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IEIC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大會已完美收官!從國際教育的現(xiàn)狀,到未來教育發(fā)展的方向,再到孩子未來發(fā)展的方向,IEIC的嘉賓分享了不少精彩的觀點。
▲官方現(xiàn)場圖
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各嘉賓發(fā)表的主題演講外,還有2大圓桌論壇干貨滿滿,讓每位到訪者滿載而歸。
這一期,艾老師便帶大家回顧一下26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副院長王欣榮、上海海淀文學校執(zhí)行校長、凱文教育集團常務副總李永遠、上海民辦金蘋果學校_西澳國際校長陸賢、瑞得福國際學校執(zhí)行校董張望蘭,帶來以【校長領導力】為主題的論壇,討論的問題是:國際化學校應該如何應對中西文化的差異。
▲【校長領導力】圓桌論壇
國際化學校帶著濃烈的西方文化走入國內,這種與生俱來的中西差異應該如何應對?聽聽四位嘉賓怎么說。
◆ ◆ ◆ ◆ ◆
主持人:談到國際學校的中西文化差異首先會想到的是學生從體制內學校去到國際學校,必然會遇到一段或長或短的適應過程,今天早上發(fā)表的藍皮書上有一個數(shù)字很驚人,父母對孩子去國際學校有什么擔心?68%的擔心都是來自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怎么樣才能幫他們盡快地適應國際學校的環(huán)境?首先問一下陸校長,您可不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這方面的見解?
▲陸賢
陸賢:首先中西文化的語言差異導致有時候學生和老師交流、外教和學生的交流不能像中文和中文的交流一樣簡單。同時在管理中,有中方雙語老師和外籍老師,這樣的文化差異性也存在。作為校長,我們站在較前面也站在較后面,需要幫助老師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差異性,同時幫助學生融入到西方文化。
舉個例子,我們學校之前安排前一陣子去井岡山,為了讓我們學校的外國老師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所以也邀請了外交老師參加活動,通過這樣的一些集體活動,我相信能夠對中西文化的融合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促進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同時這樣的融合也能夠更好地在管理中起到作用。
◆ ◆ ◆ ◆ ◆
▲李永遠
主持人:剛剛陸校長把我之前想問的問題已經(jīng)提前問出來了,想再問一下李校長,我知道北京凱文學校面對的是,您能談談民辦國際化學校和體制化學校到底有什么不同?
李永遠:現(xiàn)在民辦國際化學校和體制化學校到底有什么不同?從三個維度來講一下:
第一、課程內容和目標
現(xiàn)在很多民辦國際化學校不是在被動地接受國家義務教育的要求,很多時候是在主動擁抱,因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很多非常可取的地方,所以在教學內容上不能比公立學校少,甚至在某些內容上要更超前。
第二、教材和資源
民辦國際化學校現(xiàn)在要求肯定要用國家的教材,在此同時怎么樣利用一些國際上先進的課程資源作為非常好的補充,而且把國家教材和國外資源很好地融合進去?把握進度,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而作為民辦國際化學校真正不同的地方在第三方面。
第三、教學模式的探索
像海淀凱文學校作為海淀區(qū)公立學校,可以說是在非常發(fā)達的地方辦一所民辦的國際化學校。前一段被海淀教委作為引領教學模式改革的基地參與“十三五”研究課題,也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肯定。
說到孩子從公立學校轉來的適應,語言障礙雖然有但不是較主要的,另外兩方面的障礙會更大一點:
(1)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比如說在海淀凱文的每周中學晨會都是由學生自己引領的,因為很多活動都是Student Initiavite設計的,有一次學校的社團向全校師生展示,在學校里光鳥類就有超過21種,他們怎么知道這種數(shù)據(jù)?是通過長期自己觀察,并且把鳥的種類和名稱全部命名,這是學生自主學習非常重要的典范,而很多公立學校并不是特別適應。
(2)SEL,教他如何溝通、表達自己、與人溝通、待人接物,這些方面在學校SEL的課程體系里有非常嚴格的體系,一級一級升上來的,所以很多公立學生在情緒和社交管理方面需要適應。
◆ ◆ ◆ ◆ ◆
▲王欣榮
主持人:剛剛李校長說到很多,一方面是有課程的設置問題,同時還有學生自己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學習能力、溝通能力,這都是從體制內學校學生轉到國際學校學生必須要面對克服的困難。
回到課程部分的討論,因為要真正幫助他們能夠適應新環(huán)境課程占很大一部分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還挺想問一問王院長,我想知道上海交大在這方面是不是有課程上中西融合的實踐?
