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上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
我的孩子在公辦學校讀書,卻總是跟不上學校的進度,成績也不是特別好。我擔心再這樣下去,孩子沒法應對高考的激烈競爭,在國內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那么該不該讓孩子轉學去國際學校,將來走出國留學的道路呢?我又擔心他適應不了國際學校的教學,如果以后再想轉回公辦學校,會有一定的難度。
帶著這樣的困惑,我參加了6月10日遠播教育主導的《名 校長論壇·教導有方圓桌派》第三期,其中包玉剛實驗學校總校長徐永初校長的分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包玉剛實驗學校總校長 | 徐永初
徐校長同時擁有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教育經驗,對體制內學校和國際路線都非常熟悉。對于不同升學路徑的選擇、如何激發孩子的興趣、是否切換賽道等問題,她都給出了值得參考的解答。
*為方便閱讀,以下內容以第一人稱呈現。
“體制內中高考”和“出國留學”怎么選?
無論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都要遵循教育部規定的國家課程標準要求。此外,每所學校依據不同的辦學理念和目標,都有其特有的教育模式與教學體系。
比如,包校注重中西教育有機融合,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中國國家課程+”,以中英雙語并行的教學模式既國家課程的主體地位,又創設條件,把國際公認的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習的評估理念融入教學當中。
包校高中階段為市教委認定的“國際課程試點學校”:開設IGCSE和IBDP課程,同時認真做好中國國家課程的政治、語文、歷史、地理四課程的教學與評價工作,也正實踐嘗試如何將國際課程與國家高中課程進行匹配融合。
當然,其他學校也是一樣的,通過整體的課程方案、課程架構實現本校的目標和理念。
因此我覺得兩種教育體系都有一定的道理,關鍵看每個家庭、家長的期待是什么,還有每個孩子的適應性、今后的出路方向怎么樣。
提供平臺和機會激發孩子的興趣和生長力
有些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興趣,但興趣不一定是你計劃好就能培養出來的,結果也不一定是你所要求的。如何激發孩子的興趣?我認為:
◆ 第一要留有空給孩子;
◆ 第二要給孩子自主機會;
◆ 第三要讓孩子廣泛地接觸到多種可能。
舉個例子,在剛結束的12年級畢業典禮上,有一個學生使用無人機拍攝校園景象,這一小小的舉動背后,其實是孩子成長的縮影。
在和這位學生交流后我了解到,他是八年級轉學進來的。由于不斷換新環境,之前還因為特立獨行被罰過寄宿,所以孩子從小的心路歷程有點創傷,剛來包校時不太愿意講話、很難接近。
但是其他孩子沒有歧視他,還在小組活動中慢慢發現了他的亮點:在攝影方面的取景、布局、光線處理得非常好。這不僅激發了他的自信心,而且讓他逐漸能跟同學們融洽相處。
在此之后,老師也經常鼓勵、幫助他參加一些社團活動。比如,他想參加一個的航拍比賽,得到了學校老師的一致認可與幫助。他在比賽中拿了一等獎,全世界范圍內被認定的只有600人,而且都是成年人,他是年齡最小的一個。
不僅如此,物理老師還引導他思考,在航拍過程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識、邏輯和構思如何?結果孩子在11年級到12年級間喜歡上物理,成績突飛猛進,并在IB學科里面學習了商業、物理和數學。
孩子跟我提到,從小爸爸會給他買船、車等模具型玩具,而媽媽愛好攝影,經常會給他分享各種故事。父母的行為給他提供了資源,并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后來在包校的學習,他也收獲了很多幫助和啟發。自此,這個孩子對將來的學校和專業選擇,有了非常篤定的方向。
這就是一個孩子憑興趣找到自身的生長力,并從興趣發展到情趣、志趣的例子。所以家長和老師不該刻意貼標簽或道德綁架,而是給孩子提供平臺和機會,激發他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孩子是否適合出國在哪個時間點做選擇?
