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一詞大家都不陌生,當普遍內卷上升到過剩內卷,“家校社”如何協調配合,才能更好地守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在第七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各位心理教育專家與校長以《過剩內卷時代,如何守護孩子的心靈?》為題進行了精彩的圓桌分享,從源頭剖析內卷成因,直面孩子的心理問題,提供有效解決之道。
主題
《過剩內卷時代,如何守護孩子的心靈?》
主持人
上海教育電視臺主持人夢然
圓桌嘉賓
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特聘督導陳默女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黨委書記、北師大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主任喬志宏先生;領科教育上海校區副校長沈敏靜女士
圖 | 主持人夢然、陳默女士、喬志宏先生、沈敏靜女士(從左至右)
過剩內卷時代,家長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矛盾點在哪里?
陳默:我們為什么會“卷”?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有多少?如今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很多沖突。家長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也許是一個醫生,也許是一個工程師。可是201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他不一定想要成為“有用”的人。
我認識一個北大畢業的女孩子,在家里7年沒上班,有人說她啃老,是一個“沒用”的人,但她獨 創了手工藝術作品,被稱為“藝術大師”,她只是沒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樣子生活。如果你不真正了解你的孩子,這種矛盾就會一直存在。
圖 | 陳默女士分享
孩子到了大學階段,內卷對他們的影響會減弱嗎?
喬志宏:從中學階段“卷”上來的大學生,其中有一批會繼續卷績點、卷競賽、卷保研,有一批會徹底躺平。這兩種做法都有點問題,因為他們可能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某種專業,這是缺乏自我認知的表現。
成長經驗的匱乏,會導致大學生出現情緒問題、行為問題、學習無動力的問題等等。我們要提前培養孩子的內在主動性,讓他知道為什么努力,如果他的內在主動性沒有被發掘,外部卻強加給他過多的壓力和負擔,這不是教育,而是傷害。
圖 | 喬志宏先生分享
我們應該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價值觀,讓他在內卷的大環境中,正確認識到學習的意義?
沈敏靜:“卷”是一種時代現象,人要適應時代嗎?家長是很無奈的,如今優秀的孩子太多了,整體水平比我們80年代上大學的時候高出一大截。
在現有的評價體系里,分數確實很重要。如果你想讀大學,就需要這塊“敲門磚”。如果你不想讀大學,有沒有更喜歡或者擅長的事情去做。孩子需要對此有一個清楚的認知。
家長則需要去思考:“卷”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標是讓孩子考出多少分,還是培養他成為什么樣的人。同時,我們不要把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內卷時代,我們需要一起適應“大環境”,同時創造更好的“小環境”,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
圖 | 沈敏靜女士分享
和以前相比,我們的教育資源更豐富了,為什么反而更卷了?
陳默:曾經有一個媽媽跟我說:“沒辦法,我不得不卷。”我問她,你當年考大學時的錄取比例是多少?她說,大概十幾個人里錄取一個。我又問,那你的母親管過你的學習嗎?她回答,幾乎不管。
問題來了,當年的大學錄取比例那么低,家長不管;如今的大學錄取比例非常高,家長反而坐不住了。為什么?
人的生命有三個層次:物質層次、精神層次、靈魂層次。
現在,我們的物質層次基本得到了滿足,開始上升到精神層次。追求精神層次的我們,沒有什么事情是不焦慮的,買房子焦慮,買車子焦慮,個人升職也焦慮。孩子的學習問題,只是濃縮了我們最強的焦慮點而已。
如果孩子是被一路“卷”大的,到了大學階段應該如何發展?家長還需要繼續干預嗎?
喬志宏:大學是幾乎不講“家校社協同”的,家長包辦得越多,越會妨礙他的成長。大學要培養一個自主、自立、自強的成年人,無論是學習管理、生活管理,還是個人目標管理,都要求學生自主完成。
大學的四年,是學生真正有機會做自由探索的四年,既不能躺平,也不能隨大流去“卷”。
我們要基于個人的天賦、優勢、特長,結合大學的教育資源,發現興趣,發掘能力,清楚自己做哪些事情能夠獲得成就感、勝任感,用內在動機引領個人發展,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人生。
我們的學校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幫助學生保持心理健康?
沈敏靜:在幫助學生減壓方面,很多學校都有比較成熟的措施,我來講幾個比較實際的做法。
第一,“創造小環境”。比如進行分層和分類教學,讓學生擁有選擇權。我們不要用一張試卷評價所有孩子,喜歡藝術的去學藝術類的課程,喜歡體育的去學體育類課程。
第二,重視心理咨詢建設。之前有人問我:為什么領科配了4、5個心理咨詢師?他認為已經是高配了,但我認為仍然不夠。現在孩子心理問題頻發,需要做更及時的心理疏導。
第三,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為什么馬拉松運動員很少有焦慮的?分泌多巴胺,可以令人更加積極向上,這也是有效緩解焦慮情緒的途徑。
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長的心理出現問題,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陳默:一個焦慮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焦慮的家長。有的孩子平時學得很好,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試就“滑鐵盧”,什么原因呢?家長應該反思一下。
焦慮的家長是什么樣子的?孩子只要回到家,100句話都講學習。如果你是這種家長,你的孩子很有可能面臨以下問題,比如考前頭痛、胃痛、肚子痛,害怕考試,逢考必失誤。
談一談如何給家長做心理干預?
喬志宏:焦慮來源于對未知的恐懼。家長對未來的擔心,會轉化成對當下的焦慮,所以第一步,家長要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比如,跟孩子交談時,是否無意識地聲調變高、語速加快。
當你察覺到自己的負面情緒后,需要馬上撤離現場,不要再去影響孩子。當孩子本身處在一個很緊張的狀態,能夠幫助他的,只有另外一個比他穩定的人。
情緒體驗是自信心的重要來源。如果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很開心,就會更加主動,從而提高成績。但家長往往無法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甚至創造了一個煩躁的學習環境。我們要做一個有修養的家長,不斷地自我修煉,著眼于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