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創新如何驅動學校多元發展?最終的落腳點是個性化、多元化、高端化、規模化、全球化。
——摘自第六屆IEIC大會 白雪分享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高中分會副秘書長
遠播教育集團副總經理、遠播教育平臺事業部總經理
白雪 | 第六屆IEIC大會學校發展論壇專題報告
隨著教育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5萬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93億人。
近年來,ChatGPT等教育科技的迅猛發展,家長們的多元化教育需求與日俱增,對國內教育的改革進程產生深刻影響。學校發展如何面向新時代教育需求?如何構建人才培養的創新教育體系?成為每個學校管理者、教師、家庭都在關注的熱點議題。
在第六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中國民辦教育協會高中分會副秘書長、遠播教育集團副總經理、遠播教育平臺事業部總經理白雪女士分享了主題為《教育創新推動學校多元發展》的演講。她基于豐富的國際教育從業經驗,分享近年來對國內學校辦學的專業觀察報告,提供推動學校多元發展的六大建議。
觀察一:貫通培養,向拔尖創新邁進
觀察二:普職融通,向大國工匠邁進
觀察三:雙軌并行,向融合共生邁進
觀察四:內涵建設,向品質示范邁進
觀察五:集團運作,向品牌效應邁進
觀察六:跨境辦學,向海外市場邁進
*以下內容摘自白雪女士第六屆IEIC大會分享,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視角陳述。
從傳統到創新
學校正邁向變革的新高度
在陪伴遠播教育集團走過的16年中,集團業務不斷向上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因為我們一直在創新,包括本屆IEIC大會也有很多創新之處。今天我代表承辦方分享一個緊扣大會的主題——未來創新教育如何賦能學校的多元發展。
從遠播教育集團的戰略地位來看,這幾年集團在2G、2B和2C各個領域不斷前行。尤其在2B過程中,跟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國際學校、海外學校的交流和合作,得到了各個學校校長朋友們的大力支持與認可。
在跟全國各地校長的業務合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學校是形形色色的,今天我會把這幾年觀察到的一些結論分享給大家。
從網絡搜索指數結果來看,教育創新是一個被持續關注的話題,這幾年也一直非常熱門。
對學校來說,“教育創新如何促進學校多元發展”這個話題的關注度不斷上漲,并且這兩者在“同頻共振”。
圖 | 白雪女士 IEIC大會PPT分享
教育創新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每個學校圍繞要實現的教育目標,都會有自身的定位。包括教育體系、教育結構、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課程教材以至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等,各個方面共同促進了學校綜合的成長和發展。
通過這幾年的觀察,我們發現一些“黑馬”學校之所以能夠后來者居上,都是因為做到了創新。
未來真正能夠存活下來的學校都是需要不斷創新的,因為目前我們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觀察一:貫通培養,向拔尖創新邁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顯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基于此,我分享第一點觀察:貫通培養,向拔尖創新邁進。
首先,我想重新定義一下,拔尖不等于掐尖,早期培養不等于提前學習學科知識,將來時不等于現在時。
從縱向來看,就是初中、高中到大學的貫通銜接教學,包括我們跟教育考試院合辦的論壇,主要圍繞高中和大學的銜接進行討論。
從橫向來看,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大學先修課程、國際課程以及地方特色的創新課程,包含必修課、選修課和拓展課,相信每個學校在這方面都有自己的建樹。
