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劃孩子的升學道路時,我們首先要把目標明確下來,只有結果明確了,我們在過程中才能夠最 大化地匹配路徑和軌道。
——摘自第六屆IEIC大會 苗嘉偉分享
遠播教育集團國際教育事業部副總經理
苗嘉偉 | 第六屆IEIC大會學生成長論壇主題演講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方面,每一位家長都不敢掉以輕心,為孩子規劃教育升學路線時總是殫精竭慮,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才。
但是在做教育規劃時,父母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不知道去哪里尋覓答案。
◆ IB/AP/A-Level/加拿大......不同國際課程有何差異?
◆ 哪種更適合自家孩子?
◆ 如何評估孩子的學術能力,更好地規劃教育之路?
在第六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遠播教育集團國際教育事業部副總經理苗嘉偉先生分享了主題為《辨析不同教育體系差異,為孩子生涯規劃領航》的演講,多維度分析了不同教育體系的差異,為孩子的升學規劃提出了專業建議。
*以下內容摘自苗嘉偉先生第六屆IEIC大會分享,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視角陳述。
家長和學生如何辨別和選擇
不同國際化課程體系?
我認為,上海的家長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教育資源豐富的城市。在這里,學校會利用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保 證我們的孩子能在學校里取得階段性的成就。
在孩子的成長路線上,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最后考慮是在國內讀大學還是出國留學,整條路徑上的每一個選擇可能都是不可逆的,因此對于家長來說,往往希望在每一個環節都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圖 | 苗嘉偉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很多孩子可能在學習過程中,會發現自己不適應這個體系,于是開始考慮是否要轉學或者調整目標,這對于每一個家長和孩子都是挑戰。
根據我多年的從業經歷來看,上海的家長是比較專業的,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家長,應該都可以比較清晰地把現在主流的國際課程框架,包括未來的升學路徑,以及對于孩子的規劃講解清楚。
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更加客觀、在遵循孩子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做出更好的判斷——是選擇高強度、高壓力的體制內路線?還是選擇雙軌路線?亦或是堅定地選擇國際化教育路線?
我覺得,只有適合孩子的才是最 好的。
今天也有很多學校校長來到現場分享,還有眾多國際學校老師們答疑解惑,我們可以發現,如今的國際學校已經囊括了豐富的課程體系,從而在可控的時間范圍內,幫助孩子尋找更適合他的路徑。
在此,我分享幾點建議,家長們可以酌情參考:
第一,從學校開設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等方面進行判斷和選擇。
第二,結合學校課程的培養目標以及家長和學生對這項課程的認可度兩方面進行評估。
第三,基于孩子學習的興趣和風格進行選擇和判斷。因為每一個孩子的發展路徑都是不同的,學術要求和挑戰程度的差異往往決定著未來的升學結果,以及最終孩子的職業發展,這些可能更考驗家長。
第四,根據課程的學術要求和挑戰程度,判斷孩子是否能適應學校的學習和生活。
第五,綜合考慮未來的升學規劃,來決定孩子的課程體系。目標是美國大學,就以AP課程為主;想要留學英國,就以A-Level課程為主......在申請階段會更加簡潔高效。
圖 | 苗嘉偉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IB/AP/A-Level/加拿大... 不同課程體系辨析
接下來,我想具體分析一下目前的幾大主流國際課程。
首先是IB課程,不論是學術難度還是全球認可度,它都是比較高的。
第一,IB課程的一個教學維度就是要培養“全人”。在這樣的目標導向下,它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等。
對于家長來說,這樣的培養邏輯是比較滿足他們的期待的,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依舊要判斷他自身是否有這方面的潛質,在某個方向上能有比較好的突破和發展。
第二,IB本身也是國際文憑組織的一個課程,所以它對于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全球信息的閱讀能力,都有較大的考驗。
在IB課程體系中,從幼小階段的PYP課程就開始考驗孩子的能力,從整體信息收集、不同信息的比對到最終生成課題,并且輸出一份階段性學習報告,難度還是相當大的。
第三,在IB課程體系中,同樣會考察學生對公益項目的投入和服務,在社會層面擔任起一定的角色和價值。
另一個比較主流的課程,就是美高AP課程體系。這門課程在國內的發展,也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在十年前,絕大多數開設美高AP課程的學校,主打的是原汁原味、原版引進。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家長們對于這項課程也有了更新的認知和要求。
美高AP課程對于學生來講,更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及過程性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考試成績相差幾分,可能并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最終的結果是通過多維度考量后得出的。
從上海很多美高學校的學生表現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大部分學生都是比較有個性和想法的,不少學校都開設了大量以興趣為導向的社團,這些社團同樣可以影響到學生后續的專業選擇以及未來的職業傾向。
所以美高課程的優勢,在于它的學科多樣性,現在國內的美高學校基本上都會開設至少十門的AP課程,幫助學生確定興趣和熱愛,不斷探索深耕。
除此之外,英國A-Level課程也是廣受中國家長歡迎的國際課程。英國教育本身偏應試,容易與國內教育體系的課程銜接,我們也可以更清晰地幫助孩子確定相應的目標,以及他達到這個目標所需要的分數要求。
圖 | 苗嘉偉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最后,加拿大課程近年來很受家長們的歡迎,相比于其它三大課程,也有自己的優勢。
第一點,加拿大課程更側重平時成績,因此在課程評價上趨向多元化。這種多元化表現在課程設置上,就是在學術課程之外,設置了許多強調實際能力的課程,更強調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思考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
