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學校應堅持“樹根立魂、立德樹人”;聚焦核心素養、綜合能力和五育并舉,幫助學生為當下成長、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應堅持優先教師專業發展,堅持立足課堂實踐與教學改革;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
——徐儉 第六屆國際特色學校行業年會專家報告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因此,“建設高質量的學校”已成為眾多學校管理者必須思考、回答的問題之一。那么,高質量發展的學校到底什么樣?如何實現學校的高質量發展?
對于這個話題,均瑤集團副總裁、世外教育集團總裁徐儉先生發表了獨到的見解。
世外教育集團總裁徐儉 | 第六屆國際特色學校行業年會專家報告
*為方便閱讀,下文以第一人稱敘述。
高質量學校的課程要求
什么是高質量學校?作為一個教育者、一位校長,過去十年間,我始終在思考怎么把學校辦好。
(一)高質量學校是政治和專業的高度結合
第一,育人方向上的高質量是根本,即學校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教師工作者時常面臨“既要、又要”的挑戰,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讓堅持初心變得困難。因此,校長必須要把握方向,解決育人還是育分、育人還是育才、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每個學校的育人目標不同,有的定位培養精英,有的注重全人教育。但在我看來,教育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對生命、對生活、對社會的理解和熱愛。
第二,從辦學方向來說,高質量學校要堅持國家意志和人民立場: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第三,從立德樹人的方向來說,要解決兩個問題:從政治層面,為誰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從專業層面,怎樣培養人?
所以,高質量學校首先是政治和專業的高度結合。有了這樣的理解,就不會對國家課程計劃扎實執行有任何懷疑,就會形成忠實執行的自覺。
我曾擔任教育行政工作,每次去學校檢查時,我都會問校長:為什么要設計這樣的課程,這些課程是否真的有助于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只有真正理解這個問題,才能在執行國家課程計劃時做到自覺且堅定。
圖 | 嘉賓分享PPT
(二)高質量學校是現代化人才培養的土壤、搖籃和學園
現代中國人的大致畫像,就是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提出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有理想是指堅定信仰,有本領是指扎實的基礎,有擔當是指高度的社會責任和覺悟。
高質量學校首先要有一個土壤,要營造“面向人人、適合人人、人人出彩、人人成才”的人人感受的學習場所。具體來說,課程的主體面向人人,達到三個目標:
1、時代性,課程能夠緊跟時代的特點、時代的發展;
2、學術性,既然稱之為課程,一定要有學術的要求,而不僅僅是一個活動或講座;
3、多樣性,也可以稱為選擇性,畢竟課程多未必人人都能學。
我在進行教研活動、課程建設的時候,經常跟校長、主任、教研組長說,你們今天開設的這門課,能不能讓每個孩子都選到?原來教研組開設的課程并不是面向人人,大多是站在更優秀孩子的角度考慮,很多有個性的學生、學科都是被忽視的。目前為止,這個問題已經有大幅度改善了。
其次,課程的內容面向人人,讓他們能夠學、學得了。我不認為盲目追求分數高、發展快的學校就是一所高質量學校,高質量學校應該是隨著招生政策的改變,思考怎樣讓每個孩子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學好的學校。
現在我們借助數字化手段,如上海市教委頒布的“空中課堂”,使得教育面向人人,讓每個人都能學習,都能享有更大的資源庫。我們還利用一些信息化的手段,比如自主學習機、數字圖書館、媒體圖書館等,在圖書館中開設自主的學習空間。通過數字化課堂、數字化人工智能的運用,讓孩子的學習空間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第三,課程的評價面向人人。給每個人成功的舞臺,重視孩子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關注孩子生長的進步、成長的點滴,這是我們對新時代“雙新”背景下評價的要求。
我認為學校要培養創新人才,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與素養,幾乎每一門學科的核心素養都提到了思維。那么,怎樣去培養思維?怎樣去體現一門課程能夠培養思維?我覺得要給孩子們一個表達的平臺,讓他把自己所想的告訴你;給孩子們一個展示的平臺,讓他把自己的實踐表現出來。
第四,課程的目標面向人人。一所高質量學校要育人,而育分是育人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育人并不意味著不強調升學,因為升學意味著進入某一類學校,孩子就獲得了下一個階段的發展空間,不同的發展空間確實有著很大的差異。家長們所向往的升學,一定是想給孩子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學校要為每個孩子做好升學規劃,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而不是只關注頭部學生,這是高質量學校非常重要的目標。
圖 | 嘉賓分享PPT
高質量學校是一個有平等文化、學生自主參與的校園。在這樣的校園里學習,孩子們才會有自信,才愿意與你交流,愿意展示自我,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
在30年前,我們的教育是以講授為主;20年前,我們的教育以三維目標培養為主,即:知識與技能(Knowledge & skills);過程與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今天,我們希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過程中,校園文化又成為一個新的話題。哪種校園文化能讓孩子自覺地學、能夠學、愿意學?能真正激發孩子的思維火花?能給孩子一種寬松、平等、自由的感覺,讓他們能夠真正投入學習?