在形式方面,這幾年特別倡導跨學科、項目制、導師制,包含“創新人才孵化基地”等形式。其實企業運作也一樣,這幾年我們的項目發展不僅僅停留于一個原始的組織架構,或者讓一個員工在這個部門永遠負責某件事,跨學科項目制將會成為管理的時代潮流。
另外,我們也發現有很多載體,從學院(如錢學森學院、英華少年科學院)、書院(如學森書院、碧泉書院),以及一些實驗班、特色班(如科創班、海航班、大千班)等。很多學校可能并沒有分層教育的意識,但其實已經在對學生進行一些分層的教育,比如設置了不同特色的班級。
最重要的一個核心關鍵是,著眼于“創新素養培育”,做好資源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校,企業等),多方合力,促進拔尖創新人才的多元協同培養。
圖 | 白雪女士 IEIC大會PPT分享
遠播翼生涯通過師資培訓、生涯課程建設、系統平臺建設、頂層設計及空間建設方式,專門為實現學生的生涯教育做規劃。目前我們的ToB、ToC業務都是圍繞生涯教育,還跟教育局做了相關案例。
圖 | 白雪女士 IEIC大會PPT分享
觀察二:普職融通,向大國工匠邁進
第二點觀察,這幾年,普職融通正在向大國工匠邁進。
這幾年職業教育的發展比較火熱,有些國際學校還把國際課程和職業教育做了關聯。原本大家可能認為職業教育的生源比較差一些,這個認知是不正確的。
從縱向培養來看,普通高考和職教高考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培養賽道。無論上重點高中,還是職業高中,最終目標都是讓孩子走向社會,能夠有一技之長。
在AI時代來臨的今天,尤其是ChatGPT技術出現以后,人才培養對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
而核心關鍵還是要推遲普職分流,關注生涯引領(因材施教,多元成才),打通雙向升學賽道,進出機制靈活,打造技能型社會所需人才。
圖 | 白雪女士 IEIC大會PPT分享
觀察三:雙軌并行,向融合共生邁進
雙軌并行,尤其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階段非常熱門,比如一些牛校,目前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都在往雙軌發展。尤其今年民辦學校的辦學模式不斷規范,所有的國際課程和融合課程都要有民辦學校的資質。
從縱向來看,很多學校都是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一貫制,形式也是一體兩用、共建共享,載體方面有普高部、融合部、雙語班、融合班。從小對孩子進行雙語教學,不僅要學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內課程,更重要的是對雙語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圖 | 白雪女士 IEIC大會PPT分享
下面我來列舉一些上海雙語學校,其實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定位。
比如星河灣雙語學校、諾德安達雙語學校、包玉剛實驗學校、世外中學,這兩年一些中間地帶的家長認為這幾所學校既不雞血也不卷,而且還是雙語教學,可能更適合孩子。
這些學校在國際教育賽道中的定位就很清晰,表示既不要那么雞血,也不要那么佛系,但會提供多樣化的課程。比如協和學校就設置了各種班型,有精英班、先鋒班、融合班等,融合班主要做國際課程,課程設置非常豐富多樣。
這幾年我們也在不斷盤點,接受雙語教學、未來不走高考路線、直接申請世界大學的家庭,這個市場究竟有多大?
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內地國際學校/國際部(含國際班)數量為1243個。數量最多的地區是廣東,其次是江蘇,上海排名第三,各個城市在雙語教學方面的數量還是非常龐大的。
另外,我們還發現中國出口留學生每年約60到70萬人,參加國際高中課程模式,在國內先讀高中過渡一下,再到國外去留學,這樣的學生也占到了64萬左右。
圖 | 白雪女士 IEIC大會PPT分享
觀察四:內涵建設,向品質示范邁進
關于內涵建設,向品質示范發展,我想每個學校都有這樣的訴求。
凡是時間越久的學校,都在往內涵去發展。無論是學校育人目標、課程體系建設、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方式變革、智慧校園建設等,包括今天這樣的學術論壇,也在想辦法為學校未來的品質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本次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的科技教育論壇以公辦學校為主,學校發展論壇以民辦學校為主,學生成長論壇以家長和學生為主。我們結合B端和C端的需求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從內涵建設辦學來看,最后的目標回歸到升學的結果上。
