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與保障民生需求的關系。國家戰略的核心在于通過教育、科技、人才的綜合改革,推動國家創新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效能,其中關鍵在于培養大量拔尖創新人才,同時,民生需求體現在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多樣化、選擇性教育的不斷增長的需求。
——王烽 第六屆國際特色學校行業年會主旨報告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
王烽 | 第六屆國際特色學校行業年會主旨報告
尊敬的各位來賓:
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與保障民生需求的關系。國家戰略的核心在于通過教育、科技、人才的綜合改革,推動國家創新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效能,其中關鍵在于培養大量拔尖創新人才,同時,民生需求體現在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多樣化、選擇性教育的不斷增長的需求。
如何平衡國家戰略和民生需求,關鍵在于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是: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從政治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從國家戰略和民生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僅僅是應試者,而是具有活力、創造力的個體。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擁有光明的未來。
基于這點,我們在人才培養上實現了有機統一,即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為每個孩子的成才提供機會。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新目標,也是我們遵循的教育價值觀。
在現實教育環境中,尤其是在傳統學校中,我們可以看到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為每個孩子的成才提供機會和通道是多么迫切。這是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民辦學校生存、發展和創新的密碼,是決定民辦教育新價值的關鍵。
首先,在新時代背景下,民辦學校承擔著新的價值使命,這體現了新時代、新形勢下對民辦教育的新要求。民辦教育始終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民辦教育已成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注重民辦教育的提質建設。目前,民辦學校占全國學校總數的近34%,在校學生人數接近17%。如果民辦教育無法提升質量,無法實現高質量發展,那么國家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和建設教育強國的愿景將難以實現。
此外,民辦教育是開辟教育新賽道、新模式的先鋒力量。在探索新教育模式,特別是新技術的應用上,民辦學校具備先天的體制、機制優勢,以及在財政、財務、資金等方面使用的跨界優勢。
民辦學校也是推動教育公平公益的重要力量。隨著《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的推進,公益性民辦教育事業的力量將越來越大。民辦學校和民辦教育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動力。
最后,民辦學校是深化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國際特色學校。民間外交在當今世界、國際環境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而民辦學校的國際化發展實際上就是民間外交的重要部分。國際特色學校的辦學是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非常穩定的橋梁,這是民辦學校在這個時代的特殊價值。
接下來,我將談談民辦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
(1)政策。政策曾經是民辦學校最 大的變數,從幼兒園的普惠、培訓機構的治理到義務教育的減壓,極大地影響了民辦學校的辦學預期。然而隨著對于民辦學校的規范治理逐漸演變成固定的、常態化的治理措施,政策的影響因素已經不是最 大的挑戰。現在的教育政策要按照經濟政策的走向、指向進行梳理,即任何非經濟政策不能對經濟發展造成太大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政策正趨于穩定,從長遠來看,這是為了民辦學校更好地實現全面和可持續的發展。
(2)人口。人口也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2016年新出生人口為1780萬,到2017年減少了近200萬。從2017年開始,新出生人口進入了下行空間。新出生人口的減少直接影響著各級各類教育。2021年的學前教育,幼兒園入學人數開始下降;到2026年前后,幼兒園的入學人數將比2017年減半;2030年左右,小學的入學人數就會比2017年減半;2036年前后,高中的入學人數就會比2017年減半;到2041年的時候,大學的入學人數就會有減半的危險。這是我們最 大的挑戰,但這個挑戰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表現。例如,農村地區是學校挑戰最 大的方面,縣城現在入學人數還在增長,大班額、超大班額,特別是56人以上的班級,全國各地的縣城還在增加。城市情況則有所不同,像廣東作為人口輸入地,趨于年輕化,受人口的影響小一些;而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城市,人口形勢更嚴峻。從全國的角度來看,人口是一個最 大的挑戰。
(3)經濟。經濟現在進入了增長速度下行的空間,會直接影響到人們接受民辦教育的經濟支撐能力。從外部來看,經濟支撐能力的變化會使接受出國預備教育的人群發生結構性的變化,但隨著各種形式、各種人群的動態調整,人群總量并不會有太大變化,外部經濟問題可能并不是影響最 大的因素。
從內部來看,民辦學校面臨的最 大挑戰可能來自自身。自2016年《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頒布以來,已過去8年。當前,教育行業是否按照新的思路、順應政策趨勢,及時調整辦學模式,已成為許多民辦學校亟需思考的重要問題。
第一,在辦學目的上,雖然法律規定了營利、非營利可以自由選擇,但大多數學校注定會辦成非營利學校,這就意味著我們從事的事業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公益事業,這是完全不同的辦學心態。有些人可能抱著經濟目的、營利目的來辦學,但即使辦營利性學校,也不可能再持續長久地擁有非常大的盈利回報空間。營利性學校低回報,非營利性學校無回報是大勢所趨,我們必須轉變自己的辦學目的、辦學思維。
第二,在辦學理念上,很多學校還在變著辦法“掐尖”,培養學生的目的就是考高分、進牛校。這個辦學目的是在加重教育的弊端,民辦教育存在的價值可能比公辦教育更容易突破內卷的循環。國際特色學校的一大特色,就是把不愿意陷入內卷的學生解放出來,這一點需要我們的辦學理念從根本上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培養什么樣的后代?只有和學生、家長之間產生了同理心,學校才會越辦越好。
第三,在發展模式上,各級各類的民辦教育,包括公辦教育不能再以大學校、大班額、大集團的發展模式,靠擴大規模辦學,現在的人口變化也無法支撐這樣的模式。
第四,在治理機制上,國際特色學校要想實現長久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一個機制,這是公司乃至各個組織發展的基本原理和規則。我們需要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制、現代學校制度,重新調整委托代理的關系、學校校長的自主權等方面,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最后一個問題,民辦教育發展的新機遇。首先民辦教育的發展一定要把握住整個國家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即“個性化”。自工業化以來教育的弊端就是不個性化,再加上中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觀念的束縛,學生在個性化方面非常欠缺,但是我們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要堅持個性化,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高質量的一大含義就是追求個性化。
其次是積極探索與公辦學校協同發展的新路徑。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應將自身發展置于國家或區域教育整體環境中進行考量,在與公辦學校協同發展的同時,要保持自身特色。例如在高中階段,國際特色學校的建設應融入高中教育多樣化的大環境,推動職普融通,促進普通高中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
第三是發揮民間組織國際教育交流的優勢。目前國際特色高中的課程結構很大程度上就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結構,這些豐富的、有難度梯次的課程,相比過去的實驗班、快慢班有極大的優勢,尤其是在人才培養上,過去的分班主要是為了升學率、清北率,當我們拋開了這些限制,進入了另外的賽道,就有了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應該總結、擴大、推廣國際學校引進的辦學優勢,從而影響更多的學校。
最后是要開辟終身學習、數字化學習的新賽道。我們需要拓寬教育的思路。教育本質上是學習的過程,通常以有組織的形式進行。而學習本身是彌散的,它滲透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投入最多精力的活動之一。因此,教育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我們要靈活應用新技術去探索新的風口、新的模式、新的賽道。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