第二點,加拿大課程強調學科平衡,讓學生涉獵不同領域,培養全面發展的能力。
第三點,加拿大處于英聯邦,但它又在北美,所以在學習周期、考試時間等系統設置上,是跟美國比較接近的。
例如在疫情期間,就有大量美國本土的高中畢業生申請到加拿大讀大學,這說明在北美體系里面,兩者是互通的,學生們的未來選擇也就更加多元。
第四點,加拿大課程對于學生的考評以及后續的大學申請,整體難度是比較適中的,適合大部分孩子的綜合能力培養。
圖 | 苗嘉偉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針對以上這些不同的課程體系,我總結了一下它們的就業和升學前景:
相對來說,IB、美高AP、A-Level課程對于學生的某些專業是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加拿大課程則比較強調解決問題和實踐能力。
在升學上來講,不同課程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無論學生畢業于哪一種課程體系,都可以自由申請不同國家的大學。
圖 | 苗嘉偉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回國就業,極大地增加了就業競爭,也催生了家長們的焦慮和疑問。
在我的從業經歷中,經常會遇到家長們問:我的孩子適合什么課程?針對這類疑問,如果沒有經過一個系統性的思考或者評估,我是很難回應他的。
作為家長,如何評估
孩子的學術能力和學習習慣?
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鼓勵孩子自我反思。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定期回顧過去一個階段的表現,看看他表現出了哪方面的特長和優勢,這部分是很容易建立學業自信,給予他后續學習的自驅力。
此外,我們還能通過回顧發現孩子的某些不足之外,這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階段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第二,學術成績。家長們要階段性地總結評估孩子在學校的學術成績,考量他在不同學科中的表現,以及是否能夠應對學科的挑戰。同時,也要注意評估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投入程度,這對于學術成績的提升同樣重要。
第三,自主學習能力。由于不同學科的考核標準各有不同,而且隨著年級增加,學業挑戰也會越來越大,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要側重評估學生自驅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圖 | 苗嘉偉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第四,學習效果。學習的效果就是前面所有過程的最終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多個維度進行效果評測,從而判斷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水平。
第五,學習動力和堅持力。未來的挑戰總是充滿未知,對于學生來說,不可能有明確的ABCD選項,只有他具備了足夠的自主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第六,反饋和建議。學習最后其實會形成一個循環——通過孩子學業的反饋以及周邊家長、老師、同學的客觀評價,他們能對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形成客觀認知,從而在下一個階段更好地幫助自己提升。
歸根結底,所有評測的目的都是為了從孩子身上獲取真實的反饋,但很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后,很容易因為一些話題而和父母產生沖突,以至于關閉交流溝通的通道,這就會導致家長們對于孩子的興趣和專業存在錯誤的判斷。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評測結果其實是孩子某一個階段的反饋,并不是完全準確的。每個人的發展都是階段性和動態的,尤其是對于成長中的孩子,會隨著他們的學業發展和學校角色的深入而產生巨大的變化,所以更有必要在不同的階段進行多次評測,更真實地了解孩子的情況。
不同學段的孩子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相信今天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這個問題。
這是我們為一位明年要升初中的學生所做的規劃時間軸。其實大部分上海家長都能意識到提前規劃對于孩子發展的重要性,大家都不想在升學和成長道路上越走越窄,選擇國際教育路線也是想給孩子更多的可能。
圖 | 苗嘉偉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因此對于孩子的每個升學階段,都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往往還需要準備大量的工作。
下面是初高升學時的規劃時間軸,又是一個更加關鍵的階段,很多家長從今年10月份開始一直到2025年6月,幾乎要提前兩年做準備。
圖 | 苗嘉偉先生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在這兩年里,我們可以從學生在初中的學習、面臨的問題等多方面入手進行規劃,但是有一個前提:我們要把目標明確下來,只有結果明確了,我們在過程中才能夠最 大化地匹配路徑和軌道。
對于目標為國際學校的家長和同學來說,大部分學校都會設置入學考試(包括筆試和面試),在這方面大家也需要做好前置準備。
在此,我也總結了一些建議,有意向選擇國際教育路徑的家長可以參考一下:
適應新環境:積極面對和適應不同的學習方式、文化和社交環境。
語言能力: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利用課余時間參加語言交流活動和語言課程。
學習計劃: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敢于尋求幫助:如果遇到困難或有問題,不要猶豫尋求幫助。
多元化參與:積極參與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和社團組織。發展興趣愛好,培養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跨文化交流:培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尊重和欣賞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了解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拓寬自己的視野。
提前規劃:尋求指導,制定適合自己的升學計劃。
自我照顧:不要忽視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壓力釋放方式。
最后我還是要強調,一定要提前規劃,這是所有事情的基礎,提前確立目標更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