王欣榮:對的,從背景來看,我們和其他今天在座的很多校長背景確實是不一樣的,我們是來自公辦高校,這是我們和其他學校不同的地方。我也很欣喜地看到很多民辦學校的院長非常關注有關于教育理念的問題。交大是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點單位,這兩天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對高校的各位老師來講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我們非常系統(tǒng)地學習了有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
他談到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對教育工作是較高的引領,所以在開設課程過程中會非常關注我們對于學生中國人、中國心的培養(yǎng)方面。
我們辦的是國際教育、國際課程,但其實從本質上來講都是扎根在中國大地辦教育,核心的本質思想是不能改變的。同時我也欣喜看到很多國際學校會在辦學理念里非常清晰地寫出來要培養(yǎng)中國人、學生的中國心。
在交大A—level辦學過程中我們一直貫徹著這樣的核心思想,所以在課程開設過程中會強調中國傳統(tǒng)問題的教育,但有時候理解是不是現(xiàn)在非常流行的背背古典詩詞就算了?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還是非常多元、非常系統(tǒng)的工程。所以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會開設一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課程,也在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推崇全人教育的理念,通過氛圍的營造、活動的打造,在方方面面中給學生影響。包括交大有很特色的交通賽艇exciting,這是在全國高校里的一個。
我們把西方,尤其是英國較流行的賽艇運動和中國的龍舟結合起來,對學生來講不是枯燥的傳授,希望能在各種環(huán)節(jié),包括上課的時候用話劇的形式、學生社團的組織等等方方面面營造中西融合的氛圍。
◆ ◆ ◆ ◆ ◆
▲張望蘭
主持人:很有意思,中西融合在過去會強調的是辦國際學校要做到原汁原味,又有一種觀點是辦學校辦到中西融合,這兩個是有一定差異的。我知道張校董學校非常強調用原汁原味的課程來引領學生,因為你們學校是外籍老師占較大的比例,您能不能談您對原汁原味和中西結合的看法?
張望蘭:很高興分享這一點,瑞得福國際學校座落在深圳,主要服務中國的學生和家庭。這所學校之所以說是原汁原味的美式國際學校,主要體現(xiàn)在全外教授課、全英文教學全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中外文化的融合和跨文化管理對學校非常重要,我們主要從以下四點來做好中外團隊的文化融合和跨文化管理。
(1)一定要高度統(tǒng)一認知,對學校使命和愿景的認知。
在學校使命和愿景制定過程中有中外方管理團隊,包括全部的中外團隊老師一起參與研究,充分討論之后制定的。在每一年開學的前兩周,所有中外教員工比學生到校提前兩周,董事會成員、外方校長和管理團隊重新對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愿景做闡述、各自的理解,希望達到充分的交流、溝通、分享。同時也讓中外方的新老員工在此期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對他的工作經(jīng)驗、他的工作崗位、學校辦學理念、辦學愿景進行闡述和分享。以此達成學校所有的員工,包括中外方管理團隊和中外方的教師員工在認知上一致。學校做什么?要幫助學生在學術、人格成長上達成什么樣的成就?我們團隊的人員如何幫助孩子們達成?等等。
(2)我們學校還組建了一支外事服務團隊,這支團隊主要是由海歸和留學的人員組建,他們對于西方的多元文化、中西方文化差異非常了解。外教作為新人來到學校,很多來自世界各地、拖家?guī)Э凇N覀冞@樣的外事服務團隊提供專業(yè)高效的服務,首先讓他們在第一時間安頓好、安撫好外教和他們的家屬,同時也提供完整充足的培訓,讓所有的外教、家庭成員了解他在中國有什么樣的生活,同時讓他們了解中國的生活、文化、習俗民俗,同時組織學習基本的教育政策、法規(guī)。
(3)制度建設上面,學校的運營管理制度是適用于所有人的,在管理制度建設過程中,我們充分理解和尊重外教的工作特點和需求,給予他們在教學和教育實踐上的靈活性、自主性。
(4)持續(xù)不斷地提供多元化的中外方文化團建和拓展活動,比如說像每周的升國旗儀式,全校學生,包括外方校長、外教都要參加,按照中國升國旗的方式體驗中國文化。
◆ ◆ ◆ ◆ ◆
主持人:剛剛張校長說的是很多國際學校都會面臨的問題,如何管理中方文化的校資團隊,這是在座很多同行們都會遇到的問題,對于他們來說你們是不是真的在教學過程中有一些案例讓你們深刻地感受到中西方的師資是有一定不同的,你們是怎么努力把這個問題給解決的,給我們一些案例好嗎?
