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先養水,作為管理者,我們的工作是養好水——水即整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平和的校園文化是“平而不庸,和而不同”,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提出了“五自精神”:自主、自由、自然、自省、自信。自主是核心,所有的目標都指向自主性。
——萬瑋 第六屆國際特色學校行業年會分享
*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校長萬瑋 | 第六屆國際特色行業年會分享
*本文為萬瑋校長參加第六屆國際特色學校行業年會的演講回顧,為方便閱讀,下文以第一人稱敘述。
這次和大家分享的主題,其實也是我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到底應該關注什么樣的品質?這個問題,其實也常被很多人提及。
我的回答,只有三個字:主動性。
01人工智能究竟是工具,還是主體?
我們不妨從一個問題切入:人工智能究竟是工具,還是主體?
關于這個問題,有人悲觀,有人樂觀。馬斯克就是典型的悲觀派代表,他曾說過,碳基生命只是硅基生命的啟動程序。一旦把硅基生命這個“魔鬼”放出來,人類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甚至被硅基生命取代,而至此,碳基生命的歷史使命可能已經完成。
前段時間我聽到一句話,“人類的夢想是星辰大海”。但仔細想想,大海尚可征服,而星辰太過遙遠。為什么?因為碳基生命在太空探索中注定是累贅,實際上,只有硅基生命才可能完成這一征途。
圖源|萬瑋校長PPT分享
馬斯克的觀點是:未來,硅基生命可能會成為和人類一樣的主體,甚至超越或取代人類。雖然今天大部分人還沒有那么悲觀,并不認可這一觀點,他們認為,AI等硅基生命要成為主體,至少需要具備自我意識,而今天的研究尚未證明這一點。
換句話說,在多數人看來,AI還只是一個工具,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而是加強人類。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劃時代的通用技術,會像蒸汽機、電力、半導體、互聯網一樣帶來顛覆性的影響,盡管如此,也不會動搖人類的統治地位。
人類之所以從漫漫的時間長河中脫穎而出,是因為我們善于制造并使用工具。
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是一種工具,而工具的本質就是杠桿。硅谷傳奇投資人納瓦爾曾說過一句話:“現代社會的人分為兩類:會使用杠桿的人,和不會使用杠桿的人。”
如果AI是杠桿,那它的支點是什么?納瓦爾的一句話,讓我覺得振聾發聵,他說:“支點,就是作為主體的你,你的獨特性、你的決策力和你的責任,也就是你的第一大腦”。
圖源|萬瑋校長PPT分享
由此可見,人類相對于人工智能,最 大的優勢在于自主性。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機器是被動的,需要接收指令,而人類是發出指令的一方。指令的能力和水準高低,決定了AI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就像武俠小說里江湖流傳的武林秘籍《葵花寶典》,這本書對不練武的人來說毫無用處,但習武之人一旦得到這本書,就會如虎添翼。
工具也是一樣,會將人與人的能力差距拉大,而其中的關鍵在于你是否具備自主性。
02自主性究竟是什么?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究竟是什么?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后來從存在主義哲學中找到了答案。
法國哲學家加繆在《西西弗的神話》中講述了一個荒誕的故事:西西弗被懲罰推一塊巨石上山,就在即將到山頂時,石頭又滾落下來,西西弗前功盡棄,周而復始。
初讀的時候,我只覺得這個故事很荒謬,也很可悲。我就思考,加繆寫故事的時候,對西西弗的態度是怎樣的?出人意料的是,加繆十分贊賞西西弗的態度,他說,登上頂峰的斗爭本身足以充實人的心靈,應該設想,西西弗是幸福的。
這句話讓我深受啟發:我們又何嘗不是西西弗,這一生忙忙碌碌,最后離開世界的時候,我們一無所有。
世界的本質也許就是荒謬的,真正的反抗不是逃避或放棄,而是選擇奮斗與堅持,這是對抗荒誕命運最有力地反抗。
當西西弗推巨石上山的那一刻,他是自由的,也是自主的,他是充實的,亦是勇敢的,因為那是他自己的選擇。
圖源|萬瑋校長PPT分享
最近網上熱議,一個上海女生前往瑞士安樂死的新聞。她的選擇在旁人看來可能很任性,但為什么會引發那么多共鳴?因為她展現了對命運的掌控力——一種我們許多人羨慕卻未必能擁有的,對于自身命運的自主性。
在我看來,自主性,正是人類面對這個荒謬世界的尊嚴所在。
心理學家對自主性有過深入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兩位心理學家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闡述了影響人類行為動機的三大要素:自主性、勝任感和連接感。
當我們發自內心想做一件事,同時覺得自己能夠勝任,并能夠得到他人的支持時,就是最 好的狀態。
03如何激發學生的自主性
我們常說,現在孩子的物質條件比我們這代人優越得多,但他們卻不幸福。為什么?因為他們缺少了我們那一代人的自主性,而自主性的缺失,正是他們不幸福的原因。
有一次,一位上海的家長在給孩子考慮讀哪所民辦學校時,用了一個特別的方法。在放學時間,家長挨個去學校的門口踩點,觀察學生們放學離校時的狀態。一些學校的孩子臉上表情疲憊,而另一些學校的孩子眼里是有光的。他覺得,眼里有光的孩子自主性得到了保障,最終,他通過這種方式為自己的孩子找到了學校。
圖源|萬瑋校長PPT分享
自主性的本質是自主決策,它的動力來自內驅力。因此,我們可以說自主是內驅力的外在表現。
我個人認為,可以把學生的自主性來源歸納為五個方面:
1、自我實現。
如果學校里的評價標準單一,那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學校要為學生創設多元的評價體系,為他們搭建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學校里有自我實現的機會。
