說:“我也知道過度攀比會讓自己心生不快,可是怎么克服呢?”
我們應該先明白一個道理,人是唯 一的,不存在可比性。
陳默老師提到自家小區里的一個老人。老人參加追悼會回來后,對她講:“他年輕的時候他看不起我,卻沒想到比我先走了。”
生命的最終,所有的比較都是沒有意義的。
作為媽媽,你的自信不源于“是否培養了更成才的孩子”,而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孩子好東西”。
放下“完美媽媽”的執念,用心呵護孩子,給予所需,就是一個好媽媽。
03直面“高競爭感、低競爭力”的困境
研究表明,母親的話具有很強的暗示作用,而且孩子是愿意為母親做“犧牲”的。
你明知道很困難,仍然想讓孩子初中或高中考入某個學校。
你在與他人交流這個問題的時候,孩子會有所感知。他也覺得自己做不到,想逃避卻不敢逃。
當孩子沒辦法達成母親的愿望,心里的負疚感是很重的。
在北上廣深等城市,“高競爭感、低競爭力”的孩子太多了,他們從小就要承受自我認知和社會坐標的落差。
面對這種困境,我們要怎么調整呢?
隨著《家庭教育法》的頒布和落實,越來越多的爸爸已經參與到育兒的過程中,陳默老師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送給所有父母。
一是,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真正意識到孩子長大需要等待。
其次,搞清楚你是什么角色,不要讓角色功能錯亂。比如當孩子還在尋求庇護的階段,父母卻爭著當教導主任。
再者,意識到父母自我成長的重要性。你的成長集中在負面情緒上、積極態度上、熱愛生活上、還是追求進步上?都會直接傳遞給孩子。
如同前面講到,父母如果沒考上某所高校,如果發自內心地遺憾,自己去備考,孩子看在眼里也會思考,究竟是游戲重要還是學習更重要。
做孩子的加油站。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就是加油;理解并開導孩子的情緒,就是能量補充。
堅守教育理想,擁抱時代變革
家長看過來!2022年度遠播教育第五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將于10月22日在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3F(浦東新區花木路1388號)盛大舉辦!歡迎家長們關注參與!更多IEIC大會詳情可點擊下方報名通道了解~
屆時眾多上海國際化學校、周邊浙江、江蘇熱門國際學校以及留學等教育機構都將齊聚,覆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國際本科留學等全階段。家長們可以在場與熱門國際化學校校長、招生官面對面溝通,干貨多多、亮點爆棚!歡迎有需要的家庭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