李永遠:我本人是學經(jīng)濟學的,從很早我就知道人類在追求很多所謂的較優(yōu)過程,其實是得不到first best,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是second best,要做很多的trade off。如果大家想享受文化多元性帶來的益處,包括外教帶來的很多先進課程先進理念,你必須要面對不同文化差異間帶來的挑戰(zhàn)和管理增加的成本,就看以什么方式和態(tài)度來面對。
像海淀凱文學校現(xiàn)在有70多名外教,占全部老師的一半多。這方面的現(xiàn)象是比較明顯的,但我覺得我們在慢慢改進。我們從美國引進了一位很厲害的音樂總監(jiān),要把所有的音樂課程重新調整,甚至把藝術中心的設備陳列都調整一遍,這對學校的職能部門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但是當你聽他講完計劃并且分析帶來多少成本的時候,你覺得成本只要可控就會給他實踐的機會。一年內他讓所有中學從6年級到12年級的學生全部掌握了用電子琴作曲的技能,把技術和音樂結合的非常好,這就是對學校很大的促進。所以很多時候不要一開始就say no,更多地試一試,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非常關鍵。
◆ ◆ ◆ ◆ ◆
▲陸賢
主持人:我們要有trade off的概念,讓你去嘗試,每個學生都可以用實驗品的狀態(tài)理解他們,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看到底怎么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這也說明了校長、決策者需要有一定的開明以及戰(zhàn)略眼光的。再問問陸校長,在您學校管理過程中是不是也會遇到一些中西師資團隊、中西課程管理上差異很大的情況?
陸賢:記得之前有一位發(fā)言的嘉賓說到,外教的工作是到點就走人了,大家都會存在這的情況。但我們是borarding school住校的學校,到晚自習的時候還是有進行課程研討的,管理中和老師們一起溝通交流,如何能夠把課排的更適應,又適合學生又適合老師。確實有的課沒法排在白天,可能要排在晚自習,所以在晚自習要有over time加班,我們在管理中想辦法找到雙方較適合的方案。
主持人:整個過程都是通過溝通完成的嗎?
陸賢:對。剛才聽到一位校長說我們也有老師給在校外教上中文課,同時也給他們上經(jīng)史詩子集等等。除了給學生在選修課中選擇國學,同時外教也歡迎他們一起來聽課,因為我們的老師可以雙語,用英文講國學。有的老師已經(jīng)考到中文6級,所以我們提供這樣的服務讓老師們能夠通過了解中國的文化,更融合中西管理。
主持人:這是非常好的方式,讓教師團隊能夠融入中國文化,把他們也作為學生來培養(yǎng)。剛剛一直都沒有繞開的內容就是關于中國文化國際化辦學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接下來有個直接的問題想問問,文科和理科這兩個不同的類別是不是對中西文化的融合有不同的實踐過程?