2、使命感。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在著作《第二座山》一書中提到,人一生要攀登兩座山:第一座是自我之山,即要去實現自我;第二座是忘我之山,即甘愿為了某個使命默默奉獻。正如馬克·吐溫所說:“人生最重要的有兩天:出生的那天和明白為何出生的那天。”這也與陶行知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3、好奇心。
很多人問我為何知識淵博,原因很簡單——我對新事物總保持著好奇心,無論是什么領域的知識,總想去了解。如何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保持好奇心不被磨滅,這點很重要。
4、興趣。
興趣是強大的驅動力。一個人如果發自內心對某件事感興趣,他做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很多家長驚訝地發現,孩子學得好的一些東西,自己從來沒特意教授過。
前幾天,有個家長和我說,他的孩子愛上了健身,原本他給孩子請了健身教練,沒多久孩子卻和他說,“不要請教練了,他還不如我懂得多”。家長很驚訝,孩子什么時候變得這么專業了。我說,因為你的孩子對健身這件事有興趣,主動性自然會被激發,他可以主動通過各種渠道學到他想了解的東西。孩子要是不想學,你給他請老師一對一也沒用,因此,主動性非常關鍵。
5、目標感。
以前我面試老師時,非常關注老師對教育事業是否有熱情。然而,去年我突然意識到,光有熱情是不夠的。其實很多人都是有熱情的,但實際上很多熱情只浮于表面,要做好工作,有個詞比熱情更關鍵,那就是目標感。
《目標感》這本書將人群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疏離者、空想者、淺嘗輒止者和目標明確者。一個目標堅定而明確的人,即使迷霧重重,也不會迷失方向。
04平和學校的校園文化
如何定義平和的校園文化?
被譽為“20世紀首席心理治療師”“現代醫療催眠之父”的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米爾頓·艾瑞克森曾講過這樣一段話:“心理咨詢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自主性,咨詢師要讓來訪者改變,而這種改變必須是來訪者自主的改變。” 我認為,這不僅適用于心理治療,也適用于管理和教育等領域。
2019年,我寫了一本書叫《學校管理的本質》,扉頁上寫道“學校管理的本質是搭臺、生長、賦能”。作為管理者,我們要為學校的這些教師、員工、學生搭臺,為他們賦能,幫助他們自主生長。
圖源|萬瑋校長PPT分享
有一次參加上海電視臺的訪談節目時,主持人要求每位嘉賓給家長提一些建議,我引用了孟子的觀點:“必有事焉,勿忘勿助”。
對于教育者而言,孩子的生長、教職工的生長,乃至每個人的生長都是一件大事,這件事要心心念念記在心里,叫“必有事焉”。但我們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代替他們生長,生長是孩子或者教師自己的事情。
平和校園里專門開辟了一處廣場,取名“雙魚廣場”。雙魚廣場的銘牌上,我寫下這樣一段話:
鳥瞰平和建筑,恰似雙魚戲水;
魚戲蓮葉間,海闊憑魚躍。
平和如水,師生如魚;
平和雙語,水大魚大。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為什么叫“雙魚廣場”?因為我認為學校有兩條魚,一條“魚”是教師,另一條“魚”是學生。
養魚先養水,作為管理者,我們的工作是養好水——水即整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平和的校園文化是“平而不庸,和而不同”,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提出了“五自精神”:自主、自由、自然、自省、自信。
自主是核心,所有的目標都指向自主性。正是在這種校園文化的支持下,平和學生社團、品牌活動井噴式地爆發涌現。
圖源|萬瑋校長PPT分享
05教育中的杠桿
我簡單談一下杠桿。《納瓦爾寶典》一書中提到,獲得財富通常有三種杠桿:
(1)勞動力杠桿——一個企業主雇傭勞動力來為自己工作,獲得剩余價值;
(2)資本杠桿——很多創業項目,在初期就吸引到很多投資,短時間內做大做強,甚至創造或者顛覆一個行業,從而獲得巨額財富;
(3)代碼與媒體杠桿——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就能帶來財富。
而在教育領域,以自主性為支點,有三個杠桿:
一,視野與格局。
“天地莊周馬,江湖范蠡船”是一種怎樣的格局。張一鳴曾說,一個人最 大的競爭力就是認知能力,要打開格局、打開視野,提升認知能力。
我有一個朋友問,為什么把孩子送出國留學?我說,因為今天是站在世界看中國,未來更需要站在世界看中國。
二,刻意與重復。
今天,刻意練習這個詞我們非常熟悉,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通過對不同領域不同水平的學習者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無論天賦與經驗如何,只要足夠努力,同時得到足夠好的訓練方法的支持,能在任何一個領域成為高手。
三,資源與平臺。
對于教育管理者,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什么?是集聚資源、搭建平臺,這也是我一直提醒自己的,要支持教師和學生的成長。
06學校經營的支點與杠桿
學校的核心價值是支點,支點是什么?管理者要思考自己學校最 大最獨特的優勢是什么,核心競爭力是什么?然后,通過種種手段,將這個優勢放大,最 大化地發揮核心競爭力的效能。
比如,初心是支點,時間是杠桿;戰略是支點,戰術是杠桿;定位是支點,資源是杠桿;稀缺性是支點,行動力是杠桿;好問題是支點,好答案是杠桿;目標與愿景是支點,而制度與文化是杠桿。
圖源|萬瑋校長PPT分享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一切媒介都是人類感官的延伸或拓展。這也迎合了哲學大師康德的觀點,“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面對碳基生物可能被硅基生物取代的潛在危機,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激發孩子的自主性,來捍衛人類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