另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孩子高中畢業以后要不要出國?只有高考成績不好的孩子才適合出國嗎?其實我認為,我們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天分。
我想起之前有個孩子,初中在男女混校讀,高中考到了包校的特色班。班里每個學生的天分不一樣,有偏文科的,有偏理科的,有均衡發展的,也有愛好小眾的。
這個女孩偏文一些,喜歡文學、詩歌,英語也不錯,但是她的數學特別差。當時班上有很多理科學霸,班主任恰巧還是數學老師,所以她的壓力非常大。這個孩子也特別有個性,抵觸課外補習,后來幾乎放棄了數學。
有一天她突然跟爸爸說我不考大學了,想報名音樂學院學聲樂。她的父母聽后十分焦慮,連忙跟各科老師溝通。
通過開會討論,語文老師說這個孩子在文學方面特別有鉆勁,看了很多世界范圍內文學大咖的著作。英文老師也說她有時會寫英文小詩,在這方面很有優勢。
于是,我們就讓她進了文學社做報刊、寫文章,還在詩歌大賽分享自己的作品。因為孩子喜歡唱歌,老師讓她在教育劇場活動中帶領班級表演節目,從寫文本到聲情并茂地演唱,帶動了整個班級的干勁。
這些活動也邀請了她的父母參與其中,他們沒想到孩子竟然還有這方面的特長和貢獻,并且成為了班級的明星,也大大提升了自信心。
等到選擇升學路徑的時候,我們建議這個孩子走出國路線。因為她的理科成績不太好,會拉低總分,在國內考不到很好的學校。
我們幫她挑選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文學專業,課程方向都是她擅長并感興趣的部分,孩子如愿拿到錄取,目前在多倫多大學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她后來告訴父母,很感謝包校老師給自己的建議和幫助。雖然每個老師都有學術專攻,但老師并沒有將思維固化在自己的學科上,也不把學科強加于人,而是鼓勵她發揮所長。
所以像這樣一類孩子,可能通過高考在國內拿不到985/211的名額,但是憑喜好和特長,可以申請到國外比較符合專業發展的大學,那我是建議把孩子送出去的。不一定非要去綜合排名靠前的大學,也可考慮一些小眾的文理學院。
是否有必要切換賽道難度如何?
關于切換賽道的問題,在我看來,如果孩子初中在公立學校讀書,到高中再進入民辦雙語國際學校完全可以。
拿包校舉例,我們把中西的教學方法融合得很好,在作業方面的操練性可能沒公辦學校這么多,但是思維性的培養一點不差。而且大多數學科都需要中考,有些小門類用的是自己的命題,但也要通過政府專業部門的審核。
但如果已經進入國際學校的初、高中,想要再返回公立學校,那是很難的。小學的難度還好,但是高中很難。
如包校的高中除國家規定的四門課程以外,全員實施的是IB課程。而公辦的高中完全按照國家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規定,更強調單科學科的結構體系,考試也依據課程標準大綱來考核,評價方式完全不同。
不過,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今年包校就出了一個1%概率的特例,有個學生的家長希望自家兩個孩子以后都在國內發展,孩子自己也不想考國外的學校。但是要拿到高中,必須完成10-12年級規定的課程。
雖然完全對接國內高考的難度很大,但包校的老師還是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同時孩子利用學校假期、暑假進行補課,父母也幫她選了一個機構來培訓美術專業,以后想報考中央美校。
出于愛好、內驅力和堅毅性,孩子高考結束后的估分挺不錯的,相信可以順利錄取中央美校。
我曾經問過她,如果以后還有這樣反向選擇的孩子,你有什么建議嗎?
她說,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哪怕今年沒考上,明年照樣考。經過在包校的學習,我能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再吸納另一個賽道的知識,另外就是要堅持,只要堅持下去相信總有發光的機會。
聽了徐校長的分享,一個個真實又生動的例子讓我記憶猶新。她一直提到,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為他們提供資源、平臺和幫助,從而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目標方向。
我想,我們家長也應該充分重視孩子的意見,而不是一手操辦孩子的人生。有時候,潛移默化的影響比直接說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