我一直強調尊重與包容,尊重別人比你強的地方,包容別人不如你的地方,這才是平等。老師要尊重每個孩子,要有平等的觀點,對待學生與學生之間也要平等。只有尊重和平等才能鼓勵孩子更多地參與學習,成為有擔當的出色人才,只有包容才能夠創新。
所以,我希望高質量學校是一個學生自主參與的、有自己想法的、有自己判斷的場所。
圖 | 嘉賓分享PPT
高質量學校是一個能讓學生發展得更好的學園。沒有目標的行動一定不是管理,沒有升學率的學校一定不是高質量的學校,比升學率更重要的是競爭力。好的升學率是更多學生更好發展的必要條件,社會需要形成多元發展、分段發展的和諧生態,但學校還是要努力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對于校長們來說,高質量學校不應該只是虛擬的愿景、想象,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高質量學校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當今社會上更好發展,讓成績、質量、課堂、學生、發展等方面更好地有機融合。
(三)高質量學校是貫徹“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素養教育”的先鋒與模范
人類的進步、人類的文明是依靠教育來實現的,教育促進了學習的革命,教育是創新的基礎。
教育讓野蠻人成為文明人,教育讓現代人成為未來人。教育是連接“昨天、今天、明天”的橋梁。我希望每一個學校的孩子都能體會到“我們不一樣,我們都很棒”的感覺。
圖 | 嘉賓分享PPT
最后,未來的高質量學校離不開科技創新,要把科技創新的能力培養作為重點課程的一部分。
教育的變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教育的最前沿、最有活力的學校發生。高質量學校的另一個標志,我認為就是“活力”,要成為教育變革的排頭兵與主力軍。
綜上所述,高質量學校應堅持“樹根立魂、立德樹人”;聚焦核心素養、綜合能力和五育并舉,幫助學生為當下成長、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應堅持優先教師專業發展,堅持立足課堂實踐與教學改革;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
圖 | 嘉賓分享PPT
世外教育的實踐
我想分享一些關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
科技創新的人才該怎么培養?在世外,我們的課程體系融合了國際文憑課程和國家課程。在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階段,我們致力于將這兩大課程有機融合,并在項目化學習和實踐活動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記得有一次,世外組織了一次特別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親手制作一艘船。活動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展開,教師從船的概念、需求、形狀、色彩和美觀等元素出發,引導學生不僅制作船的模型,而是真正動手完成一艘能在水中行駛的船。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參與了從原料收集、形狀設計、尺寸測量、材料拼接到刷油漆的每一個環節,最終完成的船被送到幼兒園旁邊的河中試航。
這次經歷很好地詮釋了“把教育還給學生”的理念。在“雙新”背景下讓學習真正地發生,讓學生通過探究、實踐、體驗能夠更好地創造與學習。
在小學階段,世外采用了“未來城市”這一全球競賽項目作為核心主題。每年,學生們圍繞未來城市的形象、能源使用、人口變化和經濟發展等問題進行探索,活動類似于頭腦奧林匹克的形式。
世外在一至九年級中設有與“未來城市”相關的主題課程實踐,如“城市與家園”、“城市與校園”和“城市與環境”等,讓學生深入了解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與影響。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補充了國家課程,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和視野。
世外通過這些多樣化的課程和實踐,從而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并應用科技知識。
未來,我們希望繼續豐富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將更多創新性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為學生搭建走向未來的橋梁。通過這一系列的教育實踐,我們也期望為更多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共同推動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為社會的長遠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