陸賢:較初的時候有請外籍的老師教物理、教數(shù)學,因為我們學校提供澳大利亞州政府授權的公立高中課程,近三年也提出了A-level課程,可能A-level更偏向于選修的課,更偏向理科。
從每年學生的考試結果來看,不能說外教的數(shù)學沒有中國老師好,為什么在中國那么多諾貝爾獎沒有數(shù)學,也許有很多原因,就不多說了。但是中教的老師主要對象是中國學生,他們的思維方式、邏輯推理、解題都是以國際高中為主,高中要再轉變思維模式是有點困難的,所以相對來說我們學校的理科老師還是以雙語老師為主。
但現(xiàn)在可以淡化國籍,可能我們的雙語老師從小就在國外長大,長了中國臉而已,或者高中在讀外,又在國外讀的本科碩士,又拿了國外的國籍,但是他是中國人。
我們學校提供的是AQA的課程,2018年學校學生的成績都引領中國,在中國算是,同時我們學生也獲得了全球第一、全亞洲第一、全的獎項。可以說這個功勞也是屬于雙語老師的。各個學校需要面對的學生群體不同,所以每一個學校應該把自己的特色做好,一定會有市場,一定會受家長的歡迎。
◆ ◆ ◆ ◆ ◆
▲論壇主持人
主持人:這個話題本來就沒有正確的答案,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理念才能更好地多元化在市場中競爭發(fā)展。接下來還想請每一位嘉賓都能回答一下的話題,今天都會說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這是很大的命題。
落實到學校的管理層面做法肯定會有各種各樣,但是今天的場合特別想讓你們說出一些實質性的建議,建議在座的從業(yè)者以及從你們自己實踐過程中能夠證明是真正有效的。
王欣榮:有關于培養(yǎng)我們的國際事業(yè)的人才,其實也是我們對于學生培養(yǎng)的很重要的目標,我們提出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情懷,這是我們辦學的基本理念。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能和其他很多學校的操作有點不同,從我們外教的比例來講,剛才張老師講的說基本上是全部的是外教,我們確實是有很大的差異。從我們的理解來講,國際化的教育不一定完全要靠外教進行實施。現(xiàn)在世界是開放的也是多元的,我們有很多的途徑可以對學生進行國際化的培養(yǎng)。
舉一個交大的例子,我們交大跟其他的不太一樣的是我們國際化辦學當中,除了有針對國際的小朋友出去讀書之外,我們還有針對與留學生的預科,未來這些學生在國內讀大學,并不是市面上媒體介紹的只要是外國人就可以來中國讀大學,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這是媒體的誤導。這些學生沒有達到大學的錄取標準,就要在預科的培養(yǎng)過程中進行,我們放在同樣的校區(qū),我們把這些學生和本土的學生一起組織活動,一起來開設一些相應的文化交流活動,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也在我們的辦學過程中,除了校內開設課程之外,還把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放在國外的高中,讓他們浸潤式的學習三周到兩個月的時間。其實就是讓他更早的了解文化的多元化,去了解大家人和人之間的不同,你了解了之后就能夠理解,也能夠正確的對待。
所謂國際化的人才應該是能夠充分的理解,充分的接受,充分的感知,然后充分的尊重,達到一個和諧平衡的過程,這是我們簡單的實踐做法。
▲李永遠
李永遠:關于國際視野、家國情懷我想分享我自己帶學生的經(jīng)歷。
有一次我?guī)е恍W生去MIT參觀,去到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Media Lab,這是非常先進技術出產的地方。實際上概念是把科學和藝術融合在一起。剛好我以前的學生在那里給我做介紹,他說很多人在這兒三天都可以不出來,的MIT的學子,因為那里不斷地會有世界上較牛的公司給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食物、水、贊助,很多人沉浸在那里研究世界上先進黑科技的情懷、對技術的執(zhí)著,這就叫國際視野。讓孩子知道世界上較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成果是怎么出來的。
