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的根本使命是為國育才。開展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明確并強調這一使命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注重辦學特色,立足中國實際,深入思考:國際教育該如何辦?為誰服務?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以及采取何種方式進行人才培養?
——王殿軍 第六屆國際特色學校行業年會主旨報告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國際特色學校分會理事長、國家督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原校長王殿軍 | 第六屆國際特色學校行業年會主旨報告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人口下降、以及人工智能的迅猛崛起等多重挑戰。教育從業者必須掌握新技術,以應對這些變化,否則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還是管理層的決策,都應該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優勢的同時,注重發揮人性化的作用。
圍繞這個話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國際教育的根本使命是為國育才,開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就是明確并強調為國家育才的重要性,否則就容易偏離初衷,失去教育的立足之地。
國際教育確實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留學目的地的選擇、學生群體的多樣性、外教資源的稀缺以及成本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加強雙語教師的培養,以減少對外教的過度依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并非所有外國面孔的外教都能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他們的教學理念、熱情和專業水平可能并不如人意。
國際教育的發展機遇也是巨大的。中國的應試教育短期內難以改變,這為國際特色學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靈活的機制、豐富的課程、科學的育人模式和先進的技術,培養出具有世界眼光、世界水準和家國情懷的人才,就能更好地鞏固國際教育的地位、凸顯其價值和作用。
與之相對應的,如果國際教育變成了洋應試教育,只關注標準化考試的分數,讓孩子上各種培訓班,那么這種教育就沒有意義。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凸顯國際教育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為人才培養改革的先鋒隊。我們要強調特色辦學使命,站在中國大地上思考:國際教育該如何辦,為誰服務,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
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不能只關注招生、師資等日?,嵤拢m然這些問題不可忽視,但更需要明確的是發展方向的問題,這才是生存的根本。
在國際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更要強調其教育屬性。國際特色學校在借鑒和比較國際教育的同時,致力于提供優質教育,確保學生身心健康。這一基本要求在傳統教育體系中往往難以實現,在“唯分數論”的環境下,他們往往缺乏足夠的活動時間。
接下來,我將從幾個方面探討人才培養問題。
隨著AI時代的到來,國際教育從業者需要迅速適應,避免AI成為應試教育的“幫兇”,加劇學生負擔。我們應利用AI技術改變應試教育,優化育人模式,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技術應助力我們擺脫“唯分數論”的困境,而非陷入新的分數追求。
我們必須關注現代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在國際教育領域。人和機器畢竟不同,在教育的過程中更需要發揮人的優勢,證明國際教育的獨特價值,重視機器無法取代的素養能力。
這些素養,包括價值觀、人際關系和學術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價值觀,機器是很難實現的。只有真正貫徹國際教育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我們應首先考慮行業需求。盡管目前存在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但對于優秀學生仍需重點宣傳,展現國際教育的價值和影響力,以糾正對國際特色教育的偏見。國際教育應成為中國教育體系中獨特的、具有國際標準的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突破應試教育的局限。
其次,外教在管理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進一步凸顯了培養雙語教師的緊迫性。作為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國際特色學校分會理事長,我期望未來能培養出我們自己的雙語教師,正如新加坡國際教育的成功案例所示。新加坡曾依賴外教,但后來他們認識到,培養真正懂得國際教育、具備雙語能力的本國教師,比依賴外教更具有長遠價值。
去年我們帶著校長領導力班去國外學習的時候,體驗了英國教師培養體系的先進性,該體系從發展動力、教育理念、教學能力、教育能力、專業功底等幾個方面賦能教師,并特別強化雙語教學能力,值得我們學習并思考。
作為既管理過公辦學校又管理過國際學校的校長,我深信國際學校具有巨大潛力,但校長的能力和遠見至關重要。因此,學校必須制定校長培養計劃,以提升其領導力和戰略視野。
特別提醒大家,保生存、保發展最主要原因是行業要自律。教育本來就是要塑造人的,人不可能沒有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不可能沒有國別,所以在這點問題上,大家一定要重視。
最后,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建立中國自己的國際教育認證體系,目前,國際教育認證體系中常提到的Cognia、WASC等都是國外的標準,它們與中國市場和教育實踐存在差異,難以準確評估中國國際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讓學校用心、政府放心、家長安心,需要有標準,需要有質量保障體系,需要有評價評估體系——這標志著中國教育認證向國際化、專業化邁出的重要一步,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開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