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接手大量重復性勞動,教育在未來20年里必然會發生巨大轉變,如今以升學、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要向促進兒童全面性、個性化和創造力的深層方向轉變。
——陳鋒 第七屆IEIC大會中歐校友未來教育論壇主題分享
中歐校友教育行業協會會長、教育部規建中心原主任 陳鋒先生
| 第七屆IEIC大會中歐校友未來教育論壇主題分享
我曾有幸在教育部任職,三年前我離開了那個崗位,并投身于兩個領域的研究。第一個領域是基因信息學,屬于生命科技的范疇,這一新興學科尚未有明確的定義,但簡而言之,就是把生命、基因作為一個數字系統來進行研究,因為生命進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代碼不斷累積的過程。第二個領域則與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緊密相關。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機器人是硅基生命,人是碳基生命,探究這兩者之間的底層邏輯關系,它們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系,成為了我深入探索的課題。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我們獲得了許多新的認知,這些認知與我們對于教育的理解是否存在一致性?在我今天的分享中,我將探討這一話題,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新智紀:教育變革的挑戰與方向”。那么,“新智紀”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在當今社會,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等智能體正逐漸融入我們的世界,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這場變革的深遠程度,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恰當的詞匯來描繪。最終,我選擇了“新智紀”這個詞,因為它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們正步入一個全新的智能時代,這個時代將帶來生命形態、文明形態乃至地球形態的革命性變化。
今天,我想聚焦于一個核心議題:在這樣的一個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該如何思考兒童成長的問題?
我認為,當今兒童的成長正面臨四大挑戰。
挑戰之一:城市叢林
城市叢林對于當今兒童的成長影響非常大。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工業化飛速發展的國家,它的影響尤為突出。人類幾百萬年以來,主要生活在自然與農村環境中,即便是在工業化前的城市,也并未完全脫離天地自然的懷抱,如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徽派建筑和江蘇的古鎮,都融入了自然元素。然而,如今的城市特征卻是高樓林立、鋼筋水泥。
如果我們把生命理解為一個數字化體系,其中基因相當于操作系統,它是人類歷經數百萬年的緩慢進化而逐漸形成的,且變化速度極慢。因此,這套“操作系統”的運行程序還仍然停留在天地自然的環境中,而不是城市叢林。這種不匹配,導致了嚴重的沖突,從而引發了人類許多思想、精神和身體上的疾病。
在過去數百萬年資源、蛋白質匱乏時代,人類的基因自然制定了一套運行程序,以珍惜并充分利用蛋白質為目標。然而,我們如今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大量的蛋白質攝入,但人類的基因仍然遵循著原來的那套運作程序,從而導致體內蛋白質廢棄物過多,進而引發身體疾病。
對兒童而言,這種不適應同樣會造成精神與肉體上的疾病。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城市建設方式,確保兒童的生長環境不會脫離天然自然。我曾在與住建部的交流中提及,除了少數大城市外,大多數城市應以別墅或獨立房作為居民的主要建筑方式,旨在為兒童提供一個更加接近自然、有利于健康成長的環境。
挑戰之二:信息過載
信息過載有兩個含義:一個是信息量過于巨大、繁雜,這是現代社會的特征之一。過去傳統社會中,一個兒童一生所接收到的信息都很簡單,無非來自于自然、家庭、社區、村莊這幾方面。但如今我們身處信息大爆炸時代,兒童面對大量嘈雜的信息,TA的大腦還未發育完全,不足以支撐TA來處理這些信息,這就可能導致兒童認知崩潰或心理紊亂。另一個是信息壓力過大,來自家長、教師及社會文化環境的持續信息,會給兒童造成巨大壓力,最后導致TA崩潰。
挑戰之三:去家庭化
人類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以來,去家庭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且經濟越發達、城市化越突出、教育水平越高的民族去家庭化的形勢越嚴重。這不僅導致了這些民族的出生率快速下降,而且使家庭失去了作為兒童成長的保護者的作用,同時使家庭承擔的社會角色(包括性角色)確認社會文化傳承的作用大大弱化。
挑戰之四:超維生存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所處的社會維度已遠超工業化時期,這對兒童成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當我們從單純的傳統社會邁向人與人工智能體共存的新時代,社會形態正經歷著快速而深刻的變革。這些變化不僅速度驚人,而且對我們的兒童成長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人類的進步歷程中,每一代人都需承擔一定的代價。我們常常認為下一代會更幸福,但實際上,這些代價往往由年輕一代來承受。因此,我們必須更加關注這些挑戰,為兒童創造一個更加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
圖 | 嘉賓分享PPT
想要解決這些挑戰,我認為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教育的本源、本質的邏輯上,遵循四大成長科學法則。
法則一:感知-認知模型
如果把人類基因理解為是一個操作系統,那么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很多認知模型已經在我們的基因中建立。但是啟動這些認知模型要靠大量的感知。這就和生成式大模型的邏輯基本一致,想要讓模型發揮作用,就必須有大量的數據。我們可以將感知理解為啟動認知模型的大數據。
