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話不多說,小編先給大家分享幾句我的朋友圈里火爆轉發的“育兒金句”——
1
2
3
4
5
是不是覺得這些“金句”字字扎心,不明覺厲呢?
沒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金句女神”就是復旦高知網紅沈奕斐教授。
時值元宵和開學季,我們也送來了一份沉甸甸的的元宵禮物,請注意分享和查收!
想必你和小編一樣,對沈奕斐教授早有耳聞。今天讓我來為大家一起了解這位復旦高知女神。
沈奕斐
社會學博士。畢業于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現為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復旦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沈教授曾參加過以“性別平等”為主題的TED演講。
她也曾在“造就”演講,為女性發聲。
她在遠播國際教育的演講里,教大家如何在AI時代,做好父母。
沈教授有兩個孩子,女兒是學霸,兒子雖然還在小學階段,但是孩子的邏輯思維和反應能力比一般孩子都快。在即將到來的【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春季峰會】上海站上,沈教授將演講《早期教育中的玩與學》,和大家分享她的更多智慧,歡迎IEIC的所有朋友!
掃二維碼即可免費報名
沈教授演講精華(早教篇)
1 我并不反對正面管教,但我更提倡“優勢積累”
什么是“優勢累積法”?
在我看來,就是找到孩子任何一點優勢,并表揚他,讓它在孩子這里變成可復制的行為,不斷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量。孩子毛病實在太多怎么辦?我的答案是,假裝看不到孩子的這些缺點,但只要他有小優點,就要讓他清楚知道。因為,關注問題并不解決問題。
拿孩子寫字這件事舉例。
如果我們總愛在旁邊跟孩子說:“寶寶,你這樣寫不行哦,媽媽教你,這個字應該這樣寫。”“寶寶,姿勢要坐端正哦,這樣寫字才會更好看。”
……
看起來,家長說這些時候的語氣是溫和又具有引導性的,實際上,還是在挑孩子的錯。
在這里,如果用“優勢積累”的做法,應該這樣做:哪怕看到孩子坐姿不怎么好,字寫得不怎么樣,下筆也錯誤,但如果我看到孩子落筆是正確的,那么我就會說:“寶寶,你看你能把字都寫在框里了,很厲害。”
下次碰到他某個筆畫比如一撇或一捺寫得好的時候,我就會夸夸他這個筆畫下筆很穩。做錯了的話,就采取忽視態度。這樣一來,這些好的細節很容易就會變成習慣保留下來,而且孩子會越做越好。
現在很多人在強調正面管教,在我看來,正面管教的理論來源來自于西方,而西方心理學,建立的文化基礎是偏個人主義的。所以它更適合美國的孩子,雖然提倡溫和而堅定,但也強調“關注問題”,其實是不那么適合中國文化的。
在美國,不管是學校文化還是家庭教育的文化,是很少有人去批評孩子的,大家不會去關注孩子的問題。但中國文化其實是一個“挑錯”文化,中國媽媽天天在關注孩子哪里做得不好需要改進,我們關注的更多是“問題”。
在一個大家都比較挑剔,一直把問題作為關注點的文化中,如果你還強調“關注問題”,這就意味著孩子一直處于被挑剔的處境中,壓力是很大的。在學校被關注問題,在家里也被關注問題,他沒有美國孩子所享受的那個80%沒有原則的贊美鼓勵時間,他都在被尋找問題,即使你是很溫柔的提醒,但是再怎么溫柔,你依然是在找差錯。孩子依然不爽。
2 在游戲中學習,孩子學得較快
信息化時代,信息其實是較不值錢的。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背誦很多知識性的內容,沒有太多意義。孩子以后的發展,我認為,都是“玩”出來的。所以我一直對家長強調說,游戲很重要,學習也可以在游戲中實現。
那么,怎么能夠讓家庭里面有游戲化的概念出來呢?在我們家,我們和孩子們玩各種桌游,比如卡牌,棋類游戲等。拿數學學習來說,低年齡段的數學無非就是計算,近似值這些知識點,完全可以在游戲中解決。我兒子的幼小銜接就是在我和老公陪著他玩的過程中做好的。
除了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學習,我認為,游戲還有另外兩個好處:
1、增強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子關系;
2、玩游戲也是教育孩子的過程。
一個人的成就感,很多時候來自于工作和職位。但幸福感,主要來自于家庭。
3 做家長更要培養批判性思維,理性思考
很多專家都在強調跟孩子的智慧溝通,我認為,智慧溝通的前提是家長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理性思考問題,學會啟發式提問。要學會這種批判性思維,首先要確定問題到底是什么。
比如處理孩子拖拉問題,我們要先了解,孩子拖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解決拖拉問題的時候,起碼家長要知道自己家孩子的問題到底在哪里。
1、孩子個性本身是慢吞吞的
2、父母的節奏與孩子的節奏不一樣,有時候并不是孩子慢,只是與父母的節奏不一樣而已。
3、孩子碰到問題,自己沒辦法解決,他困惑了。這種尤其是在做作業的時候出現得多。
4、就是孩子故意要跟家長對著干。
我們只有知道問題到底是什么,才能去尋找解決的辦法。
好了,今天對于沈教授的介紹就暫時到這里。
艾老師還是想告訴各位IEIC的朋友,【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春季峰會】即將啟動,除了今天介紹的沈教授,還有很多大咖嘉賓會親臨現場,為你支招,我們不見不散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