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創新人才需具備非智力因素,如堅韌性、意志力和情感能力。未來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讓知識和技能服務于更廣泛的社會需求。
——胡衛 第六屆國際特色學校行業年會主旨報告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長三角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 —— 胡衛 | 第六屆國際特色學校行業年會主旨報告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我們知道,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 大的教育體系,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已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水平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這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然而,中國教育仍然面臨不少挑戰。當前教育與就業間存在顯著的供需矛盾,大量畢業生難以勝任高技能崗位,高端人才錯配問題突出。
因此,需要我們審視教育外部環境的變化。
首先是政策調整,2016年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法規和新政,標志著我國教育進入了新時代。懷進鵬部長曾指出,新時代的特征包括“從政治上看教育、從民生上抓教育、從規律上辦教育”。以“民生上抓教育”為例,近年來的目標很明確,比如學前教育追求普惠。2018年,中央提出要逐步以政府辦學為主導,到2022年,學前教育的普惠程度已經超過了85%。義務教育方面則提出了“優質均衡”的要求,特別要解決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均衡問題。農村教育當前面臨“村空、鄉弱、城擠”的問題,學位資源錯配現象突出。
此外,學生學業負擔加重。不斷延長的教學時間和過重的學業壓力,既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又限制了他們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此,教育部提出了“雙 減”政策,而一些根本性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普通高中教育面臨知識“窄化”,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也面臨著教育“窄化”和技術“窄化”的問題。全國1%的高中占據了清華、北大50%的本科生錄取名額,這些“超級高中”通過題海戰術和軍事化管理,輸送孩子進入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等學校,但也因此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了高中教育多樣化發展的重要性,這也是當前政策的調整方向。
人口結構變化也對民辦教育提出新挑戰。2021年以前,各地一直在為“入學難、入學貴”而擴建幼兒園,但隨著2022年以來的出生率下降,未來高中階段學生數量將有所增長,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數量會減半。這些變化都對教育資源的配置提出了新要求。
知識更新和科技進步也影響著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在2024年的政策報告中列出了18項重要科技成果,包括先進的算力和人工智能。ChatGPT時代正在顛覆我們的教育;PC可以讀取、分析,甚至完成工作,辦公室將實現自動化;人工智能還能實現多語言同步交流;機器學習和情緒識別等技術甚至可以提供情感支持。教育需適應這些科技進步帶來的變革。
當前教育仍然存在兩個現實困境。
第一,仍是以適應工業社會為主的傳統教育。教育像流水線一樣運作,學生通過標準化的課程教學和考試評價最終成為“標準化的人”。這種傳統教育的模式在許多所謂的國際學校中仍然存在,有三個特點: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學生的知識來源單一,課程知識“窄化”。
第二,教育體系帶有明顯的計劃體制痕跡。學校資源幾乎完全依賴政府配置,學校和政府部門高度同構,導致校長和教師大量時間被各種行政事務所占用,教學質量受到影響。據北師大的調研,教師花在教學上的時間不足30%。當前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推動的,沒有很好地激發跟教育有關行為主體參與教育、管理教育、投資教育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激發全社會的內需動力和創新活力。
在學校國際化的生存發展路徑上,我認為教育改革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構建教育話語體系。我們要融合國際理念與科技,重塑教育話語體系,傳承優秀文化。要結合新時代、新任務、新使命,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等理念融入到國家教育自主創新的話語體系。
第二,完善教育理論體系。要提升教育理論研究水平,解決人才供需矛盾,交叉培養創新人才。有兩類課題亟待關注和研究:
一是人才供需適配性問題:需求發展迅速,技術日新月異,知識也在不斷更新,不斷跨學科融合。要做好人才培養,需要在資源配置、課程設置中積極響應。
二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體化推進問題。科學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輔相成,內在具有一致性。
第三,建立課程靈活調整和人才創新培養機制。
要靈活調整課程設置,打破壁壘,實現學科交叉融合。知識迭代、科技發展下,有兩類課程很重要,一是科學課程,一個是核心課程。以IB課程為例,科學課程與核心課程共同構成課程群落,各類課程均具選擇性。
要重視學生非認知能力培養,教育方式需改變,從“填鴨式”教學轉向項目學習和主題研究。
最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式需要調整,要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當前的科創教育集中在少部分學生身上,通過考試競賽把尖子學生集中選拔,并進行高強度訓練。這樣只能強化學生的應試能力,而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素養。真正的創新人才還需具備非智力因素,如堅韌、意志力和情感能力。未來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讓知識和技能服務于更廣泛的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