在Media Lab不遠幾百米的地方有MIT的圖書館,其中有一層是專門講中國留學生經(jīng)歷的中國館,在里面發(fā)現(xiàn)了一張上世紀20、30年中國留學生很不容易湊成了一支足球隊,和MIT其他國際學生比賽的照片,那個照片我印象特別深刻。大家都滿臉清瘦,因為那個時候國家積貧積弱,但是從他們眼睛里透出來的積極樂觀對祖國的熱愛,我也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國際視野,家國情懷。
▲張望蘭
張望蘭:我們是原汁原味的美國學校,我們學校的使命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同時在未來職場中具有強大競爭力,兼具東西方文化的世界優(yōu)秀公民乃至青年,要達成這一點首先要通過課程,其次,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文化自信、家國情懷?通過大量的社團活動,比如說每年有一場盛大的中國文化節(jié),可以說是全校較大的一次節(jié)日。
比如說像今年有一個學生目前是就讀美國波士頓學院,他對于學校BC融合很開心地和我們分享。他覺得在這樣的沉浸式全英文教學環(huán)境中,讓他已經(jīng)在進BC的時候英語達成第二母語,所以在BC高級寫作課對他來說是enjoy,對那么多來自美國的本土孩子和英語孩子PK高級寫作的時候是enjoy。
其次也選擇了數(shù)字藝術,因為在美高的AT課程里學了兩門AP的計算機,所以到BC直接選了大二的計算機科學,除此之外在學校的社團文化,Club活動中讓他能夠很好地進入到BC多元文化環(huán)境,所以能夠很自信、很綻放、很快樂、很幸福地享受未來他四年的大學生活,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如何讓孩子適應未來全球化的競爭,適應多元化跨文化的溝通,能夠讓自己真正在中國文化自信的同時融入到西方的校園文化。這是我們致力于一起做到的。
陸賢:較后用中國的名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是不能說“不如”,我建議學生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
在校內提供很多活動,有國際交流、大學交流,因為我們在上海規(guī)模比較大的澳大利亞課程,所以澳洲大學基本到中國一定到我們學校,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國外大學所需要的人才、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會組織學生在上海國際大都市天時地利人和提供很多展覽,比如說愛因斯坦展較近在上海世博展,或者是達芬奇展或者有些英國音樂劇團隊到上海表演。
當然,我們也會組織學生去英國、澳洲,在真正的公立學校就讀體驗,我們的學生和當?shù)氐膶W生結隊,能夠在一個月深度了解國外文化,當然同時也有一些交流生學生學校做交流,中西文化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有國際的視野。
主持人:謝謝陸校長,要通過30分鐘討論這個話題真的有點太難了,我們試圖從一些視角,比如說課程、師資管理、教學實踐、中國文化傳承等方面盡可能地分享給各位一些值得借鑒的做法。有一點是四位嘉賓都有提到的,盡可能地把學生放在世界的舞臺,和世界的公民放在同一屋檐下浸潤感受,同時實踐幫助他們體會自己怎么樣成為國際化的人才,再一次感謝四位嘉賓的分享,非常感謝你們,讓我們掌聲送給四位嘉賓。
錯過了本次IEIC的家長們也不用擔心,專家和大咖們的干貨分享播播老師都將整理成文字內容推送給大家,請大家持續(xù)關注“遠播國際教育”~
此外,正在為孩子擇校的家長現(xiàn)在就可以報名遠播12月7日在龍之夢萬麗酒店舉辦的上海展啦!遠播為您請到了領科、耀華、上外、光華等的國際學校,近距離了解國際學校的情況。
一上午看完江浙滬70余所國際學校,找到較適合的國際學校,還在等什么?
展會時間:12月7日
展會地點:上海龍之夢萬麗酒店10樓ABC宴會廳(長寧區(qū)長寧路1018號)
報名方式:填寫下方#家長有問必答#備注12月7號
Tips :國際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雄厚的師資力量、多元化的文化氛圍等,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的教育平臺,幫助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中,走得更好更遠。
如果你想要提前了解關于國際學校的全面信息,填寫下方“家長有問必答”即可預約探校,我們將帶您實地了解!