圖 | 白雪女士 IEIC大會PPT分享
接下來,我來介紹一下內涵建設成果比較顯著的學校——領科教育上海校區。
領科教育上海校區建于2005年12月,多年來培養了2000多名學生,其中超過90%都進入了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包含140位牛津和劍橋的學生,升學率很高。
觀察五:集團運作,向品牌效應邁進
這幾年,我們發現集團化辦學非常多,包括世外教育集團、楓葉教育集團、諾德安達、中黃教育集團等。
集團運作有利于形成品牌效應、規模效應,因為一所學校辦得好,并不斷去復制成功經驗,能實現資源共享、相互借鑒、優勢互補。
但我們也發現,在集團化辦學這條路上,有些學校的標準化建設做得非常好,也有一些學校的辦學質量參差不齊。
比如世外教育集團,直營學校有11所,托管學校有100所,得益于學校自身的優質辦學品牌,很多城市也在邀請它進行托管辦學。
圖 | 白雪女士 IEIC大會PPT分享
另外,在學校品牌建設上需要植入數字化。因為在一所學校的集團化發展過程中,內涵系統建設尤為重要。
比如遠播,在中國20多個城市迅速發展,每年舉辦80多場市場活動,并且每一場活動都是高質量、高品質的,說明我們的內涵系統化運營管理做得非常不錯。
同一個活動在全國8個城市同時開幕,我不可能每個城市都去,但我會知道哪個城市的活動效果比較好,哪個城市的活動效果有待提高,我們的內部系統化建設方面也在不斷發展。
現在遠播也開始從幫學校招生,慢慢發展為教學校招生。我們提供了一些運營工具、運營服務,比如小程序微站、企業微信二次開發、服務號功能開發及客戶管理系統,為學校招生進行賦能。
圖 | 白雪女士 IEIC大會PPT分享
當別人提到遠播的時候,我們的優勢是不是可以再進行一些規模化的拓展?對于這點,我們在持續進行一些創新。
觀察六:跨境辦學,向海外市場邁進
近幾年,我們發現在國際辦學的道路上,國外課程要引進國內,但國外的學生很少來國內讀書。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導國外學生能夠到國內來,這幾年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在這方面發展得非常不錯。
今年我們還發現很多教育投資者向海外邁進,通過總結國內過往多年成熟的辦學模式,在海外布局。
圖 | 白雪女士 IEIC大會PPT分享
比如世外教育集團,在中國既有直營校,也有托管校,在美國還開了一所學校——美國世外泉谷學校。
作為世外“中國心、世界眼”培養目標全球實踐的第一站,學校已在美國開辦五年,提供優質的AP和IB課程,并通過NIPSA、MSCHE兩大認證。這是世外教育集團積極探索中國文化和理念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嘗試;也是集團在海外的全球教育、文化研發基地;還是世外教育教師海外研修中心。
再比如,上海天華英澳美學校,按照“一體兩翼”的格局,確保了這些年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
“一體”就是“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直屬嘉華世達指導”下,開展“一個學校、兩種模式、三個全球校區”的未來人才、國際人才培養平臺。
“兩翼”分別是高中階段國際課程的英澳美學校以及本科階段國際課程的蒙納士國際本科課程。
英澳美學校在高中階段以及本科階段的辦學銜接得非常好,現在國際高中學生的體量也達到了一定規模,從升學通道而言,國內、國外都可以同時升學。像這樣的學校,當自身的辦學質量足夠強勁的時候,勢必要向海外拓展。
最后,我們一直”研究“學校,但我們不是真正的辦學者。遠播是一個教育服務綜合體,聚焦于學校的發展,無論是公辦學校、民辦學校還是國際學校。
在這個過程中,遠播作為國內大型教育集團,致力于起到引領作用。比如,我們希望凝聚力量幫助學校實現長遠發展,于是創設了“校長培養計劃”項目,目標在于幫助教育者們不斷學習和成長。
我認為,教育創新能夠驅動多元的發展,最終的落腳點是個性化、多元化、高端化、規模化、全球化。
未來,我們希望一如既往地與在座的教育同仁們攜手共進,共創美好未來,感謝各位對遠播多年的支持和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