當我們談及教育,特別是學前教育與幼兒教育時,往往強調游戲的主導地位。然而,如今多數家庭卻更傾向于知識灌輸,比如關注孩子能認識多少漢字、掌握多少基礎數學運算等。這些具體的知識積累在兒童的全面發展中并非核心。這個階段兒童的成長,更為關鍵的是通過豐富多樣的感知體驗(無論是直接的、間接的還是互動式的)來激活兒童與生俱來的認知模型。這也正是為什么我們鼓勵孩子多親近自然、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廣泛接觸社會、增進親子交流、行萬里路的原因。所有這些活動的核心目的,都在于拓寬、加深并強化兒童的感知能力,從而有效激活并促進其認知模型的發展。
如果兒童的認知模型尚未構建或未得到有效激活,任何知識的傳授收效甚微,因為兒童缺乏處理這些信息的“程序和軟件”,信息對他們而言僅僅是未經加工的數據。這種情況下,信息就會轉化為沉重的壓力,最終可能導致兒童大腦信息處理能力的崩潰。只有當兒童具備了認知模型,才能有效地解析外部信息。而且,啟動的認知模型越多,他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強,智力水平也會相應提升。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教育不應過分關注孩子能背誦多少文字、掌握多少數學知識或考試成績如何,而應當致力于豐富他們的感知體驗,以激活并構建他們的認知模型。這實際上是一個感知、認知與行為相互融合、一體化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圖 | 嘉賓分享PPT
法則二:認知-行為模型
這個模型的建構方式主要靠時間,實踐和感知。實踐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做科學實驗、體育運動、勞動等。從現行的教育體系來講,從中小學開始強調勞動、社會實踐,到高等教育強調實驗、實習、實訓,都體現了這一模型構建的核心思想,但在實際操作層面,這些實踐環節往往未能得到充分落實。
對于家庭教育而言,必須深刻認識到實踐在構建認知行為模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推動感知、認知與行為三者融合形成一體化模型,并促使這一模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關鍵路徑。因此,父母們應當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參與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在真實體驗中構建、優化他們的認知行為模型。
圖 | 嘉賓分享PPT
這個模型中的“創新”是指有能力進行自主設計。創新的基礎,是已經搭建了我剛才提到的認知模型和行為模型,然后進行自主設計,它是以邏輯思維為基礎的。所以,很多教育學家強調要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即在建構了認知模型的基礎上,形成了邏輯思維,對認知模型進行自我突破,并以感知對象為基礎原料,在實踐上實現邏輯自洽,但這往往是現階段學校教育中非常薄弱的環節。
法則三:認知-創新模型
圖 | 嘉賓分享PPT
在人類進化的歷史中,直立人之后,智人戰勝其他直立人,標志著人類大腦進化路線的最終勝利,所以人類進化的挑戰就在于如何加速大腦的進化。如今,人工智能時代到來,這意味著人類可以從重復性勞動中被解放出來,從而更有條件進行創造性勞動,人工智能的興起也使人類進行創造性勞動的能力獲得全新發展。這種情況下,“適者生存”的法則將繼續運行,創新優勢人群將在人類基因的進化中戰勝非優勢人群。人類基因科技的發展也將會主動地促進人類大腦的進化。
法則四:基因與靈智模型
圖 | 嘉賓分享PPT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時代對教育會產生哪些新的要求?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創新力成為人類核心價值。
隨著AI接手大量重復性勞動,教育在未來20年里必然會發生巨大轉變,如今以升學、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要向促進兒童全面性、個性化和創造力的深層方向轉變。當下的應試教育,主要用來解決升學、就業問題,但今后的教育,將不再以此為目標。當人工智能體替代掉現有90%,甚至95%的既有工作崗位之后,人類何去何從?我們必須回到教育的基本出發點上,即全面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
個性化與創造性教育,是基于個體感知-認知-行為稟賦優勢的教育,旨在發掘和培養天才與偏才。要啟動并優化這一感知-認知行為模型,以實現創新,關鍵在于識別并發展每個人的稟賦優勢。盡管現實中,可能天才比較少,偏才比較多,這構成了教育創新的核心。
時代帶來的教育挑戰是,我們要重新思考學校的意義。傳統的學校將不復存在,未來的學校定然不會以傳授知識教育為核心,因為人工智能今后可以替代掉今天99%的教師。未來的學校,需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即如何促進兒童全面性、個性化和創造力的發展,以及如何形成感知-認知-行為稟賦一體化,發現孩子的稟賦優勢,實現天才和偏才教育。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突破人類感知和實踐的既有邊界。
人類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滿足人類現有生活方式下基本需求的要素瓶頸逐步打破。從而使人類更多關注自身發展。
第三,實現兒童信息-腦力新平衡。
要實現這種新平衡,一方面是要給孩子做減壓、減量,另一方面是要研究如何擴大兒童的腦能量,這是基因科技的領域。
第四,為第四產業發展作好準備。
未來,人類主要的工作崗位就在第四產業。第四產業就是從第三產業里分開出來的,主要以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為核心的產業。
第五,教育應對重構性變革。
未來學校做什么?老師做什么?教育系統做什么?我們需要搭建能夠應對新智能社會的教育體系架構。
第六,重塑新的“天下觀”。
建立全新的國際化視野。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孩子們需要去考慮很多新的國際問題,比如人類與人工智能體的共存、人類向深海深空開拓、走向宇宙、人工智能的競爭如何促進新的世界劃分、文化在決定人類命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等等。
我們今天面臨的教育挑戰很多,歸結為一句話:需要我們大家共同打破認知局限,突破命運結界,推動人類靈智進化,人類才能更遠地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