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培養過程,要從最上面即“創造知識”開始,以此為目標向下展開,評估實際的操作和每一個步驟。
——摘自第六屆IEIC大會 Dr. Mark Kornbluh分享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教務長兼學術事務高級副校長
Dr. Mark Kornbluh | 第六屆IEIC大會學校發展論壇專題報告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于教育孩子從背誦開始學習。背公式、背單詞、背唐詩三百首……中國的孩子似乎從小就開始了漫漫“背誦”之路。
然而,最新的美國大學研究卻推翻了這一傳統的學習路徑,認為學習,應當“倒過來”,從創造知識開始,往下推衍,來進行學生的教育培養。
這一顛覆傳統認知的教育路徑具體如何展開?
在第六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美國韋恩州立大學教務長兼學術事務高級副校長Dr. Mark Kornbluh帶來專題報告《未來青年科學家的核心素養培養》,介紹了韋恩州立大學在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培養科學家的舉措,提出學習應當以創造為出發點,通過團隊協作、科研、實習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力,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教育啟示。
*以下內容摘自Dr. Mark Kornbluh第六屆IEIC大會分享,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視角陳述。
學習,應當從頂層“創造知識”開始
首先給大家介紹下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韋恩州立大學坐落在“汽車之城”底特律,有150多年的歷史,是美國100所主要的科研型大學之一,擁有美國歷史悠久的醫學院和享有盛譽的工學院。
韋恩州立大學由13所不同的學院組成,共設有350多個專業。學校非常重視國際合作,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擁有1200多個國際學生。
圖 | Dr. Mark Kornbluh IEIC大會PPT分享
韋恩州立大學位于“汽車城”中心位置。如今,底特律已經從汽車制造業轉變成了汽車和工程方、科研中心,韋恩州立大學也隨之成為二十一世紀高科技中心,圍繞新能源汽車及其他高科技領域做研究。
那么,我們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培養科學家?
一般來說,人才培養的知識進階過程,是從最 底層的能力,即對知識的記憶開始的,往上一層,是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然后是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再分析能力、判別能力,直至最上面一層,對知識進行創造、創新。
圖 | Dr. Mark Kornbluh IEIC大會PPT分享
按照這個進階過程,我們對教育的認知是先要把知識記住,然后才能應用,但如今,這個過程已被完全顛覆了,因為我們隨身帶著手機,可以迅速地從云端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所以,現在,我們認為知識的培養,要從最上層即“創造知識”開始,以此為目標再往下展開,來評估實際的操作和每一個步驟。
其中,有一點尤為重要,即我們必須知道在數字化時代,哪些方法可以為我們學習所用,以及這些方法有哪些局限性。
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方法
和世界上其它科研型大學一樣,韋恩州立大學將著眼點放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影響上。
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認為這些方法可以在將來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起到重大作用。
第一,團隊協作。以前,我們認為學生只需要自己學習就可以了,學習后即參加考試,如果一群學生在一起,以團隊為單位進行協作學習是作弊的行為。但如今,我們發現,當學生進入社會、工作中后,必然會有團隊協作的部分,學生必須具有團隊協作的精神,所以,我們把團隊協作能力的建設放入了課程中,希望學生可以具備和不同團隊、不同類型的人進行合作的能力。
第二,團隊競賽。但我們的做法是將它放在了日常的課堂中進行。不同于以往,老師在講臺上授課,學生在下面聽,我們將課堂改成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可以讓學生隨意組成團隊進行小組協作。
第三,創新力。我們認為,創新力是一種高水準的能力,所以將創新力培養設計在課程之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進行研究。
圖 | Dr. Mark Kornbluh IEIC大會PPT分享
第四,科研活動。我們從美國的一個醫學研究學院得到啟發,重新思考教學方式,不再讓學生像以前那樣死記硬背公式,而是讓他們用科研的方式進行學習,在科研課題中慢慢找到知識,再根據科研課題來建造知識、學到知識。與此同時,我們還會為本科生提供科研機會,讓他們與科學家、教授們一起進行科研活動。
第五,海外學習。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力,我們設計了海外學習的課程。海外學習的經歷,可以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能夠學會在不同的情景下如何處理問題,這對學生的創造力培養非常重要。
韋恩州立大學歡迎來自全世界的國際學生,他們不僅可以在校園學到不同的知識,也可以把各自國家的文化帶到校園里,豐富校園文化。
第六,實習、實踐對學生的學習同樣十分重要。因為學生可以通過實習得到知識實際應用的機會,而且能夠在實習過程中通過導師指導,學到實際的技能。傳統的考試方式,是無法讓學生得到最 高層的思維能力的,必須通過畢業實習或實踐課程,將他們所學的知識融匯其中,才能真實地反映他們的掌握情況。
第七,社會學教育。如果想培養真正的科學家,就必須讓學生能夠了解社會科學,以及所學的知識在社會上的真實應用情況,這就離不開社會學教育,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的發展。比如,在疫情期間,單一的醫學知識解決不了社會各個方面的疫情相關問題,必須了解社會民生,對不同階級人們的經濟情況、地域對疫情的控制和解決情況等有所掌握,所以不同的國家對疫情的處理政策是不同的。
最后,科學與道德觀是分不開的。我們要讓科學家和學生們了解,尋求真理的同時,也要遵循道德的準則。
圖 | Dr. Mark Kornbluh IEIC大會PPT分享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我們在高等教育中重組了教育理念,認為學習不一定要從原來的背誦、記憶開始,而是要從高層的創造開始。這一點對于所有人而言,對于將來想要